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山冬凌草甲素是从鲁山冬凌草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有效成分。[~3H]鲁山冬凌草甲素给动物静脉注射后,很快分布到各组织,以肝脏、胆囊及肺组织中放射性最高,其次为肿瘤,脾脏及食道等组织,而脑组织中分布为最少。本品经静脉注射或(灌胃)后,在24h内自大小便排泄率依次为给药总量的53.2±5.1%及51.0±5.0%;血中放射性—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各动力学参数静脉注射:T1/2α=0.20±0.03h,T 1/2β=10.9±1.2h;(灌胃):T 1/2Ka=0.22±0.04h,T 1/2 Ke=11.7±1.6h。生物利用度为53.2±6.4%。本品给小鼠静脉注射,主要为原型自小便排泄。另外还有鲁冬2,8号及一个未知物。  相似文献   

2.
鲁山冬凌草甲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山冬凌草甲素是从鲁山香茶菜中提取出来的二萜化合物。实验证明:本品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同时对P_(388),L_(1212),B_(16),ECA,S_(180),及ARS等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对以小鼠溶血素形成为指标的体液免疫有轻度抑制作用,而对细胞免疫则无明显影响。急性毒性(LD_(50))为136.4±13.1mg/kg,ip。  相似文献   

3.
<正> 冬凌草甲素(Oridonin)为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Ent-Kaurane diterpenoid),是从盛产于河南省的冬凌草(Rabdosia Rudescens(Hemsl) Hara)中提取的有效成份之一.冬凌草甲素作为抗肿瘤药物,已在临床试用,并发现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影响。本文观察了冬凌草甲素对麻醉家兔血流动力学作用,结果:①静脉注入冬凌草甲素后30秒,LVSP,±dp/dt max,Vpm值均开始下降,Lo缩小,t-dp/dt max延长。上述各项指标变化均在1分钟时达高峰,作用强度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并随剂量增加而加大,恢复时间延长.3.0mg/kg组各项指标在给药后3分钟内基本恢复给药前水平,10.0mg/kg组各项指标在10分钟基本恢复药前水平。②静脉注入冬凌草甲素后30秒,可见HR减慢,1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多肽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自发性肺转移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足垫注射3LLLewis肺癌细胞建立自发性肺转移癌模型,经骨髓来源的IL-18基因修饰、3LL特异抗原多肽Mut1体外致敏DC(DC-IL-18/Mut1)皮下免疫2次,观察荷瘤鼠肺脏重量、肺表面转移结节、存活期的变化及相应免疫指标等变化,实验分8组,组间差异行t检验,生存期行时序检验。结果与对照病毒组(DC-LacZ/Mut1)及未处理DC组相比,DC-IL-18/Mut1组肺脏重量最轻(215mg±20mg与398mg±23mg和987mg±45mg比较,t值分别为14.7及38.4,P均<0.01)、肺表面转移结节最少(0与7.8±2.7和49.4±4.3比较,t值分别为7.07及16.2,P均<0.01)、存活期最长(χ2分别为6.78、10.49,P均<0.01),其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53.4±3.1与41.3±2.6和9.8±2.1比较,t值分别为7.3及28.5,P均<0.01)和天然杀伤细胞(NK)活性(35.8±2.4与15.6±2.8及13.6±2.5比较,t值分别为13.4及15.7,P均<0.01)最显著,且CD4+T、CD8+T及NK细胞比例增加。结论MHCⅠ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IL-18基因修饰的DC能通过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对自发性肺转移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香加皮中杠柳苷体内抗肿瘤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肝癌H22细胞经体外培养并于 BALB/c小鼠腹腔内传代后,无菌接种于小鼠皮下,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采取不同剂量杠柳苷 (0.25、0.50、1.00 mg/kg) ip 给药,每天1次,连续 15 d,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测定抑瘤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杠柳苷对肿瘤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杠柳苷对小鼠 H22皮下移植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鼠成瘤时间明显晚于模型组,肿瘤生长缓慢,低、中、高3个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 60.28%、68.09%、74.74%。