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 s,治疗后为0.1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32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随访时)参照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痊愈5例(31%),显效8例(50%);对照组痊愈1例(7%),显效5例(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痊愈5例(31%),显效9例(56%);对照组痊愈1例(7%),显效6例(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通过时间为(0.15±0.05)s,与组内治疗前的(0.27±0.04)s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0.22±0.03)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咽通过时间为(0.14±0.07)s,与对照组随访时的(0.21±0.04)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冰水、常温水球囊扩张对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疗效对比。 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40例)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冰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温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共有36例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显示食团在通过咽喉时,其环咽肌均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环咽肌开放情况、留置鼻胃管例数、正常进食例数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FOI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实验组平均治疗次数[(7.45±2.3)次/例]、平均住院天数[(16.7±4.8)d/例]、平均治疗费用[(6430±874)元/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水球囊扩张或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均能有效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并且与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冰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能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1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及进食指导练习等。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上述患者经平均19.7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其扩张球囊注水量由(2.65±0.91)ml增加至(8.20±0.92)ml,环咽肌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共显效7例,有效2例,这9例患者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进食糊状食物时,其咽部期残留明显减少,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现象消失,仅余下1例患者只能达治疗性进食水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其吞咽肌无力,环咽肌开放不全,仍存在误吸现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分级,发现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吞咽功能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16号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吞咽评级)、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20例患者临床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前后吞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咽通过时间治疗前(0.27±0.04)s明显高于治疗后(0.15±0.05)s(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球囊扩张方法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球囊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3例与环咽肌良性狭窄7例,应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分别作主动或被动扩张,辅以吞咽手法治疗、间接训练、直接训练及进食指导,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评价疗效与相关性。 结果2种不同方式的扩张治疗方法具有不同效果。采用SPSS 15.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相关系数r=0.9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造影复查显示环咽肌开放有显著改善。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有效手段,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辅以综合治疗措施将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法(VFSS)在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病理特征类型及影响环咽肌开放的因素。 方法观察3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的VFSS表现,并据此制订相应治疗方案。 结果3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通过VFSS检查可判断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病理特征类型,舌骨上肌群及舌骨下肌群收缩牵引括约肌前壁、食团推进及由咽部收缩产生的正压是影响环咽肌开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护理配合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引起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尿管球囊扩张术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吞咽功能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P 0. 05),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护理干预能提高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的治疗疗效,改善吞咽功能,提高VFS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的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诊断明确,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每周治疗5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经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6周后,治疗组18例患者中有13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水和固体食物,15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仅3例效果不明显;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恢复进食普通食物,11例进食糊状食物,7例效果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VFSS检查发现,两组治疗后V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经口球囊扩张术,疗程2周,每周6次。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功能评价方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16例患者中有14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9例进食功能有改善,两组吞咽功能评价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FSS检查中,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经口球囊扩张术对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取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以便找到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有效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1月到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为脑卒中且有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vitalstim治疗,而治疗组除了实施对照组治疗方案外,还加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及治疗后3周时采取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测评口腔吞咽功能,同时治疗前后均进行VFSS评定,相关结果最终采取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仅为60.00%,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通过时间、环咽肌开放情况、吞咽障碍程度和误吸率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3周后POI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取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不仅能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能改善吞咽通过时间、环咽肌开放情况、吞咽障碍程度及误吸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生物反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20例。4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针刺组增加针刺疗法,综合治疗组则采用上述所有治疗方案。4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3个疗程后,肌电生物反馈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VFSS评分呈递增趋势,且每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与组内之前1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的VF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各组间相同时间点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治疗组VFSS评分为(7.81±2.51)分,与其余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球囊肌力训练法治疗重度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所致吞咽障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重度GBS吞咽障碍患者1例,经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价,环咽肌完全不开放。将14号导尿管经鼻腔插入咽腔,不进入食管入口,向球囊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在最大幅度喉上抬时尽可能保持5~10 s,逐渐改善吞咽肌群的力量。 结果经12次治疗后,VFSS显示:食物能较顺畅地穿过环咽肌处进入食管,吞咽肌力量明显增强,环咽肌开放正常,患者拔除胃管,经口安全进食。 结论球囊肌力训练法可以有效增强喉上抬肌群及咽部肌群的力量,其效果可能优于门德尔松手法和Shaker训练法,而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主动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情况、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评分以及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P0.05);研究组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率80.00%,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两组干预后FO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口腔期、咽喉期、误咽、总分等VFS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干预后咽喉期、误咽、总分等VF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球囊扩张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肌电值(AEMG)与年龄及吞咽模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名正常成人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将其分为A组(18~30岁)、B组(30~50岁)、C组(50~70岁)、D组(70岁组),4组人数分别为59例、50例、49例、42例。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测量受试者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吞咽20 ml水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分析其不同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的情况下,4组受试者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内比较发现,A组及B组受试者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C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28.0±7.8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27.9±7.20)μV]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32.7±9.0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31.6±8.50)μV]与组内空吞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受试者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高于组内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D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均高于组内空吞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 结论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与年龄变化无关,与吞咽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刺激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89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电刺激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5周。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同时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咽部通过时间,并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咽部通过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和咽部通过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6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吞咽功能,加快其咽部通过时间,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