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粉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行免疫治疗,以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指数作为靶细胞敏感性的指标,观察治疗前后DI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免疫治疗组DI下降与临床症状好转相关;DI高而症状较轻者,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2.
观察哮喘患者和正常人对抗人IgE介导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的变化。结果表明: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与血清总IgE、血液嗜醺闰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而后两者之间却显著相关(P<0.01);发现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与变应原皮肤试验有很好的符合率。提示: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异常有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报告19例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患者,经1年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测定了前后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患者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其释放能力明显下降,89.5%的患者变为正常.由此提示,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是辅助诊断,判定疗效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5.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韦翊  赵仕勇  周杰林  陈晓玲  林先耀  徐婷 《浙江医学》2011,33(12):1772-1774
目的 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对儿童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6例粉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的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脱敏治疗,患儿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脱敏治疗,对照组23例按常规治疗;记录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肺通气功能第一秒时间肺活量 (FEV1%),统计分析疗效.结果 治疗组症状评分和肺功能情况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粉尘螨滴剂对儿童过敏性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玲  许以平  曹玲仙  王群 《上海医学》2008,31(12):853-855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肽聚糖(PGN)、脂多糖(LPS)、聚肌胞苷酸(Poly I:C)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的作用,进而了解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上Toll样受体(TLR)的活性.方法 分别应用不同质量浓度PGN、LPS、Poly I:C刺激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观察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情况,并与正常人作比较.同时检测尘螨刺激后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程度,以分析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的改变与其表面IgE受体的关系.结果 100 mg/L PGN刺激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指数为(40.73±10.88)%,显著高于其刺激正常人嗜碱性粒细胞的(15.23±8.96)%(P>0.01),亦显著高于50 μg/L LPS刺激的(19.63±8.92)%和50 mg/L Poly I:C刺激的(22.50±7.89)%(P值均<0.01).PGN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指数与粉尘螨刺激脱颗粒指数不相关(P>0.05).结论 PGN可增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的释放能力,嗜碱性粒细胞上存在相应的TLR活性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物干预对过敏性哮喘产妇新生儿脐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白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将源自过敏性哮喘产妇和健康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分为哮喘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16),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提纯嗜碱性粒细胞,锥虫蓝染色鉴定细胞活性。在两组提纯后的嗜碱性粒细胞中分别加入ACM缓冲液(阴性对照)、肽聚糖(PGN)、粉尘螨浸液及甘露醇,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的质量浓度。结果细胞分选结果显示:嗜碱性粒细胞纯度为(95.64±3.15)%,回收率为(60.22±7.18)%;锥虫蓝染色显示细胞活性为(99.4±0.89)%。与阴性对照比较,经PGN、粉尘螨浸液和甘露醇刺激后的哮喘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经PGN和甘露醇刺激后,哮喘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PGN、粉尘螨及甘露醇可刺激过敏性哮喘产妇新生儿脐血中嗜碱性粒细胞IL-4的分泌增加,通过诱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2细胞的分化,参与哮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的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能力的测定,从细胞水平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并期望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指标是一种客观手段。方法:健康豚鼠随机分组后,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刀豆球蛋白A(ConA)作刺激物,应用荧光测定法,比较豚鼠实验组和正常组之间嗜碱粒细胞释放的能力。结果:在3种浓度ConA的刺激诱导下,变应性鼻炎组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胺释放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哮喘伴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分析接受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的哮喘伴过敏性鼻炎患儿72例,根据免疫治疗疗程分为1年组、2年组、3年组,随访评估治疗前后患儿哮喘症状(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鼻炎症状评分、总症状评分(哮喘和鼻炎症状评分总和)、药物使用评分、哮喘和鼻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1年组、2年组和3年组患儿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鼻炎症状评分、总症状评分、药物使用评分、哮喘和鼻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3年组和2年组药物使用评分显著低于1年组(P<0.05),2年组和3年组之间药物使用评分未见显著差异。各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不同治疗组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治疗2年以上的患儿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一种新的针对嗜碱性粒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肺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明确嗜碱性粒细胞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例致死性哮喘、9例非致死性哮喘和9例非哮喘对照组患者支气管肺组织进行戊二醛固定、石蜡包埋制片后,采用BB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致死性哮喘组与非致死性哮喘组、非哮喘对照组比较,其黏膜下层、平滑肌、黏液腺及肺泡中嗜碱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非致死性哮喘组与非哮喘对照组相比,其嗜碱性粒细胞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B1单克隆抗体可有效地用于支气管肺组织标本的嗜碱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急性发作的致死性哮喘患者气道中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可能与哮喘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有关,而非致死性的慢性哮喘患者气道中嗜碱性粒细胞与对照组无异,说明嗜碱性粒细胞可能主要参与哮喘的急性病程。  相似文献   

13.