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杠柳苷处理小鼠移植瘤细胞后,处于 G0/G1 期细胞明显增多,S 期和 G2/M 期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1.00 mg/kg 杠柳苷组 G0/G1 期细胞由对照组的(46.90±5.80)% 升高至 (83.80±2.52)%,S 期和 G2/M 期细胞分别由对照组的 (38.30±5.11)%、(14.80±0.70)% 下降至 (5.33±2.73)%、(10.87±0.25)%;而且杠柳苷各组小鼠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增加,其中 1.00 mg/kg 组凋亡率高达 (32.35±1.75)%,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峰。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杠柳苷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出现大量典型的凋亡细胞,而对照组瘤组织内多为富含线粒体与内质网的代谢旺盛的肿瘤细胞。结论 杠柳苷具有很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PD-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抗肿瘤效应以及抗肿瘤免疫力的影响.方法建立TC-1肿瘤细胞C57BL/6小鼠模型,分为3组(n=3):阴性对照组(予PBS处理)、阳性对照组(予顺铂处理)、抗PD-1抗体组(予抗PD-1抗体处理),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观察抗PD-1抗体的抗肿瘤效应;小鼠自然死亡或小鼠肿瘤直径达2 cm时,处死小鼠,取出鼠脾和肿瘤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鼠脾单核淋巴细胞中CD4+CD25+T调节细胞(Treg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的表达.结果(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抗PD-1抗体组有显著肿瘤抑制作用(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脾脏内单核淋巴细胞中Treg细胞数量比例分别为:阴性对照组(87.00±6.06)%、阳性对照组(71.50±4.04)%、抗PD-1抗体组(69.75±3.77)%,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抗PD-1抗体组Treg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鼠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数量分别为:阴性对照组(2.25×1011±3.34×1010),阳性对照组(1.99×1011±3.12×1010),抗PD-1抗体组(3.27×1011±3.67×1010),其中阳性对照组CD8+T细胞数量最低;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抗PD-1抗体组CD8+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D-1抗体可有效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PD-L1/PD-1途径减少免疫抑制细胞,增加CD8+效应细胞数量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抗原 (SAg)对膀胱肿瘤的抑癌效应。 方法 :采用已建立T739小鼠皮下可移植性膀胱肿瘤模型 60只 ,随机分为SEA组 ,BCG组和生理盐水组。观察治疗后各组的肿瘤重量和存活时间。结果 :SEA组小鼠肿瘤重量 ( 0 65± 0 .18g)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 4 2 8± 0 .86g) (P <0 0 1) ,抑瘤率为 84 7% ;小鼠存活期 ( 2 3 1± 2 .4 7d)比对照组 ( 18 6± 1.50d)延长 (P <0 0 1) ,存活延长率为 2 4 1% ;与BCG组比较 ,抑瘤率与存活延长率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超抗原做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抗肿瘤生物制剂对膀胱癌有明显的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9.
