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抗细胞膜DNA抗体(anti-cmDN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单指标及多指标联合方案在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和住院的101例SLE患者,94例非SLE自身免疫病患者,78名健康人,检测血清anti-cmDNA、ANA及anti-dsDNA水平。其中anti-cmDNA和anti-dsDNA检测采用ELISA法,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方案分为单指标以及双指标、三指标检测,共18种方案。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配对卡方(χ^2)检验。结果 SLE患者组anti-cmDNA阳性率(68.3%)明显高于非SLE自身免疫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指标检测方案中,anti-cmDNA检测的准确率(81.7%)、约登指数(0.58)均最高。在多指标联合检测方案中,anti-dsDNA/anti-cmDNA、ANA+(anti-dsDNA/anti-cmDNA)、anti-dsDNA/(ANA+anti-cmDNA)、anti-cmDNA/(ANA+anti-dsDNA)和(ANA+anti-cmDNA)/(anti-dsDNA+anti-cmDNA)/(ANA+anti-dsDNA)这5种方案的准确率(84.2%)、约登指数(0.65)最高。结论 Anti-cmDNA无论单指标还是以其为基础的多指标联合检测方案对SLE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免疫印迹法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及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运用免疫印迹法、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及ELISA法检测166例SLE疾病活动期(包括初发和复发)患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ANuA的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抗ds-DNA抗体和ANuA定性检测对SLE的诊断价值。结果: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及ANuA诊断SLE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3.33%、66.28%,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阳性符合率为68.57%;随着抗ds-DNA抗体和ANuA滴度的减小,其免疫印迹法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符合率均降低(P0.05)。结论:抗ds-DNA抗体、ANuA定性检测诊断SLE的阳性率均不理想,建议在ELISA检测抗ds-DNA抗体和ANuA诊断SLE的基础上采用。 相似文献
3.
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对40例SLE患者2、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结果 40例SLE患者血清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5%、40.0%、45.0%,其中AnuA的阳性率与其他两种自身抗体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抗核小体抗体(AnuA)是诊断SLE新的特异性指标,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特异性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可用作SLE患者病情活动性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抗双链DNA抗体与狼疮细胞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 atosus,SL 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病 ,其发病与遗传、感染、环境及应用激素和药物等有关 [1 ] ,对其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 SL E患者抗双链 DNA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及阳性滴度与狼疮细胞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借以探讨抗 ds- DNA抗体检测及狼疮细胞检查对 SL E诊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组 :确诊的 SL E患者 33例 ,其中 2 7例为初诊或停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复发的活动期病例 ,均有发热、皮损、贫血等症状 ;6例是以激素… 相似文献
5.
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联合检测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对狼疮性肾炎(LN)和不伴肾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06例SLE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结果 406例SLE患者中,ANA阳性率94.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LN组与非LN组ANA核型均以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为主,LN组这2种核型占84.35%,非LN组占72.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胞浆颗粒型占11.31%,与非LN组的2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IgG、IgA、IgM、IgE水平均增高,而C3、C4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水平在LN组降低更明显,与非L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NA、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联合检测对提高SLE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血清抗SmD1、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dsDNA)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SLE患者、14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抗dsDN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SmD1、AnuA用德国IMTE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结果 SLE患者单项检测抗dsD NA、抗SmD1、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42. 5%、80. 0%、72. 5%,三者联合检测后的阳性率为87. 5%,诊断效率为85. 2%。结论 抗SmD1、AnuA、抗dsDNA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SLE的敏感性和诊断效率,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SmD1、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抗SmD1、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dsDNA)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SLE患者、14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抗dsDN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SmD1、AnuA用德国IMTE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结果SLE患者单项检测抗dsDNA、抗SmD1、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42.5%、80.0%、72.5%,三者联合检测后的阳性率为87.5%,诊断效率为85.2%。结论抗SmD1、AnuA、抗dsDNA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SLE的敏感性和诊断效率,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对75例SLE患者、52例对照患者及21例正常人的AnuA、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AnuA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9.3%,特异性为96.2%;抗dsDNA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9.3%,特异性为96.2%。AnuA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7.3%,特异性为96.2%。结论 AnuA用于SLE的诊断敏感性明显好于抗dsDNA抗体;AnuA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SLE能提高阳性率,且特异性高,是诊断SLE较好的联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谱(ANAs)及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的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泉州市某市级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50例作为SLE组,同期收治的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30例作为疾病对照组,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 ANA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ANAs和抗dsDNA抗体水平。结果 SLE组ANA、抗dsDNA抗体、抗AHA、抗nRNP、抗AnuA、抗Sm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01)。S L E患者中仅5.33%的患者出现单项抗体阳性,其余94.67%的患者一次性检测出2项或以上抗体阳性。SLE患者治疗后ANA、抗dsDNA抗体、抗AHA、抗Sm和抗SS‐A阳性率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ANA、抗dsDNA抗体、抗AHA好转率分别为23.33%、83.33%和63.33%。结论 SLE患者ANA、ANAs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较高,联合检测和动态观察 ANA、ANAs和抗 ds‐DNA抗体对SLE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 E(ApoE)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进行诊治的47例S L E患者及4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ApoE水平,根据不同临床指标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患者组ApoE总体表达水平升高[(15.2±4.4)pg/mL vs .(8.6±3.3) pg/mL ,P<0.05],其中活动组患者 ApoE较非活动组患者相比升高更为明显[(18.3±6.1)pg/mL vs .(14.2 ± 5.7) pg/mL ,P<0.05];狼疮性肾炎组和非狼疮性肾炎组血清中 ApoE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中ApoE水平较抗ds-DNA抗体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17.9 ± 5.8)pg/mL vs .(13.9 ± 4.7) pg/mL ,P<0.05]。