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腕痛中之具有类似,萎缩性胃炎症状者,究其病因病理,从中医学角度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瘀痛、食痛,从临床表现上看,多有食痛的症候,而胃痛缓解期多以虚痛为主,故多以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为特点。因此,其分型应以阴阳气血,标本虚实结合;治疗上应注意标本兼顾。本  相似文献   

2.
胸痹是心脏本身受损所致的病症,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本病的辨证,应辨明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又当辨明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之不同;本虚亦须分清气、血、阴、阳、肝、脾、肾亏虚之各异。一般病程短而痛甚者为实,反之为虚,此不难辨。而临床上往往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本虚标实等虚实挟杂之证,务必详审细辨,方可对症治疗。胸痹之证,多见有胸痛。首先是辨疼痛的性质。一般来讲,疼痛瞬间即逝者轻,持续不解者重。疼痛偶发者轻,发作频繁者重。闷痛:憋闷而痛。若闷重痛轻而无定处,兼胸胁胀痛者属气滞;…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医学认识,溃疡病属中虚胃痛,虚中夹实范畴,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内。证系中焦,着眼在脾,辨证则初病肝胃,延及肝脾,穷必及肾。每多气滞血瘀,半虚半实之候,无定法可执,当以辨证施治为准。脾病有气、血、阴、阳之分,兼并则有寒、热、虚实不同,欲期速效,唯在辨证。爱简介于后,以供参考。一、舒肝调脾以加味六君子汤法溃疡病发生,每多与情怀不畅有关;舒肝调脾,和中理气,则溃疡病自愈。如治毛××,男,35岁,工人。一年前钡餐透视:胃溃疡。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刻下胃痛喜按呕酸,得食则痛减,身寒纳差,脉象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5.
搜集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痛证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的认识,认为:叶氏介“久痛必入络”,而络痛证的病机为络中气血不通,痛因有虚实寒热四端;辨症要点为“痛则不通”,贵在辨别“络不通”有气血阴阳之分;总以辛香通气为络痛证的治疗大法,根据其络痛之属气血阴阳虚实而“辨证施通”,指出通络时应重视虫类药的运用及以奇经通补络脉,并强调因“痛久入络”,故治疗时以“缓调为宜”。  相似文献   

6.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7.
虚劳病是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久虚不复,而表现为五脏阴阳气血虚损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从证型上来说,总的可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型,而以阴阳两虚最为复杂,临床表现往往是阴阳、虚实、寒热之症交织,辨证比较困难,治疗比较棘手。本文主要讨论阴阳两虚证型中小建中汤证的辨证施治。现从小建中汤的病机、立法、方义、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1四要点1.1首辨缓急;大凡突然胃脘痛,起病较急者多以上感寒邪,暴饮暴食,进食生冷伤及中土或停积不化,胃受纳失职而致胃痛,胃以通为顺,不通则痛。发病隐隐作痛者多以肝郁气滞木克脾土导致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而作痛。1.2辨明虚实:喜凉拒按者属实,喜热喜按者属虚,食后痛胀者多实,饥饿时痛多虚,痛时有定处脉实者属实,痛不固定脉虚者属虚,新病体健病程短者多实。1.3再辨寒热:寒证多伴胃痛拒按,不思饮食,进食生冷则胃痛加剧,四肢欠温,喜热喜按舌苔薄白,脉弦紧或弱。热症多伴渴喜冷饮,呢逆纳差,口出热气,呕吐酸腐,便秘…  相似文献   

9.
孙升云教授认为,失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关键在于心肾不交.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入阴而致;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而发,但失眠日久可出现虚实夹杂,实火、湿痰等病邪与气血阴阳亏虚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临床以虚实夹杂多见.临证强调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疾病,病情变化多端,证型也非固定不变,病情常虚实夹杂,故当整体辨证论治,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相似文献   

