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庄河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对我地区900名20~75岁的正常人,分五个年龄组,分别检测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七项指标。结果表明,各年龄组之间,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之间,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商切、红细胞压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中切、低切、血沉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反映出庄河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七项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界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深圳市201名小学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深圳市低龄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正常参考值,探讨红细胞压积、血脂等因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挑选201名健康小学生(男119名,女82名)分别进行血流变各项指标检测统计.结果未成年小学生男女间各项指标及各组血浆粘度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对血流变的影响是主要因素.结论报道了深圳市低年龄小学生的血流变参数.该参考值对本(市)区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参考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临床血液流变学常用指标检测规范化的建议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编者的话 随着基础医学飞速发展 ,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何进行检测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而在国内血液流变学界也有不同的认识 ,本刊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促进国内此项工作的开展。本文是胡金鳞、李贵山等 ,集中了国内外专家学术研讨会的意见 ,同时也是作者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观点。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参加讨论。随着近年来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了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如何对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已成为开展临床血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严重烧伤后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探讨其对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为血液稀释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选择20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制作严重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按烧伤前、伤后6,8,16,24,48h,6个时相分别检测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增加。结论:在烧伤休克期及围手术期应用血稀疗法可明显减轻烧伤休克期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与黏滞,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效改善血容量。血液稀释疗法在烧伤休克期及围手术期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早期修复及临床治愈率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组份流动和变形规律的科学,近年来国内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常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影响作一概述。1血液粘度流变学检测中两个重要指标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1.1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1)血细胞数量、体积及结构是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全血粘度主要与血液有形成份特别是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全血粘度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高而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脱水等均有全血粘度增高。当细胞压积达80%时,血液几乎完全失去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糖尿病,NI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改变。方法:对380例Ⅱ糖尿病患者进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和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聚集指数等有关血液流变和细胞流变指标进行测定。结果:NIDM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和血浆粘度增高,血沉增快,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聚集增强。结论:NIDM患者存在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和细胞流变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2502名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深圳市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深圳市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探讨红细胞压积、年龄等因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严格挑选10~80岁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2502名(男1449名,女1053名)分别进行血流变各项指标检测并统计.结果除未成年男女间各项指标及各组血浆粘度无显著差异,其它流变学参数男性显著地高于女性.各组全血粘度与HCT基本同步,男性组10~19、20~59和60岁以上组有差异,女性组10~29、30~59和60岁以上组亦有不同.该值与仪器随带的参考值和其它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结论报道了深圳市从低年龄到高年龄各阶段的的血流变参数并制定了正常参考值.参考值对本(市)区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阳江地区体检人群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各项指标有无性别及年龄差异.方法 测定体检人群的血液流变指标,再用SPSS软件系统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数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性组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压积的异常均高于女性组.全血黏度和压积,30~39岁组分别与50~59岁组、≥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与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比较,其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变形指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0岁以上组的异常率较其他年龄组高.结论 (1)全血黏度的异常正逐渐年轻化;(2)血液流变指标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群体差异建立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参考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将进行健康查体的3483名健康成人按性别及年龄分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统计分析,并与参考值相比较。结果 男性血液流学指标普遍高于女性;女性全血黏度随年龄增大略呈上升趋势,而男性30~49岁年龄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50岁以上年龄组高,且50岁以上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男女各年龄段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三项指标均较仪器提供的参考值偏高。结论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应考虑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非病理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95例出血性脑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95例出血性脑中风患者组和1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 五项指标检测并观察其变化现象,结果显示除男性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 著差异外(P>0.05),其它指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 原和女性红细胞压积等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出血性脑中风患者 组的血流变性有非常明显增高的异常变化。同时正常对照组的指标存在男女性之 间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男女各别分组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降纤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在常规应用的基础上,应用降纤酶治疗冠心病98例。并以治疗78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粘度及血纤维蛋白原降低值之问有显著差异。结论:降纤酶能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4.
恶性血液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1至1992.1我们对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急性白血病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淋巴瘤11例。发现在恶性血液病中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不同疾病之间亦有差别。其异常主要表现在高切变速率下全血粘度下降,全血还原粘度上升,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内HbF含量增加,红细胞在外加切应力下变形性减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等。在逐项分析影响血液流变学多种参数后,可以看出,红细胞压积减低是使血液粘度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注意的是除红细胞压积外,在恶性血液病中仍包含着诸多使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血浆因素中如纤维蛋白原增加,细胞成分因素中如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内HbF升高,使细胞内粘度增加。白细胞,特别在急性白血病,尽管其“计数”变化不大,但是其分化程度低,变形性差,对血液流变学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材料提示,对于呈现“低粘”的恶性血液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应进一步对流变学的各个参数逐项分析,因为其中潜伏着诸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这对我们观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肺水肿、栓塞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毒症毒素尿素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新鲜猪血1.5L测定其尿素浓度(C =6 .1mmol/L)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后,均分为7份。在原有尿素浓度基础上将上述标本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尿素配成含尿素10、15、2 0、2 5、30、35、4 0mmol/L的全血标本,搅匀并静置2h后分别测定上述标本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全血高切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随尿素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红细胞变形指数(DI)逐渐降低;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变化不明显。结论 尿素可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从而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血液流变学检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血浆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的梯度变化对血液流变学中血浆黏度的影响和二者间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正常人血浆,利用Fib干粉配制成浓度梯度为0.5 g/L左右的21份待测血浆,分别测量备份血浆的Fib浓度和血浆黏度各3次,取平均值;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随着Fib浓度梯度的增加,血浆黏度也与之成正相关性变化.Fib浓度对血浆黏度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Fib浓度≤6.52 g/L时,回归直线为y=0.141 x+0.688;第二阶段,在Fib浓度>6.52 g/L而又≤9.88 g/L时,回归直线为y=0.276x-0.098,其回归系数大于第一段的回归系数;在第三阶段,Fib浓度>9.88 g/L时,所成回归直线为y=0.314x-0.274,其回归系数要高于第二段直线的回归系数.结论: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区别不同Fib浓度与其他一些因素对血液流变学中血浆黏度以及相关指标造成的影响,以便我们排除一些对结果有影响的因素,指导我们对血液流变学中的一些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转流与无转流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式对脑局部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期行CEA手术的患者22例,随机分为2组,无转流组及转流组。每组11例。2组患者均在术前于术侧行颈内静脉逆行中心静脉插管,放射线下确认插管位于球部位置,分别于夹闭前后抽取颈静脉血进行流变学检查,术中监测ECG,HR,MAP,DP,SP,SPO2,PETCO2以及异氟醚吸入浓度,术中并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CEA的体外动脉转流术式有利于保持血液流变学的稳定性,使红细胞流动性趋于稳定,保证红细胞变形能力,结论 脑缺血患者行CEA手术,体外动脉转流术式术中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稳定,优于无转流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危险增加的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检测43例高压积组与47例对照组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做统计对照.结果高压积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低切还原粘度、聚集指数、变形指数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实验结果支持假设绝经后妇女总胆固醇水平上升可能是通过增高红细胞压积,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而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有待更多的临床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家兔骨折创伤休克模型,观察了休克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积和血浆渗透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创伤休克后6小时内血浆粘度无明显变化(P>0.05),血细胞比积、全血粘度显著降低(P<0.05~0.01),血浆渗透浓度逐渐升高,死亡动物在临终前血浆渗透浓度多在340mOsm/kgH_2O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