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和保持指战员高体能水平、增强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应力性骨折是军事训练中尤其是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常见的骨损伤.为了探讨"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法"对降低新兵应力性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我们对2006年度参加基础训练期间的新兵随机抽取370人,分成两组采用两种方法训练,观察其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旨在为今后新兵基础训练期间降低应力性骨折发生率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兵基础训练中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应力性骨折是新兵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骨损伤,又称疲劳性骨折,多为隐形骨裂,在军事训练中具有自然疾病史、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个别可造成严重伤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武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下肢应力骨折的发生因素,为制定应力骨折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2月于赤峰220医院确诊的48例下肢应力骨折的新兵,按照1:1的配比选取对照,对照组为同期参加训练而未发生应力骨折的新兵,配比条件是同性别、同年入伍、同期训练、参加相同训练内容。结果: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10.4%(48/460)。应力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吸烟,OR值为2.009;保护因素为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值为0.240。结论:新兵下肢应力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的新兵应力骨折的发生率较低,入伍前吸烟的新兵应力骨折的发生率高,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循序渐进,以降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72例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兵基础训练致下肢应力性骨折(SF)的原因,为预防应力性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基础训练期间就诊登记,回顾分析某部2008-2010年72例入伍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了解其发生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应力性骨折发病率6.07%。股骨应力性骨折2例占2.78%,胫骨应力性骨折67例,占93.05%,足第二跖骨骨折3例占4.17%。入伍前缺乏运动、带伤训练、循环训练是应力性骨折的高危因素。结论新兵基础训练致下肢应力性骨折以胫骨多见,与胫骨解剖结构以及训练方法等有关,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区别对待和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5.
新兵过劳性损伤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过劳性损伤 (overuse injuries,OUI)是新兵基础训练中常见的一类训练伤 ,严重影响战士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军事训练 .新兵入伍后 ,在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过程中 ,对部队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严格的纪律约束 ,紧张的连队生活一时难以适应 ,往往产生一些紧张、抑郁、恐惧、厌恶训练等情绪波动 .据研究 ,心理因素对症状的产生有明显作用 ,尤其对于OUI患者 ,这一部分人需要经常进行心理疏导 [1 ] .芬兰一项调查显示 ,发生应力性骨折 (SF)的新兵在成就感、优势感及表现欲方面打分较低 [2 ] .本研究旨在查明我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查明我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情况,作者于1992年1~3月,以~(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骨扫描为诊断依据,对某步兵师参训的1060名新兵进行了调查,发现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为32.5%,正式开训后的第2和第7周为损伤高峰,训练强度较大的步兵分队的发生率(38.0%)高于炮兵分队(20.7%)及勤务分队(10.3%).各负重骨骼均可发生应力性骨折,但以胫骨最常见(占67%).作者指出应力性骨折是新兵对大强度军训适应过程中常见的损伤,不适当地增加训练强度可导致损伤人数的增多.应采用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减少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降低新兵基础训练期四肢腱病发生率的效果,旨在为制订军事训练期腱病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将某部参加2006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分为干预组与同期对照组,另选2005年度的新兵作为历史对照组。伤员的收集根据就诊登记记录。干预措施采取训练强度递增法及训练内容交替法,对干预分队的参训人员进行腱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及开展自我放松理疗。结果干预组腱病的发生率为3.74%,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8.48%和历史对照组的7.20%(P〈0.01)。结论施加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新兵基础训练期腱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梁咏梅  金超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3009-3010
<正>应力性骨折是军事训练、运动员训练中常见的损伤,而在部队军事训练中新兵的发生率较高,为保证军事训练质量的效果,增加新战士的爱军习武热情,维护官兵身心健康,提高训练水平、巩固战斗力,更好的预防训练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下肢疲劳性骨折的发病机制 ,探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疲劳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制定疲劳性骨折的预防措施 ,指导新兵完成好训练任务。方法 :选择 1978— 2 0 0 1年我院下肢疲劳性骨折 12 6例 (胫骨 12 5例 ,股骨 1例 )分析其X线及CT征象 ,了解及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某部 2 0 6名新兵训练期间控制 5km跑作为干预方案 ,对同期训练的某部新兵 2 10名未行干预作为对照组。结果 :干预组疲劳性骨折发生率为 0 97% ,对照组为 3 3 3 % ,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控制 5km跑为主的干预方案能降低疲劳性骨折的发生率 ,适合基层部队新兵训练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胫骨应力性骨折是新兵训练多发病,严重影响新兵训练质量和水平。我们于2008年1~4月对新兵进行现场心理干预试验,结果证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降低胫骨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年新兵基础训练中应力性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祖国  邓敬兰 《医学争鸣》1994,15(6):450-452
为查明我军新兵应力性骨折(SF)的发生情况,并为致伤因素和干预措施研究提供基础,作通过两个年度的前瞻性研究,得出我军某甲种步军师新兵基础训练期间SF的发生率为34%或12人次/(100人.月)步兵分队的发生率最高(39.2%),炮兵分队(23.5%)又高于勤务分队(12.7%),SF单位分布状况与各单位的实际训练强度成正比,两年度SF时间分布特征不同,因训练计划的变化而变化,SF可见于下肢各骨,  相似文献   

