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成功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患者203例,其中未行临时起搏患者158例,列为非起搏组;行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共45例,列为保护性起搏组。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前心率、再灌注前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低血压发生率较非起搏组有增高趋势(40.00%∶30.38%);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也有增高趋势(6.67%∶2.53%),但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前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与非起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再灌注后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降低明显(P<0.05)。结论: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明显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临时心脏起搏应用的概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研究,连续性入选197例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发病4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归入A组,发病4~12h行急诊PCI的患者归入B组。比较两组临时心脏起搏应用的差别。结果:A组入选53例,B组144例,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比较的情况相仿,各临床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需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41.5%∶23.6%,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拟行PCI,尤其拟在4h内进行者,建议备放心脏起搏导管,在出现起搏适应证时,及时进行临时心脏起搏,以免耽误抢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和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8例AMI患者被分为两组,急诊PCI组19例,择期PCI组22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PCI后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2.7±6.3)%比(54.1±2.7)%],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48.8±1.7)mm比(47.8±2.4)mm],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梗死和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急性下壁心梗)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多项临床资料,探讨临时起搏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室速、室颤)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下壁心梗且成功完成急诊PCI的219例住院患者的资料,其中未行临时起搏158例,行临时起搏61例。将起搏前心率(HR)≥50次/min且在再灌注前起搏者定为保护性临时起搏,共45例;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为保护性起搏组;未行临时起搏患者为非起搏组。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室速、室颤的发生率高于非起搏组(17.78%比3.1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RR--exp(-3.430+1.748xl+0.041x2),保护性起搏为发生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P〈0.01),保护性起搏发生室速、室颤危险度较非起搏高5.74倍。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有增加急性下壁心梗急诊PC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保护性临时起搏无预防或减少再灌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成为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近 10年来再灌注治疗 (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 )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我们着重论述近年来急诊介入技术治疗老年AMI的进展。1 溶栓治疗对老年AMI的局限性1.1 老年AMI病人溶栓禁忌证者较非老年人群多 如各种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不易控制的高血压病等溶栓禁忌证在老年人中明显高于中青年人 ,故实际上能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AMI病人明显少于中青年AMI病人。1.2 老年人溶栓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影响.方法:首次STEMI行P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应用抽吸导管后再行PCI),对照组(39例,直接行PCI).比较2组术后即刻计算校正TIMI计帧数和心肌Blush分级、术中慢复流现象、心电图90 min ST段下降率.在术后24 h、1周时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计算灌注对比积分指数(CS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结果:PCI后试验组的校正TIMI计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lush分级≥2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慢复流现象减少;再通后90 min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率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研究的每一个时点,试验组CSI、WM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STEMI急诊行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无再流的相关因素,并评估无再流对于该类患者的长期预后意义。方法930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依其是否发生无再流分为两组,分析无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院内和长期随访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930例患者中共82例发生无再流(8.8%)。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再流组患者的入院血糖水平[(9.8±4.3)mmol/L比(8.5±3.5)mmol/L,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69.4±167.8)U/L比(282.3±161.7)U/L,P<0.01]、PCI术前0级血流(69.5%比54.5%,P=0.009)发生率较高,AMI前心绞痛发生率较低(19.5%比48.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水平、缺乏AMI前心绞痛、PCI术前0级血流及严重心力衰竭是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无再流患者院内MACE(37.8%比11.3%,P<0.01)和院后(2.5±1.2)年随访MACE发生率(37.5%比17.4%,P<0.01)均显著高于正常血流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无再流组患者心因性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患者(29.9%比11.7%;logrank检验,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无再流是AMI患者长期心因性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3.83,95%可信区间1.71~5.57)。结论入院血糖水平、缺乏AMI前心绞痛、PCI术前0级血流及严重心力衰竭是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再流组患者院内及长期随访MACE发生率分别增高3.3和2.2倍。  相似文献   

