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崇雨田  林潮双 《新医学》2007,38(4):217-219
1 引 言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的0.2%~0.5%.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以肝细胞的大量坏死为基本病理特征,病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病史,故病情重,发展快,可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等严重合并症,病死率高,多年来其治疗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1,2].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肝炎亦称爆发性肝炎,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肠麻痹、腹水、肝臭、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HE)表现[1].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临床上极少见.现将急性甲型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1例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症肝炎,国外又称作"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是一种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肝功能严重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国内多见于病毒性肝炎,也偶见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及脂肪肝等.临床表现凶险而复杂,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伴有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病死率很高.由于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感染者约占总人口的9.09%.因此,重症乙型肝炎在中国是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致命转归之一,病死率高达70%,严重威胁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为止还远未能阐明.一般认为主要由病毒复制和宿主防御反应及其相互作用所致[1].肝炎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异常,大概是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其病理基础是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和严重变性,从而导致肝细胞功能的衰竭,由此引起的内毒素血症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害,使肝衰竭更为严重,成为后阶段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并发败血症,病情重,预后差,文献报告不多。本文收集我院1980年至1986年间的25例病毒性肝炎并发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一、诊断依据(一)病毒性肝炎:按照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5例中,急性黄疸型肝炎(合并再障)1例(4%);重型肝炎9例(36%);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以下简称晚期肝硬变)14例(56%)。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4%)。(二)败血症:1.发热、畏寒、寒战;2.出血点、瘀点(斑);3.迁徙性损害;4.感染性休克;5.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核左移;6.血培养阳性。具备前5项中两项以上及第6项者,诊断即可成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我院1980年至1986年间25例病毒性肝炎并发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一、诊断依据(一)、病毒性肝炎;按照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5例中,急性黄疸型肝炎(合并再障)1例(4%);重型肝炎9例(36%);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以下简称晚期肝硬化)14例(56%);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4%)。(二)、败血症:①发热、畏寒、寒战;②出血点、淤点(斑);③、迁延性损害;④感染性休克;⑤周围血 WBC 计数升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小毛 《新医学》2005,36(2):65-67
1引言 重型肝炎是指肝细胞在短期内大量坏死或严重变性所致的肝衰竭.该病特点为发展迅速、病情严重、症状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并发症主要有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中毒性肠麻痹、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平均病死率在60%以上.在我国,重型肝炎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为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妊娠合并肝炎患者,由于妊娠期间肝脏负担明显加重,在原有肝脏疾病基础上易诱发重型肝炎,且病情更为凶险,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治疗迄今仍是围生医学及肝病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强调严密监测、精心护理、支持疗法、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并适时终止妊娠,以降低孕产妇与围生儿的病死率.本文谨就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肝肺综合征是指原无明显肺脏疾病,由于严重肝病出现呼吸系统损害,常继发于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重症肝炎及暴发性肝炎,为了掌握肝肺综合征的特点,合理治疗,降低病死率,对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住院的32例肝肺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测定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等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总胆汁酸含量,探讨其在判定肝脏功能,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健康对照组(n=82)、急性病毒性肝炎(n=4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n=156)、重型肝炎(n=41)、肝硬化患者(n=104)清晨空腹静脉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血清TBA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42、15、66倍和9倍(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TBA水平也显著升高.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含量的检测可了解肝细胞受损情况, 可作为肝功能检测的辅助指标, 对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舒欣  崇雨田 《新医学》2002,33(4):199-200
