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诊断的单纯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A组)和>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情况.结果 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大于A组患者[(58.80±6.90)mm比(54.32±8.00) mm,P=0.035],而B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低于A组患者[(29.16±8.31)%比(33.80±6.90)%,P=0.037];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明显高于A组(1.67%)(P<0.05).经多变量(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钾水平及血浆NT-proBN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OR=5.28,95%可信区间3.54~9.26,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预测其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发动蛋白2(DNM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3例CHF患者(CHF组),其中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Ⅱ级42例、Ⅲ级61例、Ⅳ级20例。1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LDLR、DNM2及心功能指标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LDLR、DNM2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CHF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分为预后良好组(98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DLR、DNM2对预后不良的CHF的诊断价值。结果 不同NYHA分级亚组患者血清中的LDLR、DNM2、LVEF均较对照组下降,而LVEDD、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CHF患者血清LDLR、DNM2、LVEF水平逐渐下降,而LVEDD、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CHF患者血清LDLR、DNM2与LVEF呈正相关,而与LVEDD、NT-proBNP呈负相关(均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LDLR、DNM2水平较预后良好组降低(P<0.05)。ROC曲线显示,LDLR联合DNM2诊断CH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0.858(95%CI:0.751~0.965)]较LDLR[0.793(95%CI:0.668~0.919)]和DNM2[0.777(95%CI:0.669~0.884)]增大,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有提升。结论 CHF患者血清LDLR和DNM2水平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降低,能够反映心脏功能水平,2指标联合有助于评估CHF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定急性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血清CysC及NT-proBNP水平,分析其水平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心功能Ⅱ、Ⅲ、Ⅳ级的血清CysC、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 NYHA 心功能级别的升高, CysC、NT-proBNP 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06例患者治疗期间有42例发生心血管事件(事件组),64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无事件组)。事件组CysC、NT-proBNP水平均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C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对于评定疗效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5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NYHA Ⅱ级25例纳入Ⅱ组,NYHA Ⅲ级18例纳入Ⅲ组,NYHA Ⅳ级12例纳入Ⅳ组.另选择同期入住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心力衰竭各组患者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各心力衰竭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患者NT-proBNP与LVED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0、0.71],与LVEF呈负相关(r=-0.47、-0.66),Ⅱ组患者NT-proBNP与LVEDD、LVEF无关.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NT-proBN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呈一致性,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心力衰竭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其他因素与房颤(AF)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8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的HFpEF患者419例,其中合并AF 107例,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根据血清NT-proBNP中位数水平(351pg/ml)分为两组(Q1组≤351pg/ml,Q2组>351pg/m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及其他因素与AF的关系。结果 (1)高NT-proBNP组(Q2组)AF发生率高;(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T-proBNP水平(OR=1.082,95%CI(1.044~1.121),P<0.05],左心房内径(LAD)增大[OR=1.201,95%CI(1.129~1.277),P<0.05],平均心率增快[OR=1.033,95%CI(1.015~1.051),P<0.05]增加合并AF的风险;使用钙通道阻滞剂[OR=0.336,95%CI(0.172~0.657),P<0.05]降低合并AF的风险;(3) N...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介入治疗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的意义以及对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冠脉介入治疗的100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组患者预后的不同分为无心血管事件组和心血管事件组,测定两组患者的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N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心血管事件组的NT-proBNP、CRP、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LVEF显著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与BNP呈相关,LVEF与BNP呈负相关(P<0.05).结论 NT-proBNP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心功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我院98例老年AMI患者,均行PCI治疗,检测PCI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以PCI术后≥125 pg/mL为升高,反之为正常。单因素分析NT-proBNP升高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筛选变量,再以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NT-proBNP不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及不同预后患者NT-proBNP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PCI术后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卒中、置入支架数目、无复流、支架直径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术后随访6个月98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21.43%(21/98),且NT-proBNP升高组发生率为68.00%(17/25),显著高...  相似文献   

8.
朱志栋  孙韬 《中国医药》2014,(2):149-153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冠心病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26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CAG、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结果分为3组: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98例(MI组),本组再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分为4个亚组;未经历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84例(CAD组);CAG正常患者87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GDF-15浓度.分析GDF-15与NYHA分级和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的关系.结果 MI组平均及其各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Ⅰ级、Ⅱ级、Ⅲ级、Ⅳ级]、CAD组血清GDF-1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622(888,1 995),983 (808,1 501)、1 614(810,1 825)、1 940(1 837,2 063)、3 905(3 690,4 019),945(856,1 000) ng/L比798 (728,873) ng/L] (P <0.05).MI组平均及其各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NYHA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4(158,857),233(105,552)、278(133,716)、790(636,1 490)、4 665(3 712,5 442) ng/L比121(108,134)ng/L]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DF-15水平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61,P<0.01),与血清LVEF呈显著负相关(r=-0.936,P<0.01).GDF-15与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其下面积分别为0.804、0.795(P <0.01).GDF-15的最佳临界值为1 086.38 ng/L时,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性为72.4%,特异性为93.6%.结论 GDF-15是一个新的冠心病患者慢性心力衰竭预后诊断标志物,能够对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吴贞云  宁超值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45-2746,274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261例老年CHF患者(CHF组),同时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分为心功能Ⅱ级61例、Ⅲ级156例、Ⅳ级44例三组;另选60名心功能正常非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四组血浆NT-proB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组与对照组比较,NT-proBNP水平、LVEDD显著升高,LVE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689,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760,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对CHF患者心功能有重要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基质裂解素 2(sST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分期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 法 纳入处于心力衰竭 A、B、C、D 各期患者共 300 例为病例组,入选同期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健康人群 33 例 为对照组。