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正虚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失所用.这一病机可为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刚 《光明中医》2010,25(10):1753-1754
探讨了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名归属,以症状命名应为"短气"症,若从病因病机角度出发则可归为"肺痹"、"肺痿"范畴。认为"肺肾亏虚、痰瘀阻络、肺失宣降"为肺间质纤维化基本病理机制。肺纤维化脏腑病位在肺,但与脾、肾、肝、心、大肠等脏腑功能息息相关。指出肺间质纤维化属典型络脉病变,其主要治则包括补益肺气、健脾化痰、补肾纳气、活血化瘀、通络消积、宣降肺气等,简要介绍了各治则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4.
石老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机以肺脾。肾不足,痰饮伏肺为主,应分期治疗,以补益脾肾、化痰蠲饮为治则。  相似文献   

5.
陈宪海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病位在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痰瘀交阻多见,特点为"虚实并见、互为因果",宜补虚泻实,分清主次,辨证分型,肺脾两虚-健脾益肺(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调补肺肾(肺肾气虚,西洋参、冬虫夏草、枸杞子、女贞子、淫羊藿、山茱萸、五味子等,补肺纳肾;肺肾阴虚-麦味地黄汤)、痰瘀搏结-化痰祛瘀(益气化痰祛瘀、养阴化痰祛瘀),强调综合治疗COPD,康复治疗,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缓解期服用百令胶囊,补益肺肾,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6.
间质性肺炎属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赵坤教授从事儿科呼吸临床专业30余年,对间质性肺炎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临证主张分期治疗,初期邪实为主,病在肺脾,自拟金苇肺热清方治疗;中期以正虚为主,病在肺、肾,创制通络补肺汤治疗;后期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治疗上肺、脾、肾同补,兼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以通络补肺汤加制附子等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罗毅 《新中医》2011,(4):1-3
肺纤维化发病多先有肺肾两虚或肺脾两虚之基础;痰瘀交互,阻滞肺络是肺纤维化的基本病机.痰、瘀既是肺纤维化主要的病理产物,也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气阴两虚,肺肾双亏是疾病的最终转归.气虚、阴伤、痰瘀交阻始终贯穿病变全程.故其治疗强调辨证与辨病结合,突出益气养阴,重视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临床遣方用药时应遵循益气养阴、化疾祛瘀...  相似文献   

8.
68例阻塞性肺气肿护理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阻塞性肺气肿(COPD)是一种老年慢性常见病.常继发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而胀阔冲胸,以胸中胀闷、咳嗽、咯痰、气短而喘为重要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治疗上辨证论治,化痰降气、温肺化痰平喘、清热化痰宣肺、补益肺气、补益脾胃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疼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通络、调和阴阳.临证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切中疾病要害,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晁恩祥教授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注重抓主症,抓共性,抓主要病机,注重疾病演变规律,注重"风邪"在肺系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间质纤维化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对支气管哮喘采用"疏风解痉法",讲究"疏风宣肺,解痉平喘";从风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提出了"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利咽止咳"为主的治法,并设立专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则根究标本缓急,调整应用疏风宣肺及调补肺肾等法;提出肺纤维化按中医肺痿论治的观点,治疗采用养阴益气、调补肺肾、纳气平喘,间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祛瘀通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