1引言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可以归纳为护肝治疗、抗病毒治疗及抗肝纤维化治疗.近年由于新的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及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77例既往有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病史的患者作了肝穿刺活检。其中45例或有症状体征,或肝功能异常,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RPHA法)阳性,26例仅HBsAg阳性,6例肝炎后综合征。结果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下称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肝炎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殊危重类型,其发病急,发展快,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出现肝臭、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临床表现[1].我国重症肝炎以慢性重型肝炎为主,约占85%,且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居多[2],病死率高达70%[3],预后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无并发症及相应的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4].目前临床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要想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做到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笔者复习近年文献,对重症肝炎的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已有报道,重症肝炎患者血清中人肝细胞增殖因子(hHGF)显著增加.但尚无有关hHGF和重症 化的预测及预后判断的关系的报道.为此,作者等选择了急性肝炎(AH)42例、急性肝炎重症型(AHs)16例、亚急性肝炎非昏迷型(SAH)12例,重症肝炎急性型(FHA)19例,重症肝炎亚急性型(FHS)12例、肝炎症状出现8周后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在几种肝损害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肝损害患者血清AST和mAST的活力,计算出mAST/AST比值,观察其在发病期(入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人mAST/AST比值为0.117±0.018,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等发病期的mAST/AST分别为0.482±0.096、0.393±0.036、0.332±0.046、0.311±0.040、0.289±0.032和0.275±0.02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均<0.01);从治疗开始后的第1周起,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药物性肝炎组mAST/AST比值呈逐步持续下降趋势;治疗第4周后,其mAST/AST比值已基本恢复正常,其他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的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和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对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评估和诊断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坏死后性肝硬变是肝硬变的一种独特临床病理类型,最常由乙型病毒性肝炎演变而成。据美国统计材料,25%的坏死后性肝硬变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史。国内综合报告(1959)传染性肝炎转变为肝硬变者占2.4~8.6%。虽然肝炎后性肝硬变可表现为门脉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肝炎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急性肝炎患者胃动力异常的病理机制.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消化内一科就诊的急性肝炎70例(重型肝炎6例,普通型肝炎64例)及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胃电图测定胃肌电活动情况.结果 进餐前胃肌电活动:急性肝炎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胃动过缓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餐后胃肌电活动:急性肝炎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主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肝炎组胃动过缓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胃动过速百分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餐前急性重型肝炎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主功率低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组(P<0.05),而胃动过缓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均高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组(P<0.05).结论 急性肝炎患者存在胃肌电活动异常,可能与急性肝炎患者胃动力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小板常规和凝血常规在判断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中的作用,以期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以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病毒肝炎患者、慢性病毒肝炎患者及重型病毒肝炎患者)和50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观察,探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意义。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即急性病毒肝炎组、慢性病毒肝炎组及重型病毒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PLT显著下降,MPV、PDW及PCT显著升高,PT、TT及APTT显著延长,FIB含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程进展,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于机体自身抗体存在而引起肝组织持续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1]。由于我国的肝炎和肝硬化多因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致,长期以来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不足,研究不够,以致误诊、漏诊不在少数,而延误了对患者的治疗。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新生儿肝炎疫苗接种以来,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逐步下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迅速发展。非病毒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病毒性肝炎发展到最危重的阶段。病程中出现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内毒素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1]。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加强护理对挽救生命非常重要。现将我护理的慢性重型肝炎35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  相似文献   

19.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是由于肝的急性坏死或慢性活动性肝病引起的肝实质细胞严重损害,而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相应的临床综合征。包括黄疸,高血氨,低蛋白血症,氨基酸代谢紊乱及脑病(不含门静脉高压),临床常分作急性和慢性两种。一、病因 1.感染:占80—85%,其中病毒性肝炎引起FHF者最常见,可能是甲型、乙型或非甲非乙型病毒肝炎引起,而乙型最为多见,其他如腺病毒、弥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都可引起上述改变。慢性肝衰(CHF)则常由结节性肝硬度(包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的休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肝区痛、恶心、腹胀、周身乏力,有些可合并黄疸等。肝脏多肿大,肝功有损害。绝大多数急性肝炎在半年内恢复,少数可发展为慢性。以病因可分为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及与乙型肝炎合并感染的clelta肝炎。按临床可分为急性(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慢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重型(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淤胆型肝炎。由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特效药。因此,休息,对肝炎来说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