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匹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脂血症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给予匹伐他汀2mg/d;对照组3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脂效果及安全性与阿托伐他汀相似。  相似文献   

2.
战靖红  文明顺 《心脏杂志》2008,20(5):F0003-F0003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各阶段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我们对氟伐他汀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0例,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均分成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用量差异及血脂变化,随访6个月,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每次持续时间缩短,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 均<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5.62±0.54)mmol/L比(3.68±0.41)mmol/L,(5.78±0.56)mmol/L比(3.33±0.43)mmol/L]、甘油三酯[(2.30±0.42)mmol/L比(1.62±0.34)mmol/L,(2.35±0.41)mmol/L比(1.68±0.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6±1.22)mmol/L比(2.76±0.83)mmol/L,(3.48±1.21)mmol/L比(2.43±0.72)mmol/L]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2±0.35)mmol/L比(1.58±0.34)mmol/L,(1.30±0.46)mmol/L比(1.60±0.45)mmol/L]水平则显著上升(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8.00%比25.3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能有效调节高血脂状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就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使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TC、TG、LDL-CDENG等指标均为对照组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老年患者11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rag组(58例)和20mg组(59例),均为每晚服药一次,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3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3个月内所有不良反应,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服药后第1个月、3个月的TC、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3个月后与10mg组比较,20mg组下降水平TC[(4.07±1.03)mmol/L比(5.02±1.08)mmol/L]、LDL—C[(2.24±0.77)mmol/L比(3,03±1.07)mmol/L]、hsCRP[(27.90±1.90)mg/L比(36.00±3.80)mg/L]更显著(P均〈O.05);(2)20mg组累计MACE发生率较10mg组显著减少(5.1%比19.0%,P〈O.05);(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能更有效地降脂,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匹伐他汀(2 mg)和阿托伐他汀(20 mg)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血脂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以单中心非盲随机对照的方式对196位受试者开展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结果 术后12周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较基线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水平有所升高(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时,两组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及肌酸激酶(CK)较基线水平均有所升高,但阿托伐他汀组的ALT及CK较匹伐他汀组更高;术后12周匹伐他汀组的ALT,AST及CK较基线水平无显著变化,阿托伐他汀的ALT及CK较基线水平增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2 mg匹伐他汀与20 mg阿托伐他汀有相似的降低TC,LDL-C,TG及升高HDL-C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匹伐他汀对肝功能正常冠心病(CHD)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CHD合并NAFLD且肝功能正常的患者205例为CHD+NAFLD组,根据NAFLD严重程度患者被分为轻度组87例、中度组64例、重度组54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单纯CHD患者70例(CHD组)作为对照。四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匹伐他汀治疗,治疗15d。观察四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和严重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结果:治疗后CHD组、CHD+NAFLD轻、中、重度组血清ALT、AST、γ-GT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且四组治疗后ALT[(45.89±11.36)U/L比(46.92±12.67)U/L比(46.35±11.95)U/L比(47.32±14.06)U/L]、AST[(46.32±12.13)U/L比(48.54±13.49)U/L比(47.63±12.57)U/L比(48.66±13.54)U/L]、γ-GT[(58.49±14.86)U/L比(57.62±11.38)U/L比(57.92±10.51)U/L比(58.52±13.8)U/L]水平及严重肝功能损害发生率(2.90%比3.57%比1.61%比3.92%)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单纯CHD患者比较,匹伐他汀用于肝功能正常CHD联合NAFLD患者未增加肝功能损害,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4例,根据其血浆LDL-C水平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 mg/d(平均13.65 mg/d),治疗1年.对照组为87例同期在心血管病房住院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其他患者.于入院时及随访1年后以数字式放射吸收测量法测定左手第2、3、4手指中节指骨的相对骨矿物质密度(BMD),并检测治疗前后血TC及LDL-C浓度.结果:1年后,治疗组患者血TC浓度降低25.86%[(5.22±0.97)mmol/L:(3.87±0.42)mmol/L,P<0.01],LDL-C浓度均降低24.71%[(3.06±0.60)mmol/L:(2.26±0.41)mmol/L,P<0.01],手指BMD增加5.78%[(0.588±0.061)g/cm2;(0.622±0.046)g/cm2,P<0.01].对照组患者血TC浓度[(4.37±1.03)mmol/L:(4.67±0.49)mmol/L]及LDL-C浓度[(2.6l±0.61)mmol/L:(2.74±0.26)mmol/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BMD降低0.13%[(0.596±0.062)g/cm2:(0.585±0.047)g/cm2.P>0.05].1年后BMD的变化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8%;-0.13%.P<0.01).结论: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同时能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BMD,改善患者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在≥80岁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86例高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阿托伐他汀10 mg Qd,连续用药6月X n=44)及对照组(n=4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3月、6月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肌酐(Cr)、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6月实验组TC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TC下降幅度32.11%,LDL-C下降幅度31.57%,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 短期应用标准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降脂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正>冠心病(CHD)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多发病症之一,老年患者因其自身机体功能退化而成为CHD最主要的患者群体,高血脂和高胆固醇更是影响临床CHD治疗的关键因素〔1〕。