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5例平山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F波以及针极肌电图检测。结果: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总异常率为24.4%(44/180),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DML延长以及CMAP波幅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F波平均最小潜伏期为(26.64±3.10)ms,平均出现率为(58.77±35.53)%,总异常率为75.6%(34/45)。针极肌电图检测中57.7%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主要异常为出现自发电位,MUPs时限延长、波幅增宽、多相波增多,募集相异常。前臂肌肉的异常率为患侧伸指总肌(100%)≥健侧伸指总肌(100%)>患侧拇短展肌(97.8%)>患侧小指展肌(97.7%)>健侧拇短展肌(82.6%)>患侧肱二头肌(75.0%)。双侧三角肌、健侧肱二头肌、下肢胫骨前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正常。结论:根据平山病临床神经电生理学表现推测平山病可能为颈段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2.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3.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在尺神经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LAT)和波幅(AMP)的正常值。方法:200例健康志愿者,男100例,女100例,分别按年龄分成5组,正中神经记录点在拇短展肌,刺激点分别为掌点、腕点、肘点、腋点、Erb点;尺神经记录点在小指展肌,刺激点分别为腕点、肘下点、肘上点、腋点、Erb点,记录各段MCV、LAT、AMP值。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MCV 、LAT、AMP与性别、侧别无相关性;年龄与正中神经各段MCV、LAT、AMP及尺神经AMP有关。 结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的准确检测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H反射的特征表现,及其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关系,探讨H反射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2例。分别对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支配的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指总伸肌进行H反射检查,并对患侧上肢给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确定上述神经中哪些更容易引出H反射,并对其所引出的H反射结果及其与MAS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所支配的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均较易引出H反射,引出率100%。桡神经所支配的指总伸肌不易(3例/42例,引出率7.14%)引出H反射。患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分别为(25.89±3.66)ms、(25.71±3.26)ms;健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分别为(26.60±3.11)ms、(26.44±2.87)ms。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max/Mmax比值均数用中位数表示,患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max/Mmax比值分别为0.185和0.217;健侧Hmax/Mmax比值分别为0.126和0.112,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患侧与健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Kruskal-WallisH检验分析显示:患侧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在MAS不同级别中没有差异,而Hmax/Mmax比值在MAS不同级别中有差异。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患侧上肢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Hmax/Mmax比值以及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与MAS不相关;而患侧上肢尺神经Hmax/Mmax比值与MAS存在秩相关关系。结论:上肢H反射与MAS存在一定关系,其中Hmax/Mmax比值是评估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较好指标,可以成为临床评价痉挛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晔 《临床荟萃》2009,24(7):574-574
患者,男,36岁。左手持续发麻4个月,2008年4月18日入院。表现为左手桡侧3个手指及桡侧手掌发麻不适,大拇指木钝感最重。无外伤史,左手也没有长期受压或者有疼痛发炎情况。查体:左侧手背虎口处针刺觉较差,余感觉正常。颈椎MRI显示:颈椎C3~C4水平脊髓背段内、左后侧有小片可疑异常信号影。肌电图显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运动传导速度(MCV)均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腕管综合征神经传导特点。方法选取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120例(试验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神经肌电图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正中神经MCV末梢潜伏期及其拇指-腕、食指-腕、中指-腕SCV潜伏期以及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MCV末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尺神经MCV末梢潜伏期及其小指-腕的SCV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神经传导的测定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腕管综合征,可避免病症对患者的困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74侧)CTS患者正中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测定,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EMG)检查,并与30例(60侧)正常者对比分析。结果42例(74侧)CTS患者做神经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异常100%,其中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85.1%,感觉电位潜伏期(DSL)延长89.2%,感觉电位波幅(SNAP)降低24.3%,感觉动作电位未引出4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异常97.3%,其中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5.4%,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延长83.8%,运动电位波幅(CMAP)降低20.3%,运动动作电位未引出3侧。CTS组患者正中神经SCV、DSL、SNAP、DML、CAM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TS组74块拇短展肌57块(77.0%)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早期诊断CTS、确定正中神经的损伤程度具有重要价值,是临床诊断CT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231例神经传导速度、F—波和H—反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宋蓓  胡小怀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79-2879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患上肢与下肢神经近期及远端、神经末梢的受损程度。方法:对231例糖尿病患的上肢与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H-反射的检测异常率比较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下肢腌肠神经SCV异常率91.8%,明显高于上肢正中神经SCV异常率72.6%(P<0.001)。而上肢正中神经MCV远端PLC异常率达37.2%;下肢腌总MCV远端PL异常率达30.2%(P<0.14)。上肢正中神经肘-腕MCV异常率达56.2%;下肢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2cm-中踝MCV异常率达60.1%(P<0.45)。上肢正中神经腋-肘MCV异常率达6%;下肢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上9cm-腓骨小头下2cm MCV异常率达25.1%(P<0.001)。尺神经F-波异常率达23.4%,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达63.3%(P<0.001)。结论:糖尿病患神经病变累及部位以下肢为主;以感觉神经多于运动神经。在患临床症状较轻或缺如时,应用NCV、F-波和H-反射检测可以客观的对糖尿病患神经近段及远端、神经末梢的受损不同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 设计回顾性分析. 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1997-02/1999-03住院患者. 方法对 21名 ALS患者的 30条尺神经、 32条正中神经及 24名健康对照组的 38条尺神经、 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和 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 F波, ALS组患者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 结果 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 (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肌肉动作电位(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及面积、 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 MCV、 SCV、 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 ALS组中 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r=0.89,P< 0.01). 