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与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ICVD患者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的血小板聚集性(PAgT),通过比较两组之间PAgT的差异,推测血小板功能改变在ACA阳性者ICVD发病中的作用。结果:ACA阳性组PAgT明显高于ACA阴性组(P<0.01)。结论:ACA阳性的ICVD,在其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提示ACA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磷脂结合,并改变其功能,是导致ACA阳性者进入血栓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聚集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镜观察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例高血压及20名健康成人的血小板聚集物(%)和每一聚集物内的血小板个数。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分别为31.06±13.54和128.95±67.02,高血压组分别为16.18±7.89和50.70±28.68,健康人组分别为5.93±3.10和16.20±8.35,三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脑血栓与TIA相比,无明显差异。认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长期高血压患者,如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作为脑血栓及TIA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了40例偏头痛患者及年龄、性别相配的2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和28例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率。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血小板聚集率为65.65±20.26%,显著高于其发作期者(32.9±12.45%,P<0.001),亦显著高于紧张性头痛组(24.96±11.32%)和健康对照组者(31.04±12.05%)(P<0.001)。偏头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在不同病程及不同型偏头痛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偏头痛患者存在有慢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此种血小板高聚集性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天新利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程度.方法比浊法测定12例ICVD患者治疗前后,用二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x±S)ICVD组用药后第5天、第10天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32.87%±14.2%,44.99%±12.3%)显著低于用药前(71.9%±11.1%)P<0.01;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用药前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新利博对ICVD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对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监测其血小板聚集率时,应选用ADP作为诱聚剂. 相似文献
7.
应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以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为指标,对脑出血38例,脑血栓形成54例,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呈亢进状态,说明血小板聚集性的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报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降低作用,这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将有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9.
孟家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6,7(2):147-154
<正> 从基础研究中已经证实了血小板的高反应性(高敏感性、超敏反应、高聚集性)和心脏内栓子、动脉硬化斑块、附壁栓子的形成、血液流动性的降低都有关。近十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CVD)也进行了大量血小板行为的临床研究,虽然不像冠心病那么多,其结果也还有许多分歧、未明之处,但还是基本证实了基础研究中涉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22例同期住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缺血性171例,出血性51例)进行血小板粘附率的测定,发现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粘附率明显低于正常人。尤其多次发生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者血小板粘附率降低更为明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国产的TYXY-91智能血液凝聚仪测定脑梗死与正常人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密切关系,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11例缺血中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7±3)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作诱导剂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以ADP及AA作为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进一步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促使部分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达到阿司匹林敏感水平( P=0.0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协同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联合用药情况下能对阿司匹林抵抗产生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本病多见于高龄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血流障碍者,亦可发生于伴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超声随访。结果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6例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85.1%。累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分叉处共60处,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44处(73.3%)。有症状侧的颈动脉斑块均为低回声型软斑和溃疡斑,随访中软斑和溃疡斑中有72%发生脑缺血症状。结论软斑、溃疡斑是产生脑缺血症状和卒中复发的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对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报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