结论 ApoE可作为反映SLE患者病情活动的有效指标,为疾病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指标及C1q抗体(Anti-C1q)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4例SLE患者(SLE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中Anti-C1q、双链DNA(dsDNA)抗体、其他相关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的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3.89±0.65)mmol/L vs.(1.12±0.48)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0.8±0.2)mmol/L vs.(1.2±0.3)mmol/L,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5.5±1.4)mg/L vs.(0.9±0.6)mg/L,P0.05],补体C3水平降低[(87.6±14.7)mg/L vs.(128.2±20.3)mg/L,P0.05],补体C4水平降低[(16.2±4.8)mg/L vs.(29.1±7.4)mg/L,P0.05]。SLE组Anti-C1q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44±20)U/mL vs.(6.5±1.8)U/mL,P0.05],其中活动期SLE患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5),狼疮性肾炎(LN)患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非LN患者(P0.05),dsDNA抗体阳性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dsDNA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各种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的异常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中Anti-C1q的异常表达更有助于对活动期SLE和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SLE患者血清中抗染色质抗体(anti-chromatin antibody,AchA)水平,评价其在SLE诊断和病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154例,疾病对照组155例(类风湿关节炎46例,干燥综合征49例,骨关节炎10例,系统性硬化症20例,肾病综合征30例),健康人对照107名。用ELISA检测AchA水平,并探讨其与SLE患者发病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其他自身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IgG)、ESR、24 h尿蛋白、肾功能指标等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AchA的阳性率为63.6%(98/154),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5.8%(9/155)及健康人对照组0%(P均0.01)。AchA诊断SLE的特异性为96.6%,敏感性为63.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和81.9%。SLE患者血清中AchA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00 1)。与AchA阴性SLE患者比较,AchA阳性SLE患者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水平、ESR升高,C3、C4、WBC降低,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水平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hA水平与ESR(r=0.218,P=0.01)、C3(r=0.451,P0.000 1)、Alb(r=0.295,P0.000 1)、AnuA(r=0.349,P0.000 1)、抗dsDNA抗体(r=0.311,P0.000 1)、24 h尿蛋白(r=0.243,P=0.003)、SLEDAI评分(r=0.202,P=0.015)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AchA对SL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与疾病活动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与狼疮肾损害强相关,提示其在狼疮肾发病及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SLE患者60例(SLE组),以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比较3种抗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SLE组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及3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33.3%、46.7%、96.7%,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 P<0.05)。3种抗体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S L E诊断效能。结论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避免SLE的漏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8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和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项自身抗体和补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应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水平。结果183例SLE患者ANA阳性率为95.6%,抗-dsDNA阳性率为69.9%,抗-ENA总阳性率为55.2%,抗-dsDNA和抗-EN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9%,SLE患者补体C3、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可提高SLE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 (ANuA)的检测在狼疮性肾炎 (LN)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35例LN和 1 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无肾炎患者血清ANuA ,并同时进行抗双链DNA(抗dsDNA)和抗Sm抗体检测。结果 LN组与SLE无肾炎组患者ANuA阳性率和抗ds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5 ) ,而抗S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LN组中 ,ANuA阳性率高于抗dsDNA(P <0 .0 5 ) ,在SLE无肾炎组中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1 4例尿蛋白 <3.5g/2 4h的LN患者ANuA阳性率高于抗dsDNA(P <0 .0 5 ) ,而 2 1例尿蛋白≥ 3.5g/2 4h的LN患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LN组患者血清ANuA含量明显高于SLE无肾炎组。结论 血清ANuA的检测对于LN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细胞膜DNA抗体(cmDNA)、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价值及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SLE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谱、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84例SLE患者及90例健康人血清自身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测定45例经4个月治疗后SLE患者的自身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84例SLE患者的抗dsDNA、抗Sm-D1、抗Ro/SS-A60、抗Ro/SS-A52、抗SSB、抗U1-SnRNP、抗Histon、抗Po 和抗Nucle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3.8%、84.8%、83.3%、61.9%、45.2%、42.9%、33.3%、30.9%和9.5%;SLE 患者免疫球蛋白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补体C3 、C4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SLE患者治疗4个月后血清抗dsDNA、抗Sm-D1、抗Ro/SS-A60、抗Ro/SS-A52、抗SSB、抗U1-SnRNP、抗Histon、抗Po 和抗Nucle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5.6%、55.6%、88.9%、55.6%、55.6%、22.2%、22.2%、11.1%和33.3%.结论 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联合检测有助于SLE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A 96-well microplate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DNA is described. A number of buffers and precoating treatm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method for coating the plate with DNA. These included pretreatment of the plates with poly-L-lysine or protamine sulfate, and posttreatment with glutaraldehyde, none of which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ssay. Whereas bicarbonate and borate coating buffers gave equivalent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TRIS buffer resulted in very high binding of immunoglobulin to wells not coated with antigen. Sera from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as well as normal sera were tested against plates optimally coated with native E. coli DNA, calf thymus DNA, and heat-denatured DNA. Using native E. coli DNA, virtually none of 35 normal sera had any detectable antibody. With this antigen, as well as with native calf thymus DNA, significant levels of DNA antibody were found only in SLE patients. Most patients with SLE or drug-induced lupus, as well as som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normal individuals had antibodies that bound to heat-denatured (single-stranded) DNA. Using either native E. coli or calf thymus DNA, a good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amount of DNA antibody detected by ELISA and the Farr-type radioimmunoassa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