结论 CMAP波幅 /DML× 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 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8例腕管综合征(CTS)的电生理特点,明确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门诊腕管综合征患者行一侧或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分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Ⅰ、Ⅴ、Ⅳ指刺激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以及拇短展肌针极肌电图检查;计算每一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及正中神经与尺神经Ⅳ指刺激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比值。结果:Ⅰ、Ⅳ指刺激正中神经SNAP潜伏期延长者的百分比分别为59.1%与65.9%;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者中拇短展肌肌电图异常者占87.2%;SNAP各参数正常者中有8例(72.7%)出现Ⅳ指刺激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波幅比值的异常,各异常参数患者BMI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CTS的理想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腕尺管综合征的肌电图表现。方法对13例腕尺管综合征患者行肌电图检测,包括尺神经运动潜伏期、运动波幅、尺神经小指感觉传导速度、感觉波幅等,与其健侧对照比较,评估肌电图表现差异。结果腕尺管综合征患者其患侧肌电图与健侧比较,尺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P<0.01),运动波幅缩小(P<0.01),尺神经小指感觉传导速度减慢(P<0.01)、感觉波幅缩小(P<0.01),小指展肌、第Ⅰ骨间肌肌电图也出现静息状态及重收缩状态的改变。结论腕尺管综合征患者存在肌电图的多项改变,早期检测对于其诊断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15.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1A型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7p11.2-12基因重复的进行性腓骨肌萎缩(CMT1A)症1A型患者电生理特点.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和分析来自21个家系的22例CMT1A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及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77.3%(17/22)的患者肌电图上出现纤颤、正相电位,81.8%(18/22)的患者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CMT1A患者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无重复的CMT1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63,P>0.05).90.9%(20/22)的患者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引不出,分别有13例和12例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引不出.1例患者所检神经的均在正常范围,而他的MCV都明显低于正常;1例患者尺神经正常,而其MCV<20m/s;还有1例患者正中神经SCV正常,而其MCV只有38m/s.但13例正中未引出的患者中,对应的MCV仅1例未测出,最快的传导速度高达41.6m/s;12例尺神经SCV未引出者,对应的MCV仅3例未测出,最快的传导速度为32m/s.结论该组CMT1A患者电生理特点为大多数患者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下肢感觉神经病变重于上肢;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不一定同时受累,受累的严重程度亦可能不一致,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面神经患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表现,评价3项联合检测对面神经炎患面神经损害诊断,定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33例面神经炎患的BR,双侧面神经NCV,额肌和口轮匝肌EM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BR异常33例,阳性率为100%。(2)MCV异常27例,阳性率为82%。(3)EMG异常26例,阳性率为78%。结论 BR可反映面神经全程传导功能,能早期诊断神经损害,并能定位诊断中枢段或周围段损害,结合NCV定位诊断面神经近端或远端段损害,可帮助判断预后;EMG异常与病程相关,可直接反映神经损害程度。三结合使用对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定位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任春燕  武彬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25-1026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两种感觉传导检测潜伏期比较法与常规感觉传导法在早期腕管综合征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中指至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44 m/s,加作环指到正中神经(环指→腕正中)、尺神经(环指→腕尺侧)的腕上相同距离的SCV及感觉潜伏期(DSL),正中神经和桡浅神经到拇指的潜伏期及其差值,并比较两者潜伏期差。结果环指比较法(80.4%)与拇指比较法(76.5%)检测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感觉传导法SCV(43.1%)和DSL(47.1%)(P均<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测正常时,加作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及拇指正中神经/桡浅神经潜伏期差,可显著提高早期腕管综合征诊断阳性率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对7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14条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两侧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等进行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患侧腓总神经MCV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同时患肢胫前肌EMG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电位,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 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与神经电图不一致原因复杂,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仍是诊断腓总神经麻痹的一种主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腕管综合征是常见的神经嵌压外周神经病,主要为各种原因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卡压而产生其相应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对我科2002-01/2007-11诊治4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1例,年龄26~64(平均41)岁,病程3个月~12 a。其中家庭妇女27例,公务员2例,农民7例,会计4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颈椎病者6例。临床表现均为腕以下手指麻木,疼痛,夜间尤甚,以桡侧3指为重,大鱼际肌萎缩17例,双侧发病者15例。1.2方法使用丹麦keypo in t肌电诱发电位仪,室温25℃左右,皮温保持30℃左右,采用顺向性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法,检测正中神经指2→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肘→腕),腕部刺激拇短展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同时刺激环指,分别记录并比较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并对拇短展肌做针极肌电图。2结果本组正中神经指2→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测出15例,减慢21例,波幅降低者18例,刺激环指分别记录并比较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之差值≥0.4 m s者39例,刺激患侧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记录...  相似文献   

20.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m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设计: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1997—02/1999—03住院患者。方法:对21名ALS患者的30条尺神经、32条正中神经及24名健康对照组的3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和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F波,ALS组患者小指暖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215;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结果: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distal molor latency,DML)、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及面积、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MCV、SCV、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ALS组中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215;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r=0.89,P&;lt;0.01)。结论:CMAP波幅/DML&;#215;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