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T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并行CT检查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8例中弥漫性病变10例,局灶性病变4例,单纯脑萎缩3例,正常1例。结论CT检查可以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影像表现、部位、范围,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的CT及MR表现。方法:自1999年8月到2004年4月,随访观察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患者的CT及MR表现。结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的病例中,脑白质病变最常见。结论:临床疑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时,选择CT及MR检查以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13年共计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害患者的颅脑CT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或精神症状(其中10例患者符合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均行头颅CT检查。结果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检查阳性率达93.75%(15/16)。8例患者表现为颞、顶叶或者顶、枕叶单侧或双侧皮层下白质内低密度灶;6例患者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区脑梗塞;9例患者表现为弥漫性中度以下的脑萎缩;1例患者表现为对称性基底节区钙化;2例患者表现为脑出血。结论 CT检查对红斑狼疮性脑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且CT扫描速度快,利于患者快速检查。但由于CT征象缺乏特异性,该病的最终确诊仍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SLEEP)脑电图与临床分析。方法:回顾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脑电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39.62%:其表现为:25例(59.5%)轻度异常,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损害:15例(35.7%)中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局灶性损害:2例(4.7%)重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局灶性损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脑电图表现,对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表现。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2年至2001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12例,均为女性,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6.4岁,采用Siemens Somatom ARC型CT机行颅脑CT检查,并分析CT表现。结果:主要CT表现为:(1)大片状脑梗死(3例);部位不定,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占位效应轻较;(2)腔隙性脑梗死(9例):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及脑干;(3)轻度脑萎缩(5例);局部性或弥漫性,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检查有较高敏感性,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确诊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系统性狼疮性脑病的头颅核磁共振(MRI)表现,探讨核磁共振(MRI)对狼疮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患者临床资料及头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患者MRI检查阳性率100%,其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脱髓鞘样改变,脑梗死,脑出血,脑炎,脑萎缩。大脑皮层、皮层下白质及基底节区点状、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周围多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1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颅MRI对狼疮性脑病有较高的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MRI表现,探讨MRI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患者,女10例,男1例,年龄14岁-51岁,病史1年-8年。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或精神症状。在出现症状1个月-5个月内行头部MRI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对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MRI图像显示为弥散性白质或灰质异常信号6例;局灶性异常信号3例,其中1例合并出血;2例显示为正常。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病因复杂,MRI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其主要作用不仅在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诊断,而且在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MRI、CT表现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及MRI、CT表现,按临床表现分为弥漫型和局灶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MRI、CT表现多样:(1)脱髓鞘样改变;(2)大片脑梗塞;(3)腔隙性脑梗塞;(4)脑出血;(5)脑炎样改变;(6)脑萎缩。其中弥漫型的影像学表现多为正常、腔隙性脑梗塞、脱髓鞘样改变,其预后较好;局灶型的影像学表现多为大片脑梗塞、脑出血、脑炎样改变,其预后较差。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MRI、CT表现多样,与临床表现类型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不仅可发现病变,还可帮助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SLEE)的CT表现.方法 系统性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2月~2007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SLEEl5例,均为女性,年龄16~35岁,平均26.4岁;采用Siemens SomatomARC型CT机行颅脑CT检查,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要CT表现:大片状脑梗死(4例),部位不定,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占位效应较轻;腔隙性脑梗死(11例),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及脑干;轻度脑萎缩(5例),局部性或弥漫性, 结论 SLEE的CT检查有较高敏感性,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确诊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认识,做到及早诊断和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中有中青年女性10例,以癫痫和轻微精神异常最为常见。