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300例粉尘螨过敏的哮喘和(或)鼻炎患者进行为期25周的临床观察,试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分别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和安慰剂。结果试验组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呼气峰流速值和自我疗效评估以及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每日症状评分和自我疗效评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值均<0.05)。试验组过敏性哮喘患者应急用药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用药25周后,两组血清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试验组的血清粉尘螨特异性IgG4水平升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粉尘螨滴剂是治疗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前后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变化,探讨集群免疫治疗的机制。方法:68例轻中度过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于抗阻胺药物、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给予剂量累加阶段为期7周的集群免疫治疗,而后每4周给予1次维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年,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PharmaciaUnicap100系统,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血清ECP值。结果:两组中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1年的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CP值均降低,治疗组血清ECP值由治疗前的(22.14±4.20)μg/L降至(11.98±2.76)μg/L,而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1.58±4.07)μg/L降至(16.39±3.12)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治疗血清EC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群免疫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ECP值,这可能是集群免疫治疗的机制之一,血清ECP值可能成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有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的变化,分析其数目变化与治疗疗效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 按照人组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共57例,其中哮喘患者32例,健康志愿者25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将所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用相应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100 μL外周血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的数目.哮喘组在正规抗哮喘治疗(以吸人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为主)3个月后再次抽取相同体积的静脉血,检测血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F =5.532 P=0.038;Z=-4.937,P=0.01),哮喘组治疗后与对照组间微粒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18,P=0.102).对哮喘组进行亚组分析,微粒数目在哮喘过敏组和非过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P=0.677;t =0.006,P =0.952),在哮喘治疗后良好控制组与未控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46),△微粒与△FEV1、△FEV1%、△Eos count、△FeNO、△ACT呈线性相关(r=-0.558,P=0.01;r=-0.453,P=0.005;r=0.625,P=0.01;r=0.313,P=0.041;r=-0.399,P=0.012).结论 哮喘患者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增多,治疗后微粒数目减少,动态监测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有助于哮喘控制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舌下含服疫苗对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及Fas、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1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和舌下含服粉尘螨疫苗治疗组.对正常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对哮喘组小鼠用尘螨提取液诱发哮喘以制作哮喘模型,治疗组则以尘螨抗原致敏后进行免疫治疗.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肺组织Fas和Bcl-2蛋白的表达,再以体视学方法测算肺组织Fas和Bcl-2蛋白阳性细胞的体密度(Vv)和数密度(Nv).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3组小鼠肺组织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哮喘组(p<0.01).②肺组织Fas、Bcl-2蛋白阳性细胞的体视学测量,治疗组Fas蛋白阳性细胞的体密度与数密度均比哮喘组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的体密度与数密度均比哮喘组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Fag、Bcl-2在嗜酸性粒细胞上的表达及肺组织内其它细胞上的表达,进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及肺内其它炎性细胞在哮喘气道的凋亡来减少气道炎性细胞浸润,控制气道慢性炎症,达到防治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35岁。因面黄 ,乏力年余 ,于 1 999年 3月 31日第一次住院。查体 :T38℃ ,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未触及肿大 ,胸骨压痛 (- ) ,心肺 (- ) ,肝大肋下 2 cm,脾剑下 2 0 cm,质韧 ,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血象 :Hb 80 g/L ,RBC 2 .2 3× 1 0 1 2 /L ,WBC1 67.6×  相似文献   

18.
真菌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总IgE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8例真菌性哮喘患者,以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逆向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实验检测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应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总IgE。结果显示,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P〈0.005)。真菌变应原脱敏1年后,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均显著降低(P〈0.001,P〈0.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真菌变应原脱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复杂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将变应性鼻炎免疫机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嗜碱性粒细胞比例(BAS%)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将420例荨麻疹患者分为急性荨麻疹组311例,慢性荨麻疹组109例,另选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174例为对照组,用日本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三组的PLT、MPV、PCT、PDW、BAS%和BAS.[结果]①急性荨麻疹组和慢性荨麻疹组PLT、PCT值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MPV、PDW、BAS%和BAS值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②急性荨麻疹组MPV、BAS值低于慢性荨麻疹组(P<0.05),急性荨麻疹组和慢性荨麻疹组PLT、PCT、PDW和BAS%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荨麻疹的发病过程;MPV、BAS可作为评价荨麻疹活动度的参考指标,MPV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