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在使用不同针术刺激穴位时,曾从穴位相关的传入神经上引导出有一定轨式的诱发电发应,本工作拟籍直流电阳极阻滞方法,分析参与不同针法所生诱发电反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之类别。实验动物用家兔。在不同标本上针刺合阳或膝关穴,分别引导股后侧皮神经或胫神经的  相似文献   

2.
脊髓初级传入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进展及其瞻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继硕  秦秉志 《解剖学报》1989,20(4):439-44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C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膜表面唾液酸含量变化对其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痛觉模型,以正常大鼠为对照,采用胞内电生理记录法检测损伤及正常C类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随后用Ca2+去中和损伤及正常C类神经元膜表面唾液酸所带负电荷或用唾液酸酶(neuraminidase,NA)分解膜表面唾液酸,观察电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损伤性C类神经元的静息电位(rest potential,RP)较正常C类神经元移向去极化方向,诱发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发生率增加,所需阈强度减小,兴奋性增加;使用Ca2+和唾液酸酶使损伤性C类神经元膜电位向超极化方向移动,诱发AP所需阈强度增加,兴奋性降低。而Ca2+和唾液酸酶对正常C类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兴奋性无影响。结论:损伤C类神经元膜表面唾液酸含量增加,导致其RP 去极化且兴奋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后根节和脊髓两个水平对躯体(胫神经)和内脏(膀胱)初级传入系统进行同时定性、定位的研究。对后根节选用两种较敏感的双标技术(HRP结合PAP,Biotin-WGA结合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后根节中被标记的胫神经和膀胱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均有一部分同时显示SP样阳性反应。另外在分别切断盆内脏神经和胫神经的两组动物模型上进行脊髓的SP样免疫反应,通过两侧对比,观察到术侧灰质在相当于被切断神经的传入经路及终末区出现SP样反应的“脱落”现象,从而反证出躯体和内脏初级传入纤维中的SP能成分在中枢内的定位分布。本文首次提供了内脏初级传入在中枢内定位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刺术式是针刺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不同针法的效应或有差异,其因何在?有关的实质性工作尚不多见,缺少可以作为检验依据的客观指标,是个原因。我们在工作中注意到进行针刺时,与穴位相关的浅、深神经干上的诱发电反应可随术式  相似文献   

6.
哮喘豚鼠初级传入神经元ERK的表达及NGF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在哮喘豚鼠初级传入神经元 (C7 T5脊神经节 )的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ERK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显微图像分析 ,研究哮喘豚鼠C7 T5脊神经节活化的ERK免疫反应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哮喘组豚鼠活化ERK免疫反应在C7 T5脊神经节神经元核内明显上调 (P <0 .0 1) ,其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nti NGF组豚鼠活化ERK免疫反应在C7 T5脊神经节神经元的核中明显低于哮喘组 (P <0 .0 1)。结论 C7 T5脊神经节神经元活化的ERK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NGF可上调哮喘豚鼠C7 T5脊神经节神经元活化的ERK表达  相似文献   

7.
8.
NGF对哮喘小鼠肺及初级传入神经元SH2-Bβ表达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NGF对哮喘小鼠肺及初级传入神经元(C7-T5脊神经节及相应脊髓后角)SH2-Bβ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anti-NGF组,每组10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印迹法(W estern B lot)测定各组SH2-Bβ的免疫反应变化;M etamoph图象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哮喘小鼠肺、C7-T5节段脊神经节及对应的脊髓后角SH2-Bβ免疫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MOD)分别为0.806±0.023、0.766±0.018、0.547±0.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243±0.018、0.131±0.011、0.215±0.029)(P<0.01)。而Anti-NGF组小鼠SH2-Bβ免疫阳性产物MOD分别为0.252±0.015、0.158±0.012、0.251±0.024,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W estern B lot显示哮喘小鼠的C7-T5节段脊髓及肺内SH2-BβMOD与-βactin MOD的比值(0.738±0.021和1.526±0.022)明显高于对照组(0.346±0.017和0.512±0.018,P<0.01);而Anti-NGF组小鼠在肺、C7-T5节段脊髓SH2-Bβ免疫阳性产物MOD与β-actioin MOD的比值(0.436±0.011和0.682±0.015)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结论肺内、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脊髓后角神经元的SH2-Bβ可能参与NGF介导的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大鼠离体海马脑片孵化技术,观察了以针刺真能常用的各种频率的电极刺激,作用于海马脑片schaffer侧枝及orien纤维时,海马CA_1区锥体细胞层和放射层的群体锋电位(PS)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变化,籍以推测海马在参与直刺镇痛过程中,对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所发生的电活动特征及发生机理。剌激强度2—4伏,波宽0.3ms,电刺激频率分别为2,  相似文献   

10.
