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的研究证实,多种鼠和其它小兽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林姬鼠。张云等人在控制EHF疫源地的五项指标中指出,鼠密度和鼠EHF抗原阳性率,可代表EHF的传播力,在疫源地中起主导作用,而发病率则反映鼠间的EHF已构成鼠——人传播。考虑到发病率直接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四年调查,认为以锦西市为中心的锦州地区EHF疫源地,确已得到有效控制。家鼠型EHF疫源地五项指标中,褐家鼠密度和EHF抗原阳性率可代表鼠传播EHF的能力,是主要的监测指标;发病率表示鼠间EHF对人群作用的后果,反应了流行强度,是监测的直接指标;其余两项仅为间接指标。本文对控制家鼠型EHF疫源地五项具体指标提出了建议。全民连续性以药物为主的灭鼠和疫区强制灭鼠,是控制EHF疫源地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不同地形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天台县流行性出血热(EHF)在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的宿主动物、疫源地类型与发病的关系。基本上明确了平原地区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混合型疫源地,其鼠肺EHF抗原阳性率高,是EHF发病严重地带,且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亦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丘陵、山区逐渐形成以褐家鼠为主的疫源地,且鼠肺EHF抗原阳性率明显降低,EHF的发病及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都低。  相似文献   

4.
我市自60年代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以来,疫区逐渐扩大,病例逐年增多。至1988年,发病率为3.17/10万,病死率为10.17%。为了解我市EHF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探索其流行规律,于1988年开展了EHF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如下: 选择一个EHF高发乡为监测点,分别于流行期(室内)和流行后期(室外)开展鼠密度、鼠带病毒率调查。鼠肺、鼠血清,按江苏省卫生防疫站监测方案收集;实验室检测,由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完成。  相似文献   

5.
1992年黄埔区发生1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率为0.68/十万。大沙镇全年监测点鼠密度为3.3%,褐家鼠密度为1.8%,褐家鼠带病毒率为8.5%,带毒指数为5.3。长洲镇监测点鼠密度为8.4%,褐家鼠密度为6.8%,褐家鼠带病毒率为4.8%,带毒指数为6.3。通过监测,证实黄埔区仍然是家鼠型EHF疫源地,且疫源地不断扩大,长洲镇为新发现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鼠间传播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12月和1989年5月在江苏省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进行EHF鼠间传播因素调查,发现EHF鼠间传播因素中,以皮肤破损为主要因素;鼠间密切接触和革螨叮咬为次要因素;而与食入EHF抗原污染的食物关系不密切。并提示在今后控制和消灭EHF疫源地时,除大面积和重点地区反复灭鼠外,还应加强消毒和杀虫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期间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1 998年我省沿江地区洪涝灾害期间出血热疫区 ,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 ,论证沿江地区洪涝灾害期间局部地区EHF的疫源地强度有所增加 ,望江县泊湖乡的EHF传染源带毒鼠指数为 0 .1 7;健康人群EHF隐性感染率灾后较灾前明显升高。针对沿江灾后EHF疫源地强度的不同 ,及时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EHF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相似文献   

8.
1984~1985年,我们经实验研究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有EHFV的自然感染,可通过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EHFV。这两种螨可作为野鼠型EHF鼠间的传播媒介,并可能兼有储存宿主的作用,对在野鼠间传播EHF和维持疫源地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还可能是鼠-人间EHF传播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在EHF高发疫区天台县进行的EHF自然疫源地野外主要宿主动物空间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在各约35万平方米的两个样地,采用网格式均匀捕鼠,在地图上标记捕鼠点位置,进行EHF病毒抗原、EHF抗体检测,以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进行统计处理。经84年6月、12月,85年2月、6月四次调查,结果: 1.捕到8种小兽,查出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毛鼠4种鼠携带EHF病毒抗原或EHF抗体。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EHF病毒感染率也最高(7.06%)。2.平原水稻耕作区的官塘样地经四次调查,累积EHF病毒感染鼠计88只,其空间分布情况与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的概率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EHF病毒感染鼠的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的特点。84年12月和85年2月两次调查,以及85年2月一次调查的EHF月病毒感染鼠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都得到了同样结果。3.平原、丘陵交织,地形较复杂的大吴样地,三次调查累积EHF病毒感染鼠计46只,其空间分布情况的分析与官塘样地所得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证实:EHF病毒感染鼠在自然疫源地中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的生境上都具有集聚性的特点,同时其分布是独立的,不依赖于鼠类的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正>齐齐哈尔市是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的高发区,虽然近几年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该病仍是严重威胁病区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本市从1985年起对EHF疫源地鼠间疫情进行监测,现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流行性出血热(EHF)宿主动物在自然疫源地内的分布和扩散规律,找出控制和拔除疫源地的有效措施,我们于1987年1月至1990年12月,在东海县逐月对本病在小兽间的传播和流行情况进行了监测研究。监测内容和方法一、监测内容:以EHF高发区桃林、洪庄(1986年发病率分别为168.7/10万和75.53/10万)两乡为常年监测点,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带病毒率  相似文献   