经治疗11例中有4例病情好转,4例病情恶化,3例死亡。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出现中枢神经病变称为狼疮脑病,是SLE病情危重的临床征兆,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结论凡遇有原因不明神经精神障碍的中青年女性,应当想到本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CT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于33例经临床确诊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DEACMP的CT特点为12例双侧大脑白质低密度改变,占36.3%;6例出现双侧或单侧基底节低密度影,占18.2%;9例出现脑萎缩,占27.3%。随访时长谷川痴呆量表得分结果:24分以上19例,17~23分8例,0~10分6例。结论CT扫描能确定病变的病理改变,对确定病变部位及程度、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179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CT检查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虽然CT不能直接显示脑小穿支动脉的硬化改变,但可以反映动脉硬化后所造成的脱髓鞘改变和腔隙性脑梗塞。作者认为,通过CT结合临床能够对该病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颅脑疾病床边超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床边高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高频探头,以新生儿前囟为声窗,对78例新生儿进行床边颅脑检查,并与CT诊断结果作对比。结果:通过颅脑超声观察到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3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41例,脑发育异常1例,脑内钙化灶3例。除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eoid hemorrhage,SAH)外,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检出与CT基本相符。结论: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应用超声诊断可以实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动态观察,且无放射损伤,简便、易行、无创、价廉,可重复床边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扫描技术对98例患儿作颅脑螺旋CT检查,请两名CT诊断医生进行单独阅片后再对照讨论然后作出诊断。结果 (1)病灶主要分布在两大脑半球各叶,但累及桥脑、胼胝体少见。本组未累见及小脑。(2)病灶的形态大多为不规则斑片状、类圆形、结节状及条带状影像。(3)螺旋CT特点:一类为单发或多发单纯低密度脑组织水肿、无占位、中线移位不明显,但有时脑室变狭窄。另一类不仅有脑水肿灶而且合并脑组织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据螺旋CT表现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结论 螺旋CT不仅能明确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而且还能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及病情观察。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和随访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讨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AE)的CT诊断和随访的价值。方法 对125例NAE患儿进行头颅CT平扫,分析CT征象。结果 36例CT诊为轻度NAE,表现为大脑实质内有斑片状低密度灶,范围≤2个脑叶;62例诊为中度NAE,病灶分布超过2个脑叶,脑灰白质分界不清,其中25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为重度NAE,大脑半球呈弥漫低密度,脑室、脑池变窄或消失,其中12例合并脑内出血。随访68例,CT显示26例恢复正常,7例脑白质萎缩,8例脑积水,12例脑灰质萎缩,3例遗留脑软化灶,12例双额部有少量硬膜下积液。结论 CT除能准确诊断NAE外,还可用于随访观察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CT增强薄层扫描在重症胰腺炎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增强薄层扫描在重症胰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复查确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采用CT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时在胰腺区行薄层(层厚3-5mm,间距3-5mm)扫描,并对其中32例行重复CT动态扫描。结果:CT平扫能确定坏死灶12例,占25%。其中8例于增强薄层扫描中,显示坏死灶数量增多范围扩大。全部48例经增强薄层扫描均清楚显示坏死数量、范围和胰周情况。结论:CT增强薄层扫描加上动态观察,能明确胰腺炎坏死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胰周病理改变,对CT分级、病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方法,探讨CT在进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主要为脑梗死和脑水肿。其CT分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r=0.798 6,P〈0.01),患儿的窒息程度与CT分度呈正相关(r=0.701,P〈0.01)。同时CT能显示治疗过程中的病变改善情况,有2例死亡患者。结论:CT诊断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86例经CT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按低密度病变的范围分为轻、中、重三度。结论 CT能确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并发症 ,动态观察疾病发展过程和准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9-34
目的分析CO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临床确诊的25例CO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有2次及以上CT和(或)MRI检查资料。结果CO中毒性脑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昏迷等。本组CT及MRI表现:单纯基底节受累(n=12),单纯脑皮层受累(n=1),基底节和脑白质同时受累(n=4),基底节区及脑皮层同时受累(n=5),基底节区、脑皮层和脑白质同时受累(n=3)。伴发病变:伴急性大面积出血性脑梗死1例,伴急性中耳乳突炎8例。本组MRI在显示病变范围及损伤程度方面较CT更为直观准确,影像学随访还较好地评价病变治疗后变化及转归。结论 CO中毒性脑病表现为以急性痴呆为特征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其影像学尤其是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及MRI在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瘤14例,12例做CT检查,2例做MRI检查,14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2例CT扫描呈混杂密度6例,均匀高密度5例,等密度1例,注射造影剂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均无脑水肿。2例MRI图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X线平片示11例有岩骨、颅底骨吸收破坏。临床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等受累。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三叉神经瘤应与脑膜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