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踝足部胫神经及其分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厚(0.24±0.02) cm,腱性部分构成了足底内外侧管表面;足底内外侧神经走行于足底内外侧管,足底内侧管长(4.58±0.41)cm,横径(1.11±0.10)cm;足底外侧管长(2.58±0.23)cm,横径(0.96±0.08)cm;②在足跟内侧跟内侧神经行走于一独立管道,即跟管,跟管长(3.03±0.21)cm,横径(1.07±0.09)cm。结论:在足底内、外侧管,跟管处胫神经分支可被卡压;对踝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松解时,除了切开屈肌支持带松解胫神经,还要打开足底内外侧管及跟管对胫神经分支进行松解,特别是对伴有单一分支卡压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跟内侧神经、跟下神经应用解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避免足部手术时损伤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 ,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在双目放大镜帮助下 ,对成人 3 6例下肢的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3 6例标本中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跟内侧神经来自胫神经的 2 7例 (75 .0 % ) ;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 7例 (1 9.4% ) ;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 2例 (5 .6 % )。跟内侧神经发出部位在“ 0”点 ,即内踝中心和足跟中心连线上方 (1 .90± 4.7)cm。跟内侧神经有 2个主要分支的 2 9例 (80 .6 % )。多数分支位于展肌浅层脂肪垫内及皮下。跟下神经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 3 1例 (86 .1 % ) ;来自胫神经的 3例 (8.3 % ) ;来自足底内侧神经的 2例 (5 .6 % )。跟下神经发出部位在 0点下方 (1 .7± 4.5 )cm。跟下神经有2个主要分支的 2 4例 (6 6 .7% )。跟下神经大部分分布于足底方肌内侧缘的浅层。结论 :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较恒定 ,跟下部手术时可避免损伤两神经  相似文献   

3.
刘明巍  李炳万  贾世孔 《吉林医学》2011,32(13):2551-2552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压迫神经致神经嵌压型跟痛症的解剖学因素,为临床手术治疗神经嵌压型跟痛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20侧下肢标本,男7例(14侧),女3例(6侧)进行解剖研究,分离胫神经、胫动静脉及其分支,观察跨越跟神经、胫神经及其分支表面的血管,测量其数目、起源、与"0"点的距离。将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结果:①跨越于胫神经主干表面的血管共发现32支,血管出现率为85%。②跨越于足底内侧神经表面的血管共发现79支,血管出现率为100%。③跨越于跟内侧神经表面的血管共发现19支,血管出现率为85%。仅发现1例血管同时跨越足底内、外侧神经表面,而其他标本足底外侧神经及跟外侧神经表面未见血管跨越。结论:踝部胫神经主干、足底内侧神经及跟内侧神经存在血管跨越于其表面,并且能够对神经形成嵌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0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0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9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1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0例中有9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0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0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9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1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0例中有9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6.
踝管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内侧面构成。屈肌支持带向深面发生纤维隔,形成四个骨纤维管,有小腿后部的肌腱及血管神经通过。踝管综合征是胫神经或其分支在踝管内受压所引起的症候群。此类患者通过踝管松解术,可使症状得到缓解。本文对60侧踝管内容物进行了观察,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足跟部的支配神经 ,一般认为包括胫神经跟内侧支及腓肠神经跟外侧支 ,在临床上已作为治疗跟痛症时去神经治疗的依据 [1 ,2 ]。而在实际工作中 ,该疗法就其去除疼痛而言疗效并不满意。因此本文对足跟部尤其其内侧的神经分布作一解剖学探讨。1 材料和方法用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 1 5例 30侧 (男9例 ,女 6例 ) ,解剖和观察分布到足跟内侧部的神经走行、分布。2 结 果(1 )足跟内侧除由胫神经自内踝上 3~ 4cm处发出的胫神经跟内侧支分布外 ,30侧 (1 0 0 % )均有自内踝下发出的神经分支分布到跟骨内侧跖面骨膜及跖长韧带 ,该分支 …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35例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修复;同时观察和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发出部位、腓肠神经的支数和行走特点.结果 35例中33例皮瓣生长良好,2例部分坏死.31例成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上5~7cm处,4例小儿的发出部位在外踝上5~6cm.腓肠神经有25例是以内侧支为主,10例是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而且靠得较近.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在小腿中部会穿深筋膜进入腓肠肌.以顺行分离皮瓣较可靠,可避免脱套.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单,切取简便,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处和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C)多平面重建显示踝管胫神经及其分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D-FIESTA-C序列进行成像,扫描时每只脚均与胫骨呈90゜以便于测量标准化。采用多平面重建的方法,在同一层面最大范围显示踝管胫神经及其分支并测量,观察其形态学特点。结果:足底内侧神经与足底外侧神经分叉的角度为6°~35°,在MPR图像上跟骨内侧神经及跟骨下神经的显示率均为100%,且跟骨下神经的起点总是在跟骨内侧神经起点的远端。结论:3D-FIESTA-C序列多平面重建可理想地显示胫神经及其分支的形态学特征及位置,有利于踝管胫神经及分支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规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带蒂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22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其中同侧逆行转移17例,交腿移植5例。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22例皮瓣中20例全部成活,2例少部分坏死。18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cm处,4例小儿在5cm处,22例中17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5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22例中有20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2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带蒂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为基层医院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1.