12.
从1983年1月19日广州市海珠区出现首例经血清学证实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以来,同年8月,在海珠区和郊区捕获的褐家鼠鼠肺用间接免疫萤光法(IFA)检查出EHF抗原,首次证实广州为EHF疫源地,至1984年11月为止,共发生了血清学证实的病人24例(其中死亡3例)。为了对全市人间与鼠间EHF流行情况进一步了解,我们两年来对本市鼠种带毒率与抗体率、人群抗体水平作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清远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规律,为制定EHF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9年清远市EHF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2007—2009每年选择1个县(1~2镇)为监测点连续3年开展动物宿主监测,并采集监测点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EHF抗体检测;捕捉活鼠进行鼠血清EHF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间接法)检测和鼠肺组织EHF抗原(real time-PCR)检测。结果 2002—2009年共报告EHF病例17例,年发病率为0.03/10万~0.09/10万,病例集中在30~59岁,占76.47%(13例),男女性别比为16∶1,农民和民工病例占82.35%(14例);健康人群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1.55%(17/1 097)。鼠总密度为8.98%(181/2 015)。鼠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10.71%(36/336),鼠肺EHF抗原阳性率为8.26%(36/436)。结论清远市EHF疫情有上升趋势,部分地区鼠密度高于国家控制标准,存在家鼠型EHF疫源地;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在广州黄埔港开展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调查情况。在黄埔港捕鼠检查,鼠肺 EHF 抗原检测,带毒率为7.92%,褐家鼠为9.2%;鼠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8.22%,褐家鼠为9.1%;黄埔港的鼠类 EHF 总感染率为12.87%,褐家鼠的总感染率为14.7%。港区人群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1.94%(4/206)。黄埔港在1984年和1987年均发现有散发病例,为此,可以认为黄埔港已存在 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本港 EHF 的主要传染源。鉴于黄埔港鼠类密度高(1.26%),有必要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本病在黄埔港流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市EHF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宿主动物种类也较多,而且在家鼠型疫源地褐家鼠鼠肺中分离的病毒,用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时,发现其带有野鼠病毒型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和鼠中分离出28株能在Vero-E_6细胞上繁殖并适应于乳小白鼠稳定传代的病原因子。用分离株感染的鼠脑切片和参考株EHF病毒A16株感染的Vero-E_6细胞滴片,同时以IFAT法进行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和排除试验,二者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分离株为EHF病毒;用HI对所分离的24株病毒的免疫血清分型表明,病毒株来源于黑线姬鼠的为野鼠型毒株,来源于褐家鼠的主要为家鼠型毒株。进一步研究来源于不同疫源地类型疫区和潜在疫区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将对EHF的防制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椒江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椒江市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率已超过30/10万,为探索 EHF 自然疫源地分布,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带毒率及其与 EHF 发病的关系;为本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5~1990年,对本市 EHF 疫源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  相似文献   

18.
我市自1962年以来,先后已有6个县证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唯地处山区的临安县未见病例报告。为此,于1983年对该县进行清查,结果在三口乡检出鼠类携带EHF病毒抗原,经血清流行病学证实为潜在疫区。为探索潜在疫区鼠带病毒抗原变动规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我们自1984年3月至1985年11月对该乡进行了鼠间疫情及人群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清远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规律,为制定EHF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9年清远市EHF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2007--2009每年选择1个县(1—2镇)为监测点连续3年开展动物宿主监测,并采集监测点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EHF抗体检测;捕捉活鼠进行鼠血清EHF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间接法)检测和鼠肺组织EHF抗原(realtime—PCR)检测:结果2002--2009年共报告EHF病例17例。年发病率为0.03/10万~0.09/10万,病例集中在30~59岁,占76.47%(13例),男女性别比为16"1,农民和民工病例占82.35%(14例);健康人群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1.55%(17/1097)。鼠总密度为8.98%(181/2015)。鼠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10.71%(36/336),鼠肺EHF抗原阳性率为8.26%(36/436)。结论清远市EHF疫情有上升趋势,部分地区鼠密度高于国家控制标准,存在家鼠型EHF疫源地;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病主要宿主动物,疫源地类型及流行程度,随着不同地形地貌而异。福建19℃等温线以北的Ⅰ、Ⅱ地理区划,有黑线姬鼠分布,存在家野鼠混合疫源地;该线以南Ⅲ、Ⅳ地理区划,无黑线姬鼠分布,仅有家鼠型疫源地。家野鼠混合疫源地比仅家鼠型疫源地的流行程度强。黑线姬鼠构成比和带毒率越高的地区流行越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家鼠型地区比野鼠型地区高。
本病流行因素除与地形地貌,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及带毒鼠EHF抗原携带率有关外,尚应考虑病毒毒力和带毒鼠种的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