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曹曼林  李韵  白跃宏 《中国康复》2010,25(3):200-201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均给予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增加膝关节等长收缩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等。治疗前后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和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膝关节OA患者在治疗中增加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的疗效。 方法80名老年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给予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训练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干预,对照组只进行日常的自主运动,治疗前、后以Lequesne指数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同时采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中的运动时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总指数等5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中的肢体疼痛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包含有肌力、本体感觉、关节活动度训练的运动处方是适合老年膝关节OA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变频电针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老年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变频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评价股四头肌肌力,采用静态平衡功能检测评价姿势稳定性。 结果治疗组除支撑外,其余各项Lysholm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跛行、交锁、膝软、疼痛、爬楼梯及Lysholm总分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交锁、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及Lysholm总分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动摇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及单位面积轨迹长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穴位变频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KOA患者膝关节及患肢肌肉功能,增强姿势稳定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将63例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脉冲式超声波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和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进行功能评定,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第3、7和14天,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VAS评分于第3、7和14天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只在第7天和第14天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后,2组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发病10 d内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TENS、运动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均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测。 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FMA和BI评分比治疗前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各治疗组FMA和BI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综合治疗组高于电刺激组和运动疗法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尽早进行双侧肢体电刺激和运动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磁脉冲热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中老年KOA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磁脉冲热疗,治疗组则于磁脉冲热疗前辅以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患部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部疼痛评分 [(2.15±0.74)分]及对照组疼痛评分[(3.97±0.8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疼痛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治疗组优良率(61.54%)亦较对照组优良率(38.46%)明显提高(P<0.05)。 结论磁脉冲热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中老年KOA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并且该疗法还具有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1 d时分阶段观察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随着治疗进展,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并且以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期间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并且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此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觉功能再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同时选取无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感觉再训练。临床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3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水平(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体感觉障碍能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对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不仅有利于其感觉功能进一步恢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等数据,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观察组痊愈率75%,对照组痊愈率35%,观察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止疱时间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结痂时间、脱痂时间观察组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围针刺配合 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具有快速缓解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等的优点,安全有效,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方案治疗,如重症期患者给予骶管注射、中医推拿治疗,并强调卧床休息及起床后佩戴腰带等;轻症期患者给予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及运动训练等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统一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等。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进行腰椎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0 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腰椎功能评分[(28.04±2.67)分]及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20.15±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以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治愈率(78.0%)及治愈显效率(96.0%)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8.0%和74.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腰椎功能,缩短病程,抑制病情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肩关节腔内注射并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效果。 方法将62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电针、肩关节运动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关节腔内注射、肩胛骨松动术,2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上肢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结合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FES组加用FE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FES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FM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下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B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S组患者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用CIMT,即用休息位夹板和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限制使用,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每天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6 h(其中1 h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任务指向性塑形训练,其它5 h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周6 d,持续3周。对照组用神经发育疗法(NDT),每天在作业治疗室以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为主,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1 h,每周6 d,持续3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WMFT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CIMT与ND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都有促进作用,都可提高患者ADL能力,但CIMT对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优于NDT。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1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5例,另设针刀组48例同期来自合作方。观察组采用中药蜡疗、肩关节松动术、电脑干扰电治疗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蜡疗、电脑干扰电治疗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针刀组采取臂丛麻醉下针刀松解术治疗后根据医嘱和患者的认知程度在院外自行锻炼,无医务人员监督。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针刀组患者的肩关节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肩关节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关节活动度范围评分改善不明显(P&rt;0.05)。治疗后,观察组和针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100%,对照组为90.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3.39%),加重1例(1.69%),对照组复发9例(16.40%),加重11例(22.91%);针刀组复发8例(16.70%),加重2例(4.16%)。观察组的复发率和加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与针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运动疗法、理疗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物理因子治疗和单纯针刀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再成角试验对2组患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采用PH-A平衡功能检测系统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在双足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SI)、摆动的轨迹长和外周面积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下肢运动协调性采用表面肌电时序分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2组在入组时再成角试验、平衡检测指标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再成角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膝关节的平均偏差为(7.62±3.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4.63)mm,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平衡检测中闭眼状态下各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分析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干预组患膝治疗后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不仅对ACL重建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肯定疗效,还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协调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20.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神经发育疗法(NDT)的治疗效果相比较。 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相似条件配对抽签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以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接受以NDT为主的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以及治疗20 d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AM)评估其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20 d后,2组FMA及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MA及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法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疗效优于ND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