10.
在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 ,“腹满”与“腹痛”的含义基本一致 ,腹满的虚实分类及治疗大法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二条 ,原文为“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下之黄自去。”本条虽仅 2 7个字 ,但包含了腹满的虚实 2证及治疗法则的运用 ,兹分别讨论如下 :1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明确提出了辨别腹满虚实的关键 ,在于医家触按病者腹部时痛与不痛。腹满属实证的 ,或宿食停滞于胃脘 ,或燥屎积结于肠道 ,使腑气阻塞不通 ,为有形之实邪 ,故按之则痛 ;腹满属虚证的 ,脾经虚寒 ,气虚不…  相似文献   

11.
在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 ,“腹满”与“腹痛”的含义基本一致 ,腹满的虚实分类及治疗大法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 2条 ,原文为“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下之黄自去。”本条虽仅 2 7个字 ,但包含了腹满的虚实分证及治疗法则的运用 ,分别讨论如下 :( 1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明确提出了辨别腹满虚实的关键 ,在于医家触按病者腹部时痛与不痛。腹满属实证的 ,或宿食停滞于胃脘 ,或燥屎积结于肠道 ,便腑气阻塞不通 ,为有形之实邪 ,故按之则痛 ;腹满属虚证的 ,脾经虚寒 ,气虚不运 …  相似文献   

12.
补虚止痛十二法及临床体会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刘小平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谢天熙痛证有虚实之分,虚者“不荣则痛”,实者“不通则痛”,前者宜补,后者宜泻。补虚治痛古人曾有论述,现就笔者临床揣摩心得,谈谈对“补虚治痛...  相似文献   

13.
虚实是辨证中的重要一环.历代所论虚实均以《黄帝内经》中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简称"邪正说")为纲,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应用有其局限性.《素问·调经论》的"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称"有无说")亦是有关虚实重要的论述."邪正说"反映的是疾病...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结合自己在神经内科门诊的临床经验 ,对不寐证的治疗心得 ,现总结如下。1 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纵观不寐之证不外虚实各异 ,临证可分为九型 ,虚证分为心脾两虚型和心胆气虚型 ;实证分为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痰热扰心型、肝胆湿热型和食积胃气不和型 ;而虚中夹实或虚实夹杂分为阴虚火旺和心肾不交型。治宜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以“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调其虚实”为辨证用药总则 ,虚证则以补气养血 ,养心安神为法 ;实证以疏肝理气 ,清热泻火 ,涤痰化湿 ,消食和胃 ,活血化瘀等为治法 ;虚实夹杂则以补虚泻实 ,调其虚实 ,拔度阴阳以…  相似文献   

15.
黄玉玲 《中外医疗》2010,29(1):117-117
不寐亦称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辨证虚实皆有,但以虚证居多。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交、阳不入阴。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立法,虚者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运用针刺中药相结合治疗,以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神安则寐。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肾病其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标实多为燥热、湿浊、瘀血、水毒。根据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可分为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肾阳衰微证等6型,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辨证施治,兼顾标本虚实,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使病情长期稳定,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耳鸣耳聋》(之二)中医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多采用药物也应用针灸疗法,本文则主要介绍药物疗法。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因证选方,随症遣药。辨证的要点大体如下列几则:一、辨虚实以定性耳鸣、耳聋的性质为虚、为实当需首辨。一般暴起者多实,渐起者多虚。故《证治准绳·耳》说:"耳鸣、耳聋,须分新久。""新聋多热","旧聋多虚"。耳鸣  相似文献   

18.
补泻同用针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患者证情并非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或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中挟实或实中挟虚、虚实错杂之证,且有虚实之间孰重熟轻、因果转化、标本缓急等矛盾。在针刺治疗时,施用补的手法则不利邪之外达,施用泻的手法又会使正气更虚,平补平泻虽折衷且有补泻双重作用,但往往因不完全符合辨证而疗效很差。笔者在临床上法前辈之经验,谨守中医辨证原则,施用补泻同用的针刺  相似文献   

19.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  相似文献   

20.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针灸临床辨证选穴,进行施术的重要依据。因此,八纲辨证对针灸治病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1证分阴阳统领六要阴阳是表里、寒热、虚实六要的总纲,代表着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疾病的性质、表现也都可以用阴阳来分为两大类,即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为阴证。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谈到治疗疾病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针灸治病的机理之一就是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