因此,提升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老年CHD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关键。高胆固醇血症是CHD最常见的伴发症,同时高胆固醇血症也是CHD的重要诱因之一〔2〕,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对于CHD的防治尤为重要。早期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福建省老年医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8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A组)和195例老年单纯慢性肺心病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比较是易患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比例有显著差别(P〈0.05),临床表现陈旧性心肌梗塞史、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LBBB)、心界向左或向左下扩大、持续缺血的ST—T改变、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右偏和重度右心衰竭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若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LBBB、心界向左或左下扩大应考虑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伴有室性早搏的老年DM合并CHD患者46例(DM+CHD组)、老年DM非CHD患者52例(DM组)和老年健康人56例(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和DM+CHD组TO值明显升高[(0.43±2.11)比(1.64±2.79)比(3.72±3.32)],TS值明显下降[(11.33±1.29)比(9.26±2.05)比(6.96±2.62)],P均〈0.05;多支病变较单支病变有TO上升,TS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2例)和康复组(50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生活指导,运动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后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人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压的变化并复查造影了解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6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组的复发心绞痛率(23.1%比6.0%)、心肌梗死率(9.6%比2.0%)、支架内狭窄率(19.2%比4.0%)明显降低(P均<0.05),LVEF明显提高[(59.8±7.5)%比(61.9±9.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减小[(102.1±13.6)mm3比(99.1±14.1)mm3];两组人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压均有改善,但康复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人体质量指数,血脂及血压,可以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2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8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8±0.27)mg/L]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UAP组血清hs—CRP浓度[(7.78±5.9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5.46±10.7)mg/L],P〈0.001;AMI组血清hs—CRP浓度[(32.75±22.12)mg/L]又分别显著高于UAP组及SAP组的,P〈0.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高龄老年(〉80岁)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状况。方法:对80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老年抑郁量表评定,分为中重度抑郁、轻度抑郁及无抑郁状态。结果: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轻中度抑郁有42例(52%),重度抑郁有12例(15%),无抑郁患者26例(33%)。老年抑郁量表评定:轻度抑郁29例(36%),中重度抑郁20例(25%),无抑郁患者31例(39%),这说明冠心病人61%~67%合并有抑郁症。结论:冠心病患者大部分合并有抑郁症,需认真对待,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6.
老年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146例≥70岁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男性114例,女性32例,年龄70~84(72.9±4.1)岁。术前心功能Ⅱ级55例,Ⅲ级62例,Ⅳ级29例;LVEF18%~69%,<30%49例,30%~50%90例,>50%7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29例,合并糖尿病30例,有心肌梗死史28例,合并瓣膜病21例,合并室壁瘤11例,合并心腔内黏液瘤2例,合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1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15例,2支病变29例,3支及以上病变102例;15例患者行单支CABG,29例2支桥,3支桥58例,4支桥41例,5支2例,6支1例,人均2.9支桥。合并其他心脏病变者均在CABG的同期行矫治手术。结果死亡7例。死亡原因:低心排3例,突发心室纤颤2例,心包填塞1例,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126例,随访时间1~52(26.7±7.8)个月。晚期死亡6例,死亡原因:肿瘤3例,车祸1例,猝死1例,原因不明1例。本组患者术后有59人发生各种不同并发症,发生率为40.4%。结论老年是CABG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只要处理适当,95%左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还是可通过CABG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2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96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性[白昼(14.01±4.26)比(17.54±5.51),夜间(15.05±4.01)比(19.32±3.71)]及脉压[白昼(56.66±7.43)mmHg比(66.32±13.62)mmHg,夜间(55.71±6.62)mmHg比(63.86±7.52)mmHg]均显著升高(P均<0.05),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增大(60.32%比82.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收缩压、脉压水平高,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大,这些异常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冠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评价老年冠心病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及斑块特点。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58例(DM组),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62例患者(NDM组)的临床及冠脉病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A检出共有170支冠脉血管病变和224个节段病变,斑块最常见部分为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脉。与NDM组比较,DM组病人发病年龄更轻[(69.5±10.2)岁比(65.33±9.8)岁,P〈0.05],临床上伴有高血压更多(13.3%比23.3%,P〈0.05),高血脂(3.3%比16.7%,P〈0.05),而且其冠脉血管病变中多支(35%)及弥漫病变较多见(35%),最常见斑块是混合斑块(82.8%);NDM病人单支病变较多见(56%),钙化范围大,最常见斑块是钙化斑块(71.0%)。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发生率较高,多支病变及弥漫病变较多见,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有利于早期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低(18.69%),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高(65.15%),主要为SMI;SMI发生高峰为上午8时,日间SMI发生明显多于夜间;睡眠及日间休息时SMI平均持续时间较活动时明显延长(P〈0.05)。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其发生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动态心电图是冠心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和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