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毫米波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8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红外线治疗,每天1次,直至出院;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毫米波治疗,每天1次,直至出院。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3 d时皮下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肿胀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 结果术后第1天2组患者切口引流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组术后第2、3天切口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术后拔管时间、皮下积液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患侧上肢肿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毫米波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术后创面渗液,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肢肿胀,可作为乳腺癌术后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照射治疗感染创面是应用物理治疗的方法之一。早在18世纪就有医生认为阳光对伤口愈合有良好的作用。现在虽将紫外线用于照射浅表伤口,但关于创面照射剂量有分歧,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为了更好地掌握紫外线的治疗剂量。准确地将紫外线的治疗剂量应用于各种创面,将1999年~2006年的创面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局部氧疗促进四肢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局部氧疗促进四肢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2000-2004年对178例四肢创面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对创面每天进行外科常规换药、根据细胞培养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创面加用局部氧疗,通过创面愈合时间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治疗组白细胞增高时间提前,表皮再上皮化时间提前,伤口局部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肉芽组织形成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局部氧疗可促进感染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创面用药与创面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创面愈合过程的分析,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创面外用药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大鼠创面感染模型探讨肛周脓肿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创面感染模型模拟肛周脓肿疾病,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计数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分析创面愈合机制,最终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数据差异。结果实验组大鼠7 d后创面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数及成纤维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122,P=0.000;t=1.926,P=0.035),14 d后新生毛细血管数及成纤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P=0.000;t=1.916,P=0.036)。实验组在造模7 d、14 d后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33,P=0.000;t=31.594,P=0.000)。造模后3 d、7 d、14 d实验组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EG2)、组胺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03,P=0.000)。结论创面的愈合有赖于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形成,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达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瘢痕是人体在创伤后组织修复的必然产物。根据其表型和结构 ,瘢痕又分为正常瘢痕 (norm al scar)、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瘢痕瘤 (keloid)等〔1〕。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瘤有着不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 ,即增生性瘢痕高出正常皮肤但局限于原病变范围之内 ,而瘢痕瘤超出病变范围且高出皮肤 ,手术切除后会复发。 1990年 Muir等定义了中间型 ,即增生局限于病变范围内 ,其行为类似瘢痕瘤 ,但手术切除后不复发。瘢痕因其挛缩性较强常导致容貌及功能的破坏 ,常给患者带来不便 ,因此治疗溃疡和瘢痕一直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许多实验曾…  相似文献   

7.
换药间隔时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创面愈合是创伤后机体功能康复的前提,因此加快创面愈合研究尤为重要,其中对创面敷料的研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对传统敷料、合成敷料、异体组织创面覆盖物、人造生物敷料、组织工程创面覆盖物及它们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伤口换药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护理手段 ,但伤口换药的时间在书及杂志中很少论及 ,通过对我院 10 0例早期清创术后换药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2 0 0 1年 4月~ 6月手指软组织外伤后经早期清创缝合包扎的 10 0例病人 ,年龄 2 0~4 0岁 ,平均年龄 2 7岁 ;伤前皆身体健康 ,将他们按急诊号随机分为 2组 ,2组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 2 方法1 2 1 伤口换药步骤及方法[1] 。取下外层敷料 ,内层敷料先用盐水浸湿 ,然后用镊子取下 ,用 0 1%碘伏棉球清洗伤口及周围组织 ,再用 0 1%碘伏敷料覆盖创面 ,盖上外层…  相似文献   

10.
创面敷料及其对愈合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面愈合是创伤后机体功能康复的进程,因此加快创面愈合研究尤为重要,其中对创面敷料的研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对传统敷料,合成敷料、异体组织创面覆盖物、人造生物敷料、组织工程创面覆盖物及它们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作一综棕。  相似文献   

11.
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随着发育学与比较生物学的介入,人们逐渐将创伤修复的工作与相关的组织结构、发育成熟、功能恢复等联系起来。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是一个极敏感的神经依赖性器官。因此,在其创伤修复调节过程中,神经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近些年内分泌、免疫与神经相结合,产生的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更显现出神经在创面愈合中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1 皮肤中的周围神经分布与支配1.1 正常皮肤的神经支配:皮肤中的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来源于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电境和共聚焦显微…  相似文献   

