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θ���ܰͽ�ת�Ƹ�����θ��Ԥ���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胃癌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要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59%(50例)。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个时5年生存率为46.67%(33例),大于5个的为17.35%(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内血管生成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抗F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对56例进展期胃癌内的血管进行标记分析,并用Cox模型对瘤内血管密度影响预后的几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瘤内血管密度淋巴结转移组(32.01±2.3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0.36±1.87,P〈0.01),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05)。结论 瘤  相似文献   

3.
血管发生对胃癌的发展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发生在胃癌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8例胃癌标本的微血管计数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的微血管数为12~1148支,平均317支;女405支,男527支(P<001)。年龄从少到老,由425支增至606支(P<005);胃癌从小长大,其微血管数由343增至514支(P<001)。浅表型376支,最少;隆起型655支,最多(P<001)。胃癌从粘膜侵入浆膜下,由258支增至578支(P<001);侵入淋巴管,363支增至575支(P<001);胃癌转移到淋巴结,其微血管数由440支增至559支(P<001);转移到肝肺,484支增至746支(P=007)。本组全部胃癌患者中,从20支以下增到60支以上,其5年生存率由69%(24/35)降到36%(5/14)(P<005),根治性切除患者中5年生存率从73%(24/33)减至29%(5/17)(P<001)。结论血管发生可能促进胃癌的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在胃癌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ao H  Lin Y  Yin H  Wang R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5):0-9, 57
目的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131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微血管进行定量。计数200×视野下5个最高血管密度区的微血管数(MVC),取其均数,分析MVC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MVC随TNM分期而增加(P<0.01)。MVC与癌组织浸润的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5)有关。高MVC组(MVC≥16)根治术的复发率(58.4%)明显高于低MVC组(MVC<16)的复发率(29.7%)(P<0.05),高MVC患者预后较低MVC者差(P<0.05),5年生存率可通过P=e1.6231-0.1036·MVC1+e1.6231-0.1036·MVC进行估算。多因素分析表明,MVC是胃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胃癌组织内的MVC是预测肿瘤恶性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可用于识别有高危复发和不良预后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和C—erbB—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p53基因和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种植及预后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胃癌组织中的p53基因和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53阳性染色率为24/72(33.3%),C-erbB-2阳性染色率20/106(18.9%)。p53阳性染色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分型及C-erbB-2基因表达呈高度相关。C-erbB-2阳性染色与胃癌腹膜种植、肝转移以及肿瘤组织分型呈正相关。p53阴性表达5年生存率(48.9%)显著高于阳性表达(17.6%)(P<0.05)。C-erbB-2阴性表达5年生存率(38.6%)高于阳性表达(21.7%),但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p53表达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C-erbB-2表达对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发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女性原发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结果及预后,以确定更完善的治疗。方法:对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治疗及多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预后相关的因素为腋淋巴结转移(P<0.05),治疗失败的原因是血行转移(P<0.05)。单纯手术治疗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26.7%、20.0%,综合治疗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2.6%、47.7%(P<0.01)。结论:应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肿瘤内血管生成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用抗F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对40例进展期胃癌内的血管进行标记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组血管密度(30±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0±3)(P<001),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此法对判断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1例胆囊癌标本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下同)/nm23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nm23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NDPK/nm23表达与胆囊癌组织的分化、局部浸润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1)。NDPK/nm23阳性患者生存中位数12.25个月,阴性患者6.5个月,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提示nm23检测对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癌p53表达与其病理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癌的p53表达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70例贲门癌和胃窦癌的p53表达及病理组织学和预后进行研究。结果在170例胃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为288%,其中胃底贲门癌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胃窦癌(388%∶200%,P<0.05)。p53阳性组与p53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表达不仅与5年生存率无关,而且与早期或进展期胃癌、胃癌的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局部淋巴管与血管浸润等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胃底贲门癌的p53免疫蛋白表达较胃窦癌高,但p53蛋白核染色不能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或参数。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126例早期胃癌(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癌肿浸润至胃粘膜内或粘膜下层者的淋巴结率分别为3.1%(2/65)和16.4%(10/61)(P<0.05);26例微小胃癌或小胃癌无一例发生淋巴系转移,余100例的EGC的淋巴系转移率高达19%(P<0.05)。无淋巴系转移者5年自下而上率为97.2%,明显高于有淋巴系转移者79%(P<0.01)。作者认为D2术应为根治EG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