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 对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微创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常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空气栓塞并发症,也无明显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结论 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在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中实施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收集分析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48例,总结防止气栓、术野显露的经验。结果48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死亡1例(2.08%)。结论在部分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中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和经验。方法:1998.7~2002.10中共159例病人用该灌注方法,即在常温或浅低温下、上下腔静脉阻断、心脏在有持续血供、主动脉阻断或不阻断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阻断时冠状静脉窦持续逆灌。结果:所有病人全部安全脱机,一例因术后出血、一例因低心排而死亡,死亡率1.26%,余均康复出院,未发现气栓并发症。鼻温≤30℃与鼻温>30℃两组病人室颤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转机时间≤60分钟与转机时间>60分钟患者血尿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脏不停跳心肌保护方法由于心肌有持续的氧合血供应,不存在心肌缺氧过程及再灌注损伤,且体外循环辅助时间短,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有利于各器官的保护。但浅低温、主动脉不阻断、视野回血较多吸引破坏增加,又使该方法表现出潜在的危险性,故临床应用有一定的范围,特别在术中回心血多的病人要注意,且应用范围与手术医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中实施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收集分析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48例,总结防止气栓、术野显露的经验。结果48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死亡1例(2.08%)。结论在部分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中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右心系统的先心病人,分两组各19例给予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与停跳组相比较。不停跳组病人手术完毕后即可停机,手术时间短,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心肌酶改变等明显优于停跳组。结论 体外循环下,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一系列对心肌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心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对右心系统不太复杂的先天性畸形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31~35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临床应用的结果及经验教训.方法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31 ~35 ℃),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70 mmHg,术中鼻咽温度控制在(32±1) ℃.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阻断上、下腔静脉后,在空跳的心脏中置换二尖瓣.置左心腔无层级排气装置在二尖瓣位上,有效地挤排左心腔的气体到右心房,避免气栓发生.对111例患者采用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0.5~9.0年.结果 439例术后无气栓体征及症状,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2例(0.46%),术后30 d死于肺部感染、黄疸型肝炎、急性肾衰、凝血机能障碍、心脏骤停等13例,手术死亡率2.96%(13/439), 111例巨大心脏(心胸比例>0.70)患者的3、6、9年累计生存率为92.3%、84.1%、79.5%,随访结果与术前及术后早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及心功能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由于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肌无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的过程,具有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对重症、大心脏手术病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停跳房缺体外循环手术的特点。方法362例单纯房缺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以及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房缺病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心肌损伤轻,优于常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小儿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小儿心脏手术88例,总结气栓防止、术野显露及体外循环相关的经验. 结果 88例手术顺利,术野显露达到要求,无气栓发生,1例手术死亡.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但对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再次心肌灌注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苏困难时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在心内直视手术开放升主动脉后发生心脏复苏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不阻断或再阻断升主动脉,行控制性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至心肌电活动停止.结果 所有患者心脏成功复跳,并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其中9例采取不再次阻断升主动脉,仅行再次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的方法,使7例自动复跳,2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5例行第2次阻断升主动脉后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后3例自动复跳,2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并主动脉瓣置换术先后共行4次阻断再行灌注后复苏成功.结论 对于心内直视手术开放升主动脉后的心脏复苏困难,采取再次心肌灌注是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再次心肌灌注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苏困难时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在心内直视手术开放升主动脉后发生心脏复苏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不阻断或再阻断升主动脉,行控制性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至心肌电活动停止.结果 所有患者心脏成功复跳,并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其中9例采取不再次阻断升主动脉,仅行再次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的方法,使7例自动复跳,2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5例行第2次阻断升主动脉后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后3例自动复跳,2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并主动脉瓣置换术先后共行4次阻断再行灌注后复苏成功.结论 对于心内直视手术开放升主动脉后的心脏复苏困难,采取再次心肌灌注是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监测分析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时,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和能量代谢情况以及血清中心肌酶学变化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15例。组Ⅰ:中度低温心脏停跳组,组Ⅱ: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各组于转机前、主动脉阻断钳开放即刻及开放后30min(不停跳组取相应时间)取少量右心耳全层心肌置液氮中保留,备测定丙二醛(MDA)、ATP和CP;另于术前、术后8h、16h、24h、48h取静脉血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CK及CK-MB。结果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心脏停跳组。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由于明显地减轻了低温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心肌带来的损害,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微创右胸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00-01~2002-10经右侧剖胸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270例,患者年龄(10.81±9.25)岁,体重7.5~67(28.20±16.53)kg。其中ASD修补157例,VSD修补101例,其他12例,全组中115例阻断主动脉,155例未阻断主动脉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合并症,平均转机时间(41.97±19.69)min,术后机械通气平均(6.07±6.63)h,平均住ICU(23.20±7.11)h。平均胸心引流量(170.91±132.88)ml。结论微创右胸切口创伤小,具有美容效果,能安全完成常见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技术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对10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施行直视修补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中发现右冠状动脉气栓2例,经对症处理后顺利停机.术后7~10 d痊愈出院.随访时间5个月至2年,胸部X线片示肺血流量减少,心影缩小,无残余分流.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安全可行,适用于多数室间隔缺损患者,避免了主动脉阻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能有效防止残余漏和传导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106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其中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结果 复苏困难8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血气分析、纠正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于术后8~16 d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106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其中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结果 复苏困难8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血气分析、纠正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于术后8~16 d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106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其中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结果复苏困难8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血气分析、纠正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于术后8~16d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心脏复苏及药物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提高心脏复苏水平.方法 120例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后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应用药物辅助心脏复苏(恢复心脏跳动、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结果 心脏自动复跳52例(43.3%),电击除颤复跳68例(56.7%),复跳困难(除颤3次以上)3例(2.5%).全组病例心脏复苏后0.5~2.0h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送ICU继续观察治疗.共死亡3例(2.5%),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合理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有效应用心脏复苏药物有助于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的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分析52例心脏手术后急诊再次开胸止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6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中,52例急诊再次开胸探查止血,容易出血的部位以胸骨钢丝针孔处、胸骨骨膜、剑突下等处多见,而主动脉切口及房室切口等心脏切口出血较少。结论出血与患者术前心功能、体外循环、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术中彻底止血是减少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小切口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52例复杂先心病手术,其中6例不阻断主动脉,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其余46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结果术野显露良好,手术顺利,主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56.7±12.3)m 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62.0±12.4)m in,手术平均时间(192±23.1)m in。术后并发急性喉水肿1例,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其余恢复顺利。随访1~9年,无残余分流,心功能I级,切口隐于腋下美容效果满意。认为小切口进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创伤轻,恢复快,美容效果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冬妮 《职业与健康》2006,22(9):718-719
随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医生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体外手术创伤较大以及其低温麻醉、气管插管、体外转流等特点,要求手术室护士详细了解手术过程,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这对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2002年10月~2004年8月,我科共完成体外循环手术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3~22岁,体重12~60 kg,其中法洛氏四联症8例,室间隔缺损48例,房间隔缺损10例,二尖瓣换瓣、主动脉瓣换瓣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转机时间26~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80 min,心跳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