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不同社会比较类型中,大学生自尊水平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社会比较后自我评价量表,对重庆4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自尊水平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被试,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02,P0.01);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在不同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39,32.20,P0.01)。在上行社会比较中,高自尊水平被试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被试;在下行社会比较中,高自尊水平被试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被试,中等自尊水平被试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低自尊水平被试。结论在社会比较中,自尊水平与自我评价存在正相关,且自尊水平对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云南不同区域的7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2%贫困生的自我和偕得分较高,他们的自我和谐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灵活性、刻板性均比非贫困生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高于非贫困生.  相似文献   

3.
某医科大学贫困生自我和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科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内修订版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某综合大学医学部一~三年级大学生986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贫困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1);在“自我的灵活性”分维度得分上,贫困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P<0.01);在“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生的自我与经验的和谐、自我灵活性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核心反思评价的关系,为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提供更多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及核心反思评价量表对重庆文理学院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核心自我评价、核心反思评价得分及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2,-0.559,0.043,0.886;P=0.216,0.577,0.966,0.377)。有无社交焦虑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核心自我评价和核心反思评价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7,5.889,4.859;P=0.000,0.000,0.000),而在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06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核心反思评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不相关。结论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与核心反思评价得分越高,其社交焦虑水平越低。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焦虑咨询时应充分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并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五人格问卷(BFI-44)对2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发现,女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意、恐怖、神经病性和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评价形式与反思评价形式BFI-44大学生各维度得分比较发现,在外向性维度上大学生自我评价形式问卷得分为25.45±3.98,低于反思评价形式问卷的25.98±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性及开放性维度上大学生自我评价形式问卷得分分别为23.26±4.32及33.43±4.37,高于反思评价形式问卷的22.44±4.01及32.81±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在大五人格的外向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与SCL-90中的抑郁因子呈显著相关(P0.05);在宜人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SCL-90中的抑郁、敌意、偏执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神经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SCL-90中除偏执、强迫、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外的各个因子均呈现显著相关(P0.05);在尽责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SCL-90中除敌意、精神病性、其他3个因子外的各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学生大五人格反思评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重视反思评价的相关内容,并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自我评价及反思评价。  相似文献   

6.
郴州市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郴州市两所高校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低于女生;自述健康大学生在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医学生在生理领域得分低于师范生。结论 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探讨少数民族中学生攻击性结构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关系,为改善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对贵州省7所学校1 45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15名中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结果 外显攻击性总分和内隐攻击性得分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言语攻击得分低于汉族中学生,合作人格倾向得分、竞争人格倾向的自我成长因子得分均高于汉族中学生(t值分别为-2.09,3.94,2.44,P值均<0.05);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合作人格倾向呈负相关,与竞争人格倾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0.31,P值均<0.01),内隐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言语攻击、合作人格倾向与自我成长存在民族差异;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关系密切,而内隐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没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成就目标发展特点,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师范类大学生3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学业成就目标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师范类大学生成就目标的总体得分情况为:学习目标得分较高(19.61±3.03),回避目标得分次之(15.20±3.70),证实目标得分最低(12.36±2.83);在回避目标上大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年级学生(P〈0.01);在回避目标和证实目标上文科学生得分均高于理工科学生(P〈0.05或P〈0.01);在证实目标上城镇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5);在学习目标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0.05)。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成就目标与年级、专业、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有关,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师范类大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经济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做好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尊量表(SES)等对146名贫困生和483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1)男、女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各项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在状态焦虑项目上得分低于男生(P0.05)。(2)不同经济状况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3项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均低于非贫困女大学生(P0.05),而贫困女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得分高于非贫困女大学生(P0.05)。城乡女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状态焦虑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社会支持的女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状态焦虑等各项的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社会支持组的女大学生各项的得分均优于低社会支持组。(4)分别以女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社会支持与状态焦虑呈负相关(P=0.000)[结论]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对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食品营养标签的知识态度行为,探讨影响大学生对食品标签知识态度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330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营养标签的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比较医学生和非医学生食品营养标签的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差异。[结果]调查对象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1.528±2.95),医学类专业得分高于非医学类专业(P0.001),且随着年级增高营养知识得分也越高(P0.001)。90.1%的人相信营养标签上所标识的营养成分含量,87.3%的学生认为食品标示营养标签有必要。87.6%的大学生购买食品时会阅读食品营养标签,62.7%的大学生有过因阅读营养标签而改变购买决策的经历。非医学专业学生阅读营养标签的概率是医学类学生的3.244倍,营养知识得分及格者阅读营养标签的概率是不及格者的2.151倍,信任营养标签者阅读营养标签的概率是不信任者的6.752倍。[结论]大学生营养知识较缺乏,专业、营养知识得分和对营养标签的信任度可影响大学生营养标签阅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