Tang YM  Yang SF  Zhu B  Cui J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21-2025
目的观察新研制的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recombinantmutanthumanTRAIL,rmhTRAIL)的抗肿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共分5组)的rmhTRAIL对裸鼠肿瘤生长抑制的作用。此外,用TUNEL染色法及DNA片段的凝胶电泳法观察了rmhTRAIL在体内外对裸鼠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rmhTRAIL中(5mg/kg)、高剂量(15mg/kg)组相对肿瘤体积(RTV)分别为3.19±2.05和1.47±0.77,显著小于对照组8.48±5.87(P<0.05,和P<0.01);相对肿瘤增值率(T/C%)分别为37.6%和17.3%。中、高剂量组肿瘤重量分别为1.09g±0.55g和0.31g±0.09g,显著小于对照组2.78g±0.77g(P<0.01)。经rmhTRAIL处理的肿瘤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均出现大量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rmhTRAIL处理的肿瘤细胞的DNA提取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典型的具有凋亡特征的DNA梯带。结论rmhTRAIL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主要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微循环与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时肠组织血流量及炎症介质变化对肠损伤的影响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胰腺炎组(P组)和治疗组(T组)。以5%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复制ANP模型。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在制模后2 h及12 h分别测定肠组织血流量,同时检测血清磷脂酶A2(PLA2)活性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并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结果:P组在制模后2h及12 h肠组织血流量(0.80±0.07,0.50±0.06)m l.(m in.g)-1较C组(1.56±0.18,1.61±0.11)m l.(m in.g)-1明显减少(P<0.001),血清PLA2活性(94.29±9.96,103.71±14.40)U/L,IL-1β水平(0.78±0.13,0.83±0.20)μg/L较C组(65.27±10.52,66.63±9.81)U/L,(0.32±0.06,0.33±0.07)μg/L明显升高(P<0.001),肠黏膜损伤程度较C组明显加重(P<0.001)。与P组比较,T组在制模后2h及12h,肠组织血流量(1.05±0.12,0.92±0.08)m l.(m in.g)-1较P组明显增高(P<0.01),血清PLA2活性(81.77±8.95,84.02±9.01)U/L,IL-1β水平(0.54±0.07,0.48±0.05)较P组明显降低(P<0.05),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较P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ANP早期肠组织血流量减少与炎症介质的升高同时发生,两者均是ANP时肠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川芎嗪对ANP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髓室核固位体的烤瓷冠修复磨牙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用髓室核固位体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金属烤瓷冠的五年临床治疗效果,确定该种修复方法的适应范围及探讨常见的失败原因.方法:选择牙冠大面积破坏并经完善牙髓治疗的磨牙108例,利用磨牙的髓室作为主要的固位型,制作核,在此基础上制作金属烤瓷全冠,分别在6月、5年定期观察.结果:108例磨牙残冠利用髓室核固位进行全冠修复,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仅7例出现修复体脱落.结论:髓室核固位可以满足临床上磨牙大面积缺损的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从而大大减低了临床操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对于医院图书馆而言,传统医院图书馆不会消失且会长期存在下去;数字图书馆作为传统医院图书馆的补充,两者将共存互补,共同发展;医院图书馆将以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王战胜 《中原医刊》2006,33(11):27-29
目的分析豫东地区儿童死亡原因及变化,以加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2月2863例死亡儿的临床资料及死亡因素。结果婴儿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数的74.4%,新生儿占总死亡数的51.9%。男女之比为1.21:1。死亡病因中新生儿疾病占总死亡的51.9%,其中早产、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感染性疾病占总死亡的25.9%,其中肺炎、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其他类疾病占总死亡的22.2%,其中意外、先天畸形、肿瘤多见。早产、意外、肿瘤死亡率逐渐上升,败血症、肺炎死亡率却呈下降趋势。结论新生儿疾病近年已成为豫东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加强新生儿疾病的防治是降低豫东地区儿童死亡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时行阑尾根部结扎的两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我科213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资料,分为推结器结扎组101例,直接结扎组112例,分别使用推结器与直接使用可吸收线结扎阑尾根部,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213例全部顺利完成,无需中转开腹。推结器组与直接结扎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2.73±5.68)min和(46.09±7.12)min(P〈0.01),平均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或者排气时间分别为(26.74±3.77)h和(26.59±3.70)h(P〉0.0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3.83±0.93)d和(3.88±0.85)d(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或者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使用推结器结扎阑尾根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与使用可吸收线直接结扎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15.
叶敏英 《中国病案》2006,7(2):23-24
随着我国病案管理事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管理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清楚的看到管理人员素质,工作环境,硬件设备,组织管理行政结构均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提出些看法与建议,以便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部队在各种“处突”及“灾害救援”行动中疾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行动前及时做好卫勤保障准备,使部队防病治病措施迅速到位。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计算疾病构成比。结果: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发生最多,占总接诊人数的27.29%,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接诊人数的21.98%,损伤和中毒占21.42%。传染病最低,显示出部队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结论:抗洪官兵的疾病谱显示多元性,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呈现集中发病的特点。在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的同时,应加强对部队官兵卫生宣传及生活指导,同时对皮肤科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