传入神经阻滞对成年大鼠嗅球calbindi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传入神经阻滞对成年SD大鼠嗅球中calbindin(CB)表达的影响。 方法: 成年SD大鼠,ZnSO4 灌流单边鼻孔,10、20、30和60 d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嗅球的CB表达。 结果: 损伤后10、20、30和60 d,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嗅球的CB阳性细胞密度和染色强度显著下降,并且从10、20到30 d逐渐下降,损伤后60 d的结果与30 d接近。 结论: 大鼠嗅球中CB的表达受传入神经阻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外周伤害性痛刺激对大鼠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海马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本文应用FOS免疫组化技术结合镇痛药物分析了大鼠对化学性痛刺激的反应。结果表明:将5%福尔马林(100μl)向左前爪掌心皮下注射1h后,双侧海马出现大量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吗啡(5.0mg/kg)预处理10min后再进行福尔马林注射,大鼠双侧背海马内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吗啡(10.0mg/kg)预处理组大鼠,其背海马内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进一步减少;而纳洛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翻转吗啡的作用。结果提示,海马参与了痛觉调控机制,特别是痛觉情绪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对神经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AP)发放频率及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 EPSC)幅度及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的影响。制备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spinal nerve ligation,SNL),观察腹腔注射卢非酰胺对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影响。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灌注卢非酰胺可明显抑制由C纤维介导的单突触e EPSC幅值,这一作用经洗脱可恢复至加药前,但对Aδ纤维介导的e EPSC幅度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卢非酰胺还可减少II层胶状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时降低s EPSC的频率,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在大鼠SNL模型上,卢非酰胺能有效缓解由神经结扎引起的病理性疼痛,且镇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卢非酰胺可以通过减少S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选择性的抑制脊髓背角浅层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对吞咽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假rTMS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rTMS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试验等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表面肌电图信号(sEMG)(最大振幅和吞咽时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OI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P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EMG最大振幅高于治疗前,且吞咽时限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sEMG最大振幅高于对照组,且吞咽时限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和NSE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NIHSS评分和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以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皮质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传入神经阻滞对成年SD大鼠嗅球中钙视网膜蛋白(CR)的影响,探讨阻滞的影响是否与动物年龄相关。方法: 成年SD大鼠,以ZnSO4灌流单边鼻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损伤后10 d、20 d、30 d、60 d,检测嗅球中酪氨酸羟化酶(TH)和CR的表达,以TH表达下降作为传入神经阻滞的标志。结果: 损伤后10 d、20 d、30 d和60 d,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嗅球的TH阳性细胞密度和染色强度显著下降,并且从10 d、20 d到30 d逐渐下降,损伤后60 d的结果与30 d接近。而在所观察的各个阶段,损伤组嗅球的CR阳性细胞数目和染色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鼠嗅球中CR的表达不受传入神经阻滞的影响,且阻滞对CR表达的影响与动物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到,在大鼠腰段脊神经节中,GriffoniasimplicifoliaI-B.(I-B4)结合反应物与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均分布在小细胞中,且34%~43%的I-B4结合反应阳性细胞和87%~95%的P物质阳性细胞为I-B4与P物质双标细胞。切断单侧脊神经后根的大鼠,切断侧脊髓后角内I-B4结合反应在术后第3d即明显减弱,至第5d消失。向成年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脊髓后角和Lissauer束内的I-B4结合反应于第3d已明显减弱,于第5d、第7d和第10d减弱更显著,但仍有部分残留。电镜下.脊髓后角I~III层有大量轴突终末被I-B4标记,其中许多标记终末参与构成突触小球。