12.
训练损伤是部队平时常见伤,其中以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F)尤为突出,已成为军训卫勤保障的一个迫切问题。文献报道在新兵群体中SF的发病率可高达30%[1,4]。多认为是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超负荷的体能训练造成,且大多是从生物力学方面研究报道SF的好发部位和损伤机制,而对新兵SF  相似文献   

13.
孙宇 《继续医学教育》2013,(11):106-106
目的降低新兵膝部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对新训期间膝部损伤从文化程度、参训科目、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膝部损伤在新训期间发生率7.00%,3km、5km越野、体能训练、战术训练及投弹训练是致伤的主要原因。结论新兵军事训练膝部损伤发生率较高,积极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1例新兵基础训练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结果下肢(59例)发病高峰期在训练的第2.3周,上肢(2)例。41例经休息理疗治愈,8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经骨牵引治愈,9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结论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护训练伤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门诊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结果本组350名新兵中共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军事训练伤165例,其发生率为47.1%,其中下肢训练伤发生率为83.6%、躯干训练伤发生率为7.2%、上肢训练伤发生率为6.7%。结论军事训练伤发生的时间有军训后第4~5周和第9~10周两个高峰期,其发生率、伤情类型、部位与训练时间、科目、强度等相关,损伤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6.
某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查明我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和分布特征,我们对2005年度参加基础训练的新兵696人军事训练伤做一调查研究,旨在为今后新兵基础训练期间的军事训练伤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05年度我部参加基础训练的新兵696人,男672人,女24人,年龄1  相似文献   

17.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骨折,多为隐性骨裂,常见于新兵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2~7周),以下肢长管状骨和跖骨多见,发生率高达20%~30%[1]。我院自1995年1月以来,收治8例非暴力因素所致的股骨干疲劳性骨折患者,均为5 km长跑训练中致伤的新兵。作者对其致伤过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8例均为男性新兵,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2岁。骨折部位:股骨中下段3例,下段5例;右侧7例,左侧1例。骨折类型:斜型4例,粉碎型3例,横断型1例。1.2 主要病史与X线表现8例患者均无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军事训练致疲劳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6例军事训练致疲劳性骨折患者,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相对应治疗,局部肿胀、压痛等完全消失,X线复查显示骨折线模糊,已基本愈合。通过6个月随访,患者患肢功能正常,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军事训练致疲劳性骨折多是由外力作用所致,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同时教官应根据新兵实际情况,采取合理训练时间及方式。  相似文献   

19.
海军和空军新兵基础训练与特殊训练期间军训伤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海军和空军的新兵在基础训练和特殊训练期间所发生军训伤的不同,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军训伤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就诊登记、主动筛检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基础训练和特殊训练期间发生的军训伤作调查.结果 海军和空军基础训练期间的军训伤发生率高于特殊训练期间(海军28.2%vs18.7%,空军25.1%vs16.3%,P<0.01),空军新兵特殊训练期间的踝关节和腰部的损伤在所有受伤部位的构成比中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间(踝关节26.9%vs12.9%,腰部23.9%vs5.6%,P<0.01);海军新兵特殊训练期间小腿的损伤在所有受伤部位的构成比中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间(42.9%vs12.0%,P<0.01).结论 基础训练和特殊训练时的军训伤发生率、发生部位与类型的不同,与训练内容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起始体能水平和训练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前珍  李富军  孙长生  王波  徐玫  吴宝军 《医学争鸣》2002,23(16):1441-1442
目的 探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起始体能水平和训练伤的关系。方法 在基础训练开始时对416名新兵进行6项体能测试并按总分分为成绩高、中、低组,以初始3km成绩分为3组,观察各组训练伤发生率。结果 总分成绩高、中、低组各组间在总伤率、过劳性损伤及急性创伤性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km跑成绩好的组发生过劳性损伤较多,成绩差的组发生急性创伤性损伤较多。结论 针对不同体质的新兵,预防军训伤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