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对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小鼠100只,2月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20):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20 min再灌注组(I/R1组)、肝缺血30min再灌注组(I/R2组)和肝缺血40min再灌注组(I/R3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S组作腹部正中切口,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I/R1组、I/R2组和I/R3组采用夹闭肝左动脉及门静脉的方法制备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肝缺血时间分别为20、30、40 min.各组分别于术后4、18 d时取10只小鼠,进行避暗实验,持续6d,然后处死,取脑组织,测定海马CA3区神经元ChAT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I/R1组和I/R2组术后4~7d时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I/R3组术后4~9d时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I/R1组、I/R2组和I/R3组术后9d时海马CA3区神经元ChAT表达下调(P<0.05或0.01),术后18 ~23 d时潜伏期、错误次数及术后23 d时海马CA3区神经元ChA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1组比较,I/R2组术后4、5d时错误次数增加,I/R3组术后4~6d时潜伏期缩短,术后4~9d时错误次数增加,I/R2组和I/R3组术后9d时海马CA3区神经元ChAT表达下调(P<0.05或0.01),术后18~23 d时潜伏期、错误次数及术后23 d时海马CA3区神经元ChA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小鼠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下调海马神经元ChAT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异丙酚联合白藜芦醇预先给药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体重220 ~ 270 g,6~7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6组(n=1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组(TW-80组)、异丙酚组(P组)、白藜芦醇组(R组)和异丙酚+白藜芦醇组(P+R组).采用阻断第一肝门30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10 min经股静脉给药,P组静脉输注异丙酚10 mg·kg-1·h-1至术毕;R组静脉注射白藜芦醇10 mg/kg;P+R组静脉注射白藜芦醇10 mg/kg后输注异丙酚10 mg·kg1·h-1至术毕;S组和I/R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TW-80组静脉输注等容量TW-80.于再灌注3、6、12h时经上下腔静脉取血样2 ml,测定血清ALT、AST活性,取肝组织,测定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MDA和一氧化氮(N0)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DA、NO含量、MPO活性和iNOS表达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P组、R组及P+R组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DA、NO含量、MPO活性和iNOS表达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TW-80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和R组比较,P+R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其余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组、R组及P+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轻于I/R组.结论 异丙酚联合白藜芦醇预先给药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机制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内源性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供肝热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缺血期为120 min,受体无肝期16~20min。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获取供肝前仅作肝脏周围韧带的解剖;肝移植组,获取供肝前不作肝门阻断;缺血预处理(IPC)组,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5min,再灌注5min。术后2,4,24,72h检测血清ALT、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及细胞因子TNF-α。结果:肝移植组及IPC组术后ALT及过氧化物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IPC组低于肝移植组(P﹤0.05),其抗氧化酶活力较移植组明显升高(P﹤0.05); NO水平在IPC术后2,4,24,72h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72h时肝移植组明显高于IPC组及假手术组(P﹤0.05),而IPC组高于假手术组;肝移植组血清中TNF-α释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IPC组TNF-α的释放显著低于肝移植组(P﹤0.05)。结论:供肝热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I/R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IPC快速提高并稳定了血清中NO水平,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TNF-a的产生,从而减少移植肝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6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肝硬化组(C组)、肝硬化+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C组、I/R组和R组采用四因素综合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I/R组和R组在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制备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R组于缺血前10 min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至再灌注结束.于再灌注4h时取静脉血样和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Bcl-2和Bax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升高,肝细胞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组比较,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降低,肝细胞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论 瑞芬太尼可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平衡肝细胞Bcl-2与Bax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rinCe法肝门阻断所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315例行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进行肝切除时采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的分为缺血再灌注组(194例);肝切除时采用CUSA刀、Tissuelink电刀而没有进行肝门阻断的分为非缺血组(121例).采用:检验、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和预后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中位年龄为49岁,较非缺血组中位年龄59岁明显年轻(X2=4.12,P<0.05).缺血再灌注组肿瘤直径5 cm者占55.7%(108/194),非缺血组5 cm者占68.6%(83/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第3、7天AST分别为255 U/L和112 U/L,明显高于非缺血组的128 U/L和35 U/L(X2=4.57,5.89,P<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第3天Tbil为56 U/L,高于非缺血组的39 U/L(X2=4.79,P<0.05);缺血再灌注组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非缺血组(X2=5.93,8.32,P<0.05).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是否行肝门阻断和有无门静脉侵犯是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采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降低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及细胞膜ATP酶活力与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①对照组:术中只分离肝周围韧带,不作肝门阻断及再灌注;②I/R组:进行45 min的部分肝门阻断及60 min的再灌注.取下腔静脉血2 mL,并迅速切取缺血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七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肝糖原、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等指标.结果 I/R组MDA、XOD较对照组升高;SOD、肝糖原、Na+K+-ATP酶、Ca2+-ATP酶下降(P<0.05).结论 肝I/R损伤与肝细胞生物能量缺乏、细胞膜离子泵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邹兵兵  耿小平 《腹部外科》2003,16(6):380-382
自 1 90 8年Pringle在肝脏手术中采取手法肝蒂阻断以明显减少手术失血以来 ,肝门阻断、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全肝血流阻断等一系列外科技术的应用 ,以及肝移植、休克等过程中 ,均遇到肝脏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问题。肝脏I/R损伤已成为肝脏外科研究热点之一。关于I/R损伤的机制主要集中在氧自由基生成、钙超负荷、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等方面。针对I/R损伤的普遍性和可能机制 ,人们提出了多种保护措施来减轻肝脏I/R损伤 ,提高肝脏对缺血的耐受性 ,例如 :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间歇性肝门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癌肝切除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A组(51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B组(38例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C组(24例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D组(1 1例行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肝脏缺血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肝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各组间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在肝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和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水平升高较为明显,前者与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须由肿瘤大小、位置,术前肝功能状况、潜在肝病、心脑血管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而最重要的是依靠术者的经验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4种入肝血流阻断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疗效及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筛选术中最佳肝血流阻断方案。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137例,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第一肝门连续阻断组(A组)、降低中心静脉压的第一肝门连续阻断组(B组)、降低中心静脉的的第一肝门间歇性阻断组(C组)以及降低中心静脉压的半肝阻断组(D组),比较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肝脏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和B手术时间分别为(194.0±31.3)min和(182.7±36.7)min,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均少于C组和D组。B组术中出血最少,为(497.8±146.3)ml,少于其他3组(P0.05)。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恢复方面,C组和D组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均优于其余两组。而4种手术方式术中输血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术中首选降低中心静脉压的半肝阻断方式,该方法尽可能保留了健侧肝脏血流,减少术中出血,对于围手术期肝功能的保护非常有效。其他各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可以根据其特点,结合患者及医院条件进行合理选择,以保证手术成功率及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对术中吲哚青绿滞留试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0年62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13例术中未行肝门阻断;B组29例术中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C组20例术中行选择性入肝血流(肝动脉、门静脉)阻断.术前及术中均行分光脉动法吲哚青绿滞留试验.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C组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1).(2)三组患者术前吲哚青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无明显差异,B组术中ICGR15明显高于A、C组(P=0.011,P=0.030).(3)三组患者术中ICGR15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其幅度与术中出血量(r=0.349,P=0.005)及第一肝门阻断总时间(r=0.484,P=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4)C组患者术后肝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B组患者.结论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既可以减少肝切除术中缺氧损伤又可以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特别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