8.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04年9月至2008年11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46例,其中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49例,无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139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的临床情况,包括总病死率、心脏不良事件、卒中及出血事件等.结果 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心脏骤停组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比85.7%,P=0.497),住院期间心原性休克(3.0%比22.4%,P<0.001)和心脏骤停(5.9%比44.9%,P<0.001)的发生率较高,住院期间总病死率较高(2.0%比36.7%,P<0.001).发病至院外抢救时间、心脏骤停时心律为心室停顿、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7分和人院时心原性休克是心脏骤停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年显示,无心脏骤停组与心脏骤停组总病死率(6.5%比6.9%)、再次心肌梗死(1.4%比3.4%)、再次血运重建(3.4%比6.9%)和卒中发生率(6.4%比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无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比较,合并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但是急诊PCI后1年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F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检测6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VEGF、Fg及hsCRP的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VEGF[(134.5±30.1)pg/ml比(101.5±25.4)pg/m1]水平明显降低(P〈0.05)、Fg[(4.76±0.24)mg/L比(5.40±0.26)]mg/L]及hsCRP[(2.93±0.38)mg/I。比(5.06±0.60)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PCI相关,对上述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对评定AMI患者PCI病情、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莫文宏 《内科》2012,7(4):345-34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时进行临时起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10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临时起搏治疗组和非临时起搏治疗组,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临时起搏治疗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临时起搏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则明显高于非临时起搏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进行临时起搏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性低血压(RH)的预测指标,以及RH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4例患者分为RH组和无RH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生RH的预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随访时主要心脏事件(MACEs)的差别.结果 组间比较表明,RH组梗死相关血管(IRA)以右冠状动脉(RCA)居多(75.0%比27.7%,P=-0.000),再灌注时间短[(4.7±0.8)h比(6.8±2.8)h,P=-0.0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RA (OR=5.956,95%CI 1.298~10.878,P=0.015)、再灌注时间(OR =4.262,95%CI 0.110~.0.944,P=-0.039)是发生RH的预测因子.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两组MACEs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608和0.499).结论 RCA病变、再灌注时间短是发生RH的预测因子;RH患者随访12个月MACEs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其治疗目的是使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最小化以减少早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和心功能。随着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广泛开展,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病死率已显著下降,由1986年的13%下降至2000年的约4%。  相似文献   

13.
延迟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 (12 1± 4 5 )个月时 ,直接PCI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9 3%vs 32 9% ,P <0 0 1)、非致死性心衰 (4 0 %vs14 3% ,P <0 0 5 )、死亡 (0vs 7 1% ,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12 %vs 4 0 % ,P <0 0 1)方面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在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近期内LVEF值延迟PCI组较直接PCI组显著降低 (0 5 8± 0 14vs 0 6 3± 0 10 ,P <0 0 5 )。结论 与直接PCI相比 ,延迟PCI治疗AMI近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1年死亡率无显著降低 ,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降低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方法。方法:急诊PCI病人分两组:常规PCI组(49例),出现无复流/慢血流后予以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导管处理;预处理组(30例)在球囊扩张前予以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预处理。结果:预处理组未出现无复流/慢血流;与常规PCI组比较,预处理组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明显降低(10.2%比0,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可以明显降低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回顾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基层医院行溶栓治疗后,早期转运到上级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继续在当地予保守治疗然后作转运PCI的优劣。方法:315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于基层医院接受溶栓治疗,其后183例直接转诊行PCI(A组),132例在当地继续保守治疗,67例因再次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行补救性转运PCI(B组)。比较两组1年内全因死亡、再梗死、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及30d内严重出血和脑卒中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1年内全因死亡率(6.8%比1.6%)、再梗死发生率(17.4%比3.3%)、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2.7%比4.4%)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LVEF改善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58.7±12.4)%比(47.6±11.9)%,P〈0.05]。结论:溶栓后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转运到上级医院接受PCI治疗,以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100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被分为≥70岁组(30例)和〈70岁组(70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并发症等特点。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及冠脉多支病变比例均显著升高,吸烟、冠脉单支病变比例明显较低,PCI治疗时间[(49.0±19.4)min比(61.0±22.5)min]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住院期间发生KillipⅢ级以上心力衰竭(11.43%比40.00%)、严重心律失常(28.57%比53.33%)、心源性死亡(1.43%比10.00%)及出血并发症(1.43%比10.00%)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PCI成功率,术后6个月两组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特征和〈70岁患者有别,其近期预后更差,术后6个月的预后与〈70岁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