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发现 ,肿瘤可以通过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原发性实体瘤的恶性生长和转移中 ,肿瘤血管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1 ,2 ] 。目前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能否成功在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和对治疗反应很重要 ,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核医学显像和治疗方法也正在研究之中。一、肿瘤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指从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实体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新血管形成的结果[3] 。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包括侵袭和转移 )中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2.
肿瘤血管生成是实体瘤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1971年Folkman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假说.由此拉开了近代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序幕。随着本世纪基因技术的飞速进展及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将抗肿瘤治疗的目光集中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异生血管CT表现及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有异生血管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4例,CT增强表现有异生血管给瘤体供血,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结果:单发团块影11例,两个或多个团块3块,9例肿块型囊变;肝左动脉供血的1例空肠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腹腔干分支供血的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及1例肠系膜间质瘤;脾动脉供血的1例肠系膜间质瘤;髂外动脉分支供血的3例回肠间质瘤;髂内动脉供血的2例结肠间质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血供十分丰富,可由本脏器的原始血管供血,同时还可存在瘤体以外脏器的血管供血,在较大肿瘤的定位时,有异生血管形成时,以胃肠道间质瘤为多见,同时有异生血管的肿瘤以腔外型最常见,而绝大多数以恶性为主,同时也为临床术前手术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容  李宗恒 《西南军医》2008,10(3):23-24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1例患者给予肿瘤包块切除后复发,复发者及另一例均采取局部广泛切除,至今未见复发。术中见:肿瘤无包膜,剖面均一灰白色、胶质样,有粘液性间质分隔。病检示: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疏松排列于粘液间质背景中,核无有丝分裂活性,其间有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显示:desmin,vimentin,ER,PR(+),SMA、S-100(-)。结论AAM是一种罕见的、局部浸润性间质肿瘤。侵袭性、复发性是其重要特征,需提高首次诊断的正确性,首次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为宜,且需长期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5.
吴沛宏  李立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2):1061-1061
近年来开展的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达到阻止肿瘤迅速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方法,即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esis therapy)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热点之一。本期刊登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腺病毒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肝癌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动脉化疗栓塞  相似文献   

6.
钱银锋 《放射学实践》2003,18(11):847-849
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肿瘤实质细胞进行杀灭,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手术一般难以彻底清除肿瘤,而放疗及化疗由于受到对人体毒性的限制,再加上可诱导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大多数肿瘤疗效较差,病死率高。自从十几世纪七十年代Folkman通过试验证实实体瘤及其转移物的生长、维持需要新的血管生成以来,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球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性肿瘤,由血管的动静脉吻合即血管球所发生的罕见的良性肿瘤。该病好发于成年人,大多数位于指骨或趾骨的末端,瘤体较小,直径多为1.0 cm,瘤体表面呈深红或蓝色~([1])。笔者报道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球瘤,旨在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左手小指末节疼痛2年余,劳累时加重,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半年疼痛加剧。专科情况:左手小指末节肿胀,压  相似文献   

8.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侵袭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3].然而,MVD检测只能通过活检或手术后获得标本,并且结果仅反映肿瘤较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如何在手术前获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信息,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制订有效治疗方案,已成为影像学探索的新方向.超声作为术前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价肿瘤血管密度的影像学方法[4],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和功能,已成为近年来超声影像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增殖和迁移必不可少的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作为影响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因子,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已证实VEGFR是肾细胞癌、胃肠道间质瘤、肝细胞癌、白血病等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靶点.该文综述了临床应用的14个VEGFR抑制剂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VEGFR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血管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血管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DSA检查证实的19例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的患经导管施行血管内栓塞术,选择性靶血管和/或患侧颈外动脉主干拴塞。结果:外伤性异出血2例、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3例经栓塞后痊愈,另14例先施行血管内栓塞术,再择期外科手术切除,栓塞后手术野清晰,术中出血减少,实体瘤更易于辨认、切除。结论:血管内栓塞术在颌面外科及耳异喉部的血管性病变中,其效果与外科动脉结扎术相近,且具有少创、快速准确、成功率高、康复快、可重复治疗的优点。在栓堵实体瘤病变中,可有效控制肿瘤增长及术中出血,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患者于2000年7月因右侧鼻阻及反复右侧鼻出血就诊,行鼻窦CT、MRI检查示:右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影,周围骨质无破坏。取活检病理报告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当时建议其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带瘤生存。2007年9月患者因全身多处严重骨质疏松再次住院,查体发现右侧鼻腔肿物。再次取病理活检,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上皮样,无明显核分裂象;其组织结构多样,呈单个细胞条索、实性巢状及管腔样结构排列。鼻腔鼻窦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原始管腔结构;玻璃样间质;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血管腔隙结构;瘤细胞表达Vim、CD31、FVⅢRAg,少数细胞表达CD34。结论鼻腔鼻窦原发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极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应注意与转移性癌、黑色素瘤、上皮样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瘤等鉴别,可行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或鼻内窥镜下肿物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自从Folkman[1]于1971年提出“实体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的观点后,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成为治疗肿瘤新的途径之一,目前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也揭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2,3]。对于不能手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  相似文献   