12.
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同的一种异常通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称为肛瘘[1]。表现特点为肛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疼痛、潮湿、瘙痒,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5~6):1,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2]。手术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但术后创面愈合迟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特色,探求如何更好地运用中药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减轻手术后病人的痛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灸对肛裂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80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换药予艾灸创面加凡士林纱条填塞,对照组仅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观察比较2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和成纤维细胞数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具有促进肛裂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面愈合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客观、准确地评价创面愈合的标准,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总结和筛选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组织病理学分析、巨噬细胞定量分析、羟脯氨酶含量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角质细胞胶原酶-1含量测定、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水平、单核细胞化学诱导蛋白-1水平和角质细胞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2水平等13种创面愈合评价指标。其中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组织病理学分析仍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创面愈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短波紫外线联合毫米波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压疮患者53例(87个压疮伤口),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17例(28个压疮伤口),B组18例(29个压疮伤口),C组18例(29个压疮伤口).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单纯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C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先给予毫米波治疗,再予以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前采用Braden量表对患者皮肤的完整性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利用压疮状况量表(PSST)对患者的创面渗出及表皮增长状况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Braden评分及PS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PSST各指标(渗出类型、渗出量、大小、深度、上皮再生情况)评分分别为(2.57±1.20)分、(2.79±1.03)分、(3.04±1.10)分、(2.82±0.89)分、(3.07±1.01)分,B组渗出类型、渗出量、大小、深度、上皮再生情况评分分别为(2.13±1.11)分、(2.00±0.05)分、(2.83±1.23)分、(2.47 ±0.86)分、(2.67±0.92)分,C组渗出类型、渗出量、大小、深度、上皮再生情况评分分别为(1.72 ±0.70)分、(1.79 ±0.72)分、(2.45 ±0.78)分、(2.03±0.73)分、(2.48 ±1.02)分.A组PSST各指标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PSST各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与A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各指标疗效优于B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5.0%、96.7%和100.0%,优良率分别为3.4%、16.7%和44.8%,B组、C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和B组(P<0.05),但A组与B组间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短波紫外线联合毫米波治疗对压疮的渗出及创面愈合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短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短期模拟失重对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1)模型建立头低位尾悬吊方法;(2)SD成年雄性大鼠共48只,A组创面形成后动物自由活动;B组创面形成后立即模拟失重16d;C组模拟失重至第16天时形成创面,然后动物开始自由活动;D组模拟失重至第16天时形成创面,然后再次进行模拟失重;(3)取材每组动物分别在伤后4、8、12、16d取材.结果A组创面愈合最快,约12d左右;D组创面愈合最慢,16d时无愈合趋势.结论模拟失重减慢创面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17.
氦氖激光并超短波对加速感染创面愈合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和方法我科自 1997年至 1999年收治各种原因所致感染创面患者 10 9例 ,均由门诊及临床换药治疗不愈合后转来我科。所有患者均有感染征象 ,大部分病例创面有脓性分泌物。按来科诊治顺序分为氦氖(He Ne)激光 超短波组 (A组 ) ,He Ne激光组 (B组 )。A组 5 7例 ,男 40例 ,女 17例 ,年龄 5~ 78岁 ,病程 3d~ 12月 ,其中创面 <1cm 6例 ,1~ 3cm 14例 ,3~ 5cm2 1例 ,5~ 10cm 16例 ,最深达 1.5cm。B组 5 2例 ,男 3 8例 ,女 14例 ,年龄 3~ 78岁 ,病程 5d~ 12月 ,其中创面 <1cm 8例 ,1~ 3cm 10例 ,3~ 5c…  相似文献   

18.
负压封闭引流对兔创面氧分压及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后不同负压值对兔创面局部氧分压和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创面模型12只并随机分组,其中实施VSD手术6只(负压组),以不同负压值(-75 mmHg、- 125 mmHg、- 225 mmHg和-35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吸引7d,分别于各时间点用组织氧分压测量仪监测创面局部组织氧分压( Pt02)变化;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VSD敷料和创面大小的变化;用细菌培养检测创面有无厌氧菌生长;用光镜观察HE染色后创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愈合情况,并同时设立建模前实验兔(正常组)、VSD假手术实验兔(假手术组)和建模后常规换药实验兔(常规组)各6只进行对照。结果 负压组PtO2为(1.68±0.03) kPa且7d内逐步降低,常规组Pt02为(2.82±0.37) kPa,正常组Pt02为(5.79±0.50)kPa,负压组PtO2较常规组和正常组显著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负压值的增高,同一时间点的Pt02进一步降低;术后5s时即降为初始Pt02的80.94%。VSD敷料经负压吸引后面积显著性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 min即缩小为原敷料面积的65.36%。经物理负压治疗,负压组创面面积较常规组显著性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时缩小为初始面积的62.82%。其中- 350 mmHg组的创面变化率显著性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压组创面未见厌氧菌生长。结论 VSD技术可显著降低创面PtO2,且未见厌氧菌生长。- 350 mmHg压力下可显著缩小VSD敷料,协助收敛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创面愈合的免疫调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机体在创伤应激下,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都会发生变化。在整个创面愈合过程中,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精确和协调地调控机体完成组织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观察不同负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后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唐都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用电雷管在10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40个爆炸伤创面,按随机数分为5组:对照组、-10 kPa治疗组、-15 kPa治疗组、-20 Pa治疗组和-25 kPa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第3天,对照组常规换药,各治疗组分别用相应负压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并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对照组,-10,-15,-20,-25 kPa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32.8&;#177;1.6),(27.1&;#177;1.5),(25.8&;#177;1.0),(26.4&;#177;1.1),(27.8&;#177;1.4)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创面面积为(10.76&;#177;0.42)cm^2,治疗3 d后扩大至(13.30&;#177;0.43)cm^2,随后面积逐渐缩小;各治疗组从治疗后第1天(伤后第4天)起创面面积维持不变或略缩小,其后创面面积逐渐缩小.对照组创面在伤后3~6 d,创面深度由(1.65&;#177;0.25)cm加深至(2.43&;#177;0.25)cm,治疗后19 d,肉芽组织长满伤口.各治疗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深度就开始变浅;-15 kPa治疗组伤后第9天肉芽组织已长平伤口,其他治疗组肉芽组织于第14天内填满伤口.治疗前各组创面中的细菌数高达3&;#215;10^7 CFU/g,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第3天,各治疗组细菌数迅速下降到1&;#215;10^5 CFU/g,治疗后第6天降至1&;#215;10^4 CFU/g.对照组创面内的细菌数下降缓慢,在治疗后第9天才降至(19.54&;#177;3.67)&;#215;10^5 CFU/g;治疗后第19天仍高达(3.26&;#177;0.83)&;#215;105CFU/g.治疗后各时间点各组创面的创面面积、深度和细菌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25~-10 kPa压力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均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组织中的细菌数,以-15 kPa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