在包埋前免疫金-银-ABC法双标电镜标本上,脊髓后角内I-B4与SP双标轴突终末分别占I-B4阳性轴突终未总数和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总数的33%~36%和39%~53%。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B4与初级传入的小神经元结合的特异性,并表明I-B4结合位点是鉴别脊髓后角内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的初级传入来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磁刺激对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磁刺激对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在枕骨粗隆处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在右腕关节处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第一背侧骨间肌记录肌肉活动电位。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300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观察F波的最小潜伏期,F波的波幅与M波波幅之比,F波的平均持续时间及F波出现频率,并与实验前进行比较。结果:磁刺激后F波的波幅增高,平均持续时间延长和出现频率明显增大,而F波的最短潜伏期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可以明显增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电导钙依赖性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BKCa)对小鼠外侧杏仁核锥体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杏仁核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频率和幅度的变化。结果:在电流钳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输入一定强度的正电流诱导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观察到灌流BKCa通道阻断剂iberiotoxin(IBTX100nmol/L)可显著增加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并缩短首个动作电位出现潜伏期;相反,BKCa通道激动剂NS1619(10μmol/L)可显著降低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并延长首个动作电位出现潜伏期。此外,BKCa通道参与单个动作电位后超极化电位(after hyperpolarizing potential,AHP)的形成。在电极内液中加入快速型钙离子螯合剂BAPTA(10mmol/L)可取消IBTX和NS1619对动作电位的影响。结论:BKCa通道对杏仁核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奥卡西平对癫痫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技术来研究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 OXC)对部分性癫痫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并与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CBZ)的作用相比较。方法:对38例头颅MRI正常的部分性癫痫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磁刺激,并记录双侧大脑的静息期运动皮质阈值(rest motor threshold, rMT)、运动诱发电位波幅(motor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MEP amplitude)、皮质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 CL)和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癫痫组中18例给予OXC治疗,20例给予CBZ治疗,在治疗后第2周末、第4周末分别给予TMS。结果: 癫痫组38例治疗前可能致痫灶同侧大脑rMT高于对侧大脑,但差异无显著(P>0.05)。奥卡西平组可能致痫灶同侧大脑rMT在第2周末和第4周末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卡马西平组可能致痫灶同侧大脑rMT仅在第4周末时高于治疗前(P<0.05)。癫痫组治疗前后同侧大脑MEP amplitude、CL和CMCT差别均无显著,两侧大脑半球间比较差别也无显著。结论: 头颅MRI正常的部分性癫痫患者可能致痫灶所在半球和对侧半球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可能存在差异,OXC和CBZ均能降低运动皮质兴奋性,可能机制为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阻滞。 TMS是从电生理角度研究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可靠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9.
P物质对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物质(Substance P,SP)是发现最早的一种神经肽,与neurokinin A(NKA,也称K物质),neurokinin B(也称neurmedin K)共同组成哺乳动物的速激肽(tachykinin)家族,广泛分布于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在各种组织中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生理效应。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SP痛觉调制的作用上,特别在脊髓具有镇痛和致痛的双重作用。1 SP的合成、释放、作用与灭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了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huntingtin associated protein 1,HAP1)在大鼠脊髓和背根节中的分布以及HAP1与Gfiffonia simplicifolia Ⅰ-B4结合位点在背根节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共存,并观察了单侧背根切断和辣椒素(capsaicin)损毁实验对脊髓背角HAP1表达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