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方法: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保留腮腺咬肌筋膜、保留耳大神经分支和腮腺部分切除术的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另一组行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术后随访2a.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和术后肿瘤复发,行Minor试验,问卷调查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感觉及面部畸形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X2检验.结果:2组对比,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显著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率2组无显著差异.2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问卷调查和微量淀粉碘试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耳垂区麻木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患者术后面部畸形也获得良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56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0.5~5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并与传统腮腺切除术相比较.结果:56例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无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其中4例出现暂时性面瘫.与传统腮腺切除术相比,肿瘤复发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口干、暂时性面瘫、涎瘘和Frey's综合征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可以作为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2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式,术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随访12~24月。A组患者均术后面部瘢痕隐蔽,面部无凹陷,未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短期耳垂麻木感2例(11.1%)、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11.1%)。而B组有耳垂麻木7例(31.8%),暂时性面瘫12例(54.5%),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63.6%)。结论: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克服传统术式易导致面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瘢痕明显的问题,能较好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探讨部分切除术的合理性。 方法 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03例,其中53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 1.0 cm 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分支。5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0.5~ 5年,观察并比较(卡方检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较少出现面部畸形,腮腺功能良好,相对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组,Frey综合征、口干、耳垂区麻木以及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既能保证腮腺良性肿瘤彻底切除,又可以显著减少各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存功能性外科在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17例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患者,其中位于深叶者12例,累及浅深2叶者5例,直径均≤3 cm。采用制备筋膜腺体瓣并预留出将要切除的肿瘤及周围腺体的方法,完整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同时保存腮腺浅叶功能。结果:全部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涎瘘,外形满意;暂时性面瘫发生2例(11.76%)。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面瘫基本消失。结论:应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能有效保存腺体功能,减少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患者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90例患者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组病例随访1年至6年,观察不同术式术后短期并发症。结果 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伤口平均长度、唾液积存及涎瘘、面部凹陷畸形、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两种术式均无明显复发。结论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符合功能外科原则,并发症少,同时保留了残余腺体的分泌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及瘤体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另选56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涎瘘、面瘫及味觉性出汗综合征发生率。结果随访3个月~5年,试验组均无肿瘤复发,腮腺术区凹陷畸形不明显,腮腺分泌功能均基本正常;对照组亦无肿瘤复发,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腮腺区凹陷畸形,腮腺均无分泌功能。试验组术后发生涎瘘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5.23,P〈0.05),发生面瘫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16.10,P〈0.05),发生味觉性出汗综合征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18.60,P〈0.05)。结论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肿瘤及瘤体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术优于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肿瘤摘除术对腮腺浅叶肿瘤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腮腺浅叶肿瘤患者,分为改良小切口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统计两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年内面部凹陷畸形、唾液发汗(Frey)综合征、面瘫(暂时性或永久性)、耳垂麻木、涎瘘发生率,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术后面部美观性满意度。结果改良小切口组患者术中切口长度与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改良小切口组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Frey综合征阳性率、涎瘘发生率及暂时性面瘫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内改良小切口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小切口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小切口肿瘤摘除术可明显降低腮腺浅叶肿瘤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降低肿瘤复发率,可满足多数患者对术后面部美观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叶红飞  吕宏伟 《口腔医学》2011,31(4):239-240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5例腮腺腺淋巴瘤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 发生暂时性面瘫5例,涎瘘3例,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经1~3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腺淋巴瘤有效的手术方式,有利于保留残余的腺体功能及面部的美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4,(7):505-511
目的系统评价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CMCI、VIP、CBM、WANGFANG数据库中关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腮腺区域性切除术(PSP)组1 111例和腮腺浅叶切除术(SP)组1 0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SP术式能减少手术时间(MD=-28.55,95%CI:10.43-14.78;P<0.000 01),降低术后暂时性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OR=0.27,95%CI:0.20-0.35;P<0.000 01)、(OR=0.20,95%CI:0.13-0.32;P<0.000 01)、(OR=0.29,95%CI:0.15-0.55;P=0.000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低术后永久性面瘫的发生率(OR=0.34,95%CI:0.11-1.05;P=0.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术后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OR=1.23,95%CI:0.54-2.81;P=0.62)。结论 PSP术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可靠,可作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杰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85-886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28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实施腮腺部分切除术,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在肿瘤外0.5~1.0cm处切除肿瘤及周边腮腺组织。结果:27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至3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无永久性面神经麻痹及涎瘘,残留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4例患者发生Frey's综合征(14.8%)。结论:保留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8例,腮腺浅叶切除术30例。随访2 ~ 5年,记录肿瘤复发、面瘫、Frey综合征和涎瘘的发生例数。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2~5年,所有患者均未复发。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15%,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为66.67%。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可作为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肿瘤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附41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肿瘤直径小于2.0cm的病例,作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5~10mm处切除肿瘤与周边正常腺体组织。结果:41例患者术后经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涎瘘,患侧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体积较小(直径<2.0cm)的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保持剩余腺体功能及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腮腺肿瘤手术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达到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方法:对174腮腺肿瘤病例治疗方法和预后作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31例术后出现Frey综合症(17.8%),44例术中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病例则无1例出现Frey综合症;18例出现暂时性面瘫(10%);10例发生涎瘘(6%);7例发生永久性面瘫(4%),139例良性肿瘤无1例出现术后复发,35例恶性肿瘤有15例出现原位灶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治疗应以局部切除及次全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恶性肿瘤应在全切除术的基础上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术中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是预防Frey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良耳屏切口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腮腺上份肿物的区域性腺体切除术中,采用改良耳屏切口,行肿物及周围腺体切除,并与常规切口比较,评价治疗效果。方法:腮腺上份肿物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应用改良耳屏切口,第二组采用常规耳前颌后"S"形切口,进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解剖并保留相关的面神经分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反应程度、面神经功能、Frey综合征、肿瘤复发率、面部美观、病人满意度,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改良耳屏切口组术后渗出少,局部肿胀轻,疤痕隐蔽,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面神经功能障碍、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改良耳屏切口创伤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疤痕隐蔽,术后颜面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行组织间植入的治疗效果。方法: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病例3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作常规腮腺恶性肿瘤根治手术。B组20例行保留面神经腮腺并肿瘤切除术,尽量将肿瘤切除干净,然后在怀疑有肿瘤残留或安全边界不足处放置125I放射性粒子作为术后辅助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UICC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随访,观察两组病例治疗效果。结果:A组13例有面瘫症状,4例复发;B组无一例出现面瘫症状,无一例复发。结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辅以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内放疗疗效可靠且方法安全、操作简便,可有效降低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首发良性肿瘤146例,肿瘤直径≦3.0cm,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耳大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cm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5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肿瘤无复发。出现暂时性面瘫45例,Frey’s综合症23例。结论: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腮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即刻修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人腮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即刻修复重建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腮腺恶性肿瘤依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选择腮腺全部切除并面神经部分切除6例,全部切除5例,广泛切除3例,联合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9例。术后即刻行皮瓣、肌皮瓣、复合组织瓣移植或游离移植15例,同时行耳大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4例,面部表情肌的动、静态功能重建16例。结果:术后患者面部对称或基本对称,功能满意。5年病死率17.4%(4/23),10年病死率52.2%(12/23)。结论:切除肿瘤及即刻修复重建手术符合整形美容外科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