13.
抗血管生成治疗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肿瘤生长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 ,因此 ,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或破坏肿瘤内部血管网络无疑为肿瘤治疗开辟一片新天地。一般来说 ,以肿瘤血管为靶子的治疗途径可归纳为 2条 :①干扰新生血管形成 ,包括直接抑制内皮细胞的能力 ,阻断内皮细胞降解周围基质的能力 ,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拮抗其作用 ,阻断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的作用。②破坏瘤血管网络 ,主要是抑制血管的功能。治疗方法可按不同分类标准分类 ,按治疗用制剂分类可分为生物制剂、化学制剂、放射性核素等。按制剂作用机制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制剂 ,前者如AG3 3 40调节基质…  相似文献   

14.
骨盆肿瘤血管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通过分析骨盆肿瘤血管造影表现及供血特点 ,指导动脉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 ,强调肿瘤血管“多支栓塞”的重要性。方法 对 12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了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和碘油栓塞治疗 ,其中纤维肉瘤 1例 ,软骨肉瘤、骨肉瘤各 2例 ,转移瘤 7例 ,治疗前均行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和 /或腰动脉造影 ,治疗后造影复查血管闭塞及碘油沉积情况。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 1)血管造影表现特点 :a“多源多支”供血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腰动脉均参与骨盆肿瘤供血 ;b“富血管性”表现 ;c肿瘤染色区域明显大于骨破坏区。 ( 2 )栓塞结果 :每例均进行了 2支以上供养血管栓塞 ,复查见供养血管完全闭塞 ,肿瘤染色明显减少 ,碘油沉积良好。 ( 3)临床效果 :临床效果显著 ,疼痛减轻 ,肿块缩小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盆肿瘤的供血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新生血管在肿瘤现有血管基础上形成的过程。研究证实,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的支持,实体组织中的肿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mm。Rak等在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的实验中发现,在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生血管生成的开始。随后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肿瘤病人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各种抗血管生成药物现已进入各期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形态。方法:对8例正常小肠标本及10例(15个瘤体)经病理证实的平滑肌瘤手术切除标本,采用血管造影、解剖镜观察、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丰富,共同特征是:供血动脉增粗,沿瘤蒂进入瘤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簇状增生、丰富吻合,形似“蜘蛛网”状。血管扭曲、中断,瘤体内造影剂池明显者提示平滑肌肉瘤。结论:小肠平滑肌肿瘤属多血供肿瘤,良、恶性之间血管存在一定特点。这有助于介入诊断及螺旋CT诊断。  相似文献   

17.
张贺诚  陈正光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80-1382
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都必须有新生血管形成,恶性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周围新生血管的生成,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细胞获得营养以及生长因子的途经,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因此,这种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休眠疗法(dormancy therapy)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传统影像检查技术只能对一些与血管相关的物理和功能参数进行直接或间接评价,而无法对肿瘤新生血管做出早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指导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脑动脉瘤患者48例,行SCTA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与载瘤动脉、邻近其他结构的关系,选择最佳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角度,测量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大小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以指导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周内行DSA造影,合适病例行GDC栓塞治疗,将S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1)SCTA检出了DSA确诊的56个脑动脉瘤中的53个(94.6%),正确诊断51个(91.1%)。(2)43个脑动脉瘤选择血管内GDC栓塞治疗,SCTA选择的血管内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与DSA相符41个(95.35),SCTA测量这41个动脉瘤的瘤体与载瘤动脉夹角、瘤体及瘤颈大小并分别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SCTA选择最佳投照角度及测量数值应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为准,结合表面遮盖法(SSD)图像。结论 SCTA不仅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前准确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肿瘤内的间质血管作为肿瘤术后转移复发的指标 ,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间质血管的数量对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诊断价值 ,1985~ 1996年 ,我们对大肠癌 2 4 2例进行了 5年的随访 ,结果发现随肿瘤间质血管数量的增多 ,局部复发、肝转移、其他部位转移率均有增加。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男 138例 ,女 10 4例 ;年龄 2 2~ 88岁 ,平均 5 4 4岁。其中无转移复发 131例 ,局部复发12例 ,肝转移 4 0例 ,其他部位转移 5 9例。1 2 方法 低倍镜下观察病理切片的全视野 ,高倍镜下进一步观察血管数量 ,按所有肿瘤间质血管量的多少分为大部分多量…  相似文献   

20.
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核素显像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共受体(VEGFR)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VEGFR已成为目前肿瘤血管生成的诊断和治疗研究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靶点.放射性核素受体显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能够客观、准确显示体内肿瘤组织VEGFR的分布、密度及与其配体的结合亲和力,有助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复发与转移的探测,并对临床实施针对VEGFR的肿瘤生物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