孙晓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20-120,122
目的探讨跟下神经和足跟疼痛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探讨选择我校16具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其中男性9具,女性7具,共32侧下肢。从小腿内侧中上1/3处开始,在胫骨内后缘把小腿三头肌分开,充分暴露胫后血管和神经,直到足底。观察跟下神经的起自部位、走行和支配情况等。结果跟下神经,主要起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此神经较细,神经起始处平均横径为1.3±0.4mm,多以单支出现。本研究中,起自胫神经分叉处的有10侧,占31.2%;起自足底外侧神经有16侧,占50.0%;其余6侧起自胫神经,占18.8%。跟下神经起自部位性别差异,男性跟下神经起自部位发生情况和女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下神经发出的前后分支在拇展肌与足底方肌之间可能同时或者分别被卡压,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此类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踝关节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根据踝关节手术入路观测踝关节周围的层次结构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结果 胫前动脉在内、外踝连线中点偏内侧 (1 10± 0 93)mm处下行 ,至该线下方 (9 2 0± 0 5 6 ) ,(8 80± 0 72 )和 (2 8 0 0± 0 4 6 )mm处分别发出内、外踝前动脉和跗外侧动脉。胫后动脉在踝管上段和踝管下段分为两终支的出现率分别是 2 0 %和 70 %。胫神经在踝管上段和踝管下段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两终支的出现率分别是 10 %和 86 70 %。结论 胫前、后动脉及胫神经在踝关节附近的解剖特点与踝关节手术入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乃人 《广东医学》1999,20(2):131-132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剖解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2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生部位。结果 12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生部位在外踝尖上6.5 ̄7cm处,2例小儿在5cm处,12例中10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2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2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普鲁卡因踝部神经干封闭并用鸡眼膏局部敷贴治疗鸡眼、跖疣、胼胝86例,效果满意。方法是选择内踝、外踝两点注射法。即以1%的普鲁卡因10~20ml注射于内踝与跟腱间凹陷处,以封闭胫神经(胫神经至跟腱处成为足底内、外侧神经);可以同量的药液注射于外踝后方凹陷处,封闭腓肠神经(腓肠神经在外踝后成为足背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局封足跟部皮神经是临床上治疗足跟痛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探讨跟内、外侧皮神经支与足跟痛的关系 ,我们对此两支皮神经的局部解剖进行了观测 ,并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效果。讨论 多认为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有关。近年来有报道认为足踝部细小神经、特别是足底小趾展肌神经支卡压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 ,跟骨骨刺、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无菌炎症刺激和增生性压迫足跟部皮神经 ,便可产生足跟痛。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跟骨运动轴的偏心性 ,即跟骨呈外翻状着地 ,着力点主要在内侧突部 ,支撑人体大部分重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越性.方法: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27例患者的足背、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特点.结果:27例完全成活,无1例坏死或部分坏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成活率高,最远可达足前中部,是修复足跟、足背、内外踝及小腿中下段胫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足跟及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应用解剖及对成人小腿和足背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设计带筋膜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逆行应用修复足背、足跟、足底及踝部软组织缺损.同时观察皮瓣的可切取范围、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情况、营养血管在外踝上与腓动脉穿支的位置及血管蒂隧道的处理方案.结果 临床应用28例,其中修复足背组织缺损16例,足跟软组织缺损5例,足底软组织缺损4例及外踝及足背联合缺损3例.皮瓣最大面积17 cm×12 cm,全部成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液循环丰富,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背、足跟、踝部、足底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8.
梁晓  张会忠  杨博文  李殷  孙国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86-186,190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腓肠神经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踝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过程中保留腓肠神经干,经远端筋膜蒂旋转修复踝周皮肤组织缺损11例(其中足背部缺损4例、踝内外侧4例、足跟部3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存活,大部分患肢足踝部或足底外侧皮肤感觉正常。结论保留腓肠神经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缺损,可避免足踝部或足底外侧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踝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髁管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足部踝管内胫后神经发生绞窄性神经损害。下面简述其解剖与病理、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 [解剖] 踝管是位于足内侧,由内踝、距骨、跟骨与后屈肌支持带围成的管腔。其内有胫后神经、  相似文献   

20.
跟内侧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和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出现率为95%;跟内侧神经于内踝尖平面上3.3 cm 自胫神经发出,在内踝尖平面下0.3 cm 发出前、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 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 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 mm。 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