收集所有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完善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 sST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相 关生化指标检测,根据西雅图心力衰竭模型(SHFM)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生存年限,并进行 1 年随访,记录临床不良事 件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组患者 sST2 水平高于对照组,于 B 期开始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期的发展而增加,B、C、D 期高于 A 期,D 期高于 B、C 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 sST2 水平组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舒张 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低 sST2 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组 sST2、NT-proBNP、LVEDD、LVMI 水平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SHFM 预期寿命低于无不良事件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T2 与 LVEF 呈负相关,与 NT-proBNP、LVEDD、LVMI 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sST2 用于判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65(95%CI:0.574~0.757,P<0.01), NT-proBNP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90(95%CI:0.731~0.848,P<0.01),sST2 预测临床不良事件的最佳 cut-off 值 为 139.27 μg/L,NT-proBNP 的最佳 cut-off 值 855.35 μg/L。结论 血清 sST2 是心力衰竭进展早期指标,其不仅反映 心室重构的严重程度,也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 1 年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敏  陈科宇  杨雪梅 《天津医药》2020,48(9):862-865
摘要:目的 探讨颈-脑动脉僵硬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6例患者,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53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73例)。应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患者的颈-脑动脉脉搏波速度(ccPWV),对比2组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及脑卒中类型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cPWV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ccPWV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ccPWV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最佳临界值为6.79 m/s,敏感度为83.84%,特异度为76.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NIHSS评分≥6分(OR=6.588,95%CI:2.197~15.342)、ccPWV≥6.79 m/s(OR=2.638,95%CI:1.367~5.647)、高血压(OR=2.146,95%CI:1.079~3.254)、糖尿病(OR=2.014,95%CI:1.403~5.341)、冠心病(OR=5.349,95%CI:3.246~18.298)及年龄≥70岁(OR=2.341,95%CI:1.579~6.241)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cPWV≥6.79 m/s可能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T-proBNP水平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NT-proBNP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NT-proBNP≤86 ng/L组和NT-proBNP>86 ng/L组,各10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P<0.01)。 NT-proBNP>86 ng/L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NT-proBNP≤86 n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86 ng/L组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NT-proBNP≤86 n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分析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意义。方法选取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患者心功能进行MLHFQ评分和NYHA分级,另选取64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及各分数段间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以及各NYHA分级间NT-proBNP水平和MLFQ评分。结果研究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NYHA分级的上升,血浆中NT-proBNP水平及MLHFQ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LHFQ评分的上升,血浆NT-proBNP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MLHPQ评分〉75分亚组显著高于〈50分亚组和50~70分亚组(P〈0.05),而后2组分数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HFQ评分及血浆NTproBNP水平均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有关,且以MLHFQ评分75分为界限,血浆NT-proBNP水平有显著差异,基于MLHFQ评分将血浆NT-proBNP水平用于心力衰竭病情发展评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CysC 水平用于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评定价值,为心力衰竭病情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心力衰竭组,按 NYHA 进行心功能分级,另选取30例生化指标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及不同 NYHA 分级患者的血清 CysC(胱抑素 C)水平。心力衰竭组根据 CysC 水平高低分2组,比较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个月内的病死率、返院率。结果心力衰竭组 CysC 水平具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NYHA 各级间 CysC 水平具明显差异(P ﹤0.05);高 CysC 水平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月内的病死率、返院率高于低 CysC 水平组(P ﹤0.05)。结论血清 CysC 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及病情发展有明显相关性,随着心功能损伤加重,其水平呈现显著上升,将 CysC 用于急性心力衰竭预后评定的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疗前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心力衰竭患者152例,分别检测住院次日及出院前1 d的血清NT-pro BNP水平,并对患者进行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随访期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NYHA)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 BNP水平、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分析治疗后血清NT-pro BNP水平变化程度与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1)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 BNP水平为(1735.2±578.9)ng/ml,对照组为(173.8±30.2)ng/ml,心力衰竭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NYHA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BNP水平分别为(1278.6±252.2)ng/ml、(1685.5±486.1)ng/ml、(2296.5±449.7)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相关分析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709,P<0.05);(3)非事件组(108例)治疗前后血清NT-pro BNP水平为(1482.3±520.1)ng/ml、(618.1±303.6)ng/ml,事件组(44例)治疗前后血清NT-pro BNP水平为(2165.5±581.1)ng/ml、(1457.6±521.3)ng/ml,两组治疗后血清NT-pro BNP水平均降低(P<0.05)。非事件组治疗前后NT-pro BNP变化率为0.5808±0.1535,事件组治疗前后NT-pro BNP变化率为0.3273±0.1359,非事件组的变化率明显高于事件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 BNP水平升高,且与心功能分级相关。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血清NT-pro BNP水平下降,住院期NT-pro BNP水平下降明显者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郑丽娟  齐婧贤  温慧  吴琳  朱磊 《河北医药》2023,(14):2137-2140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联合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ST段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50例,均行PCI术治疗,根据术前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对照组(无心房颤动,n=390)和观察组(心房颤动,n=60),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ET、NT-proBNP水平情况;随访2年,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T联合NT-proBNP对患者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RDW、ET、NT-proBNP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ET(OR=1.836,P=0.002)、NT-proBNP(OR=1.952,P=0.001)是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ET联合NT-proBNP对患者不良预后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9...  相似文献   

17.
陈涛  陈丽华 《安徽医药》2015,(2):384-386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培哚普利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6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每组89例。 A组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培哚普利2~8 mg· d-1;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90~180 mg· d-1;疗程均为14 d。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半径及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体( NT-proBNP)水平。结果三组患者间治疗前的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伴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其NT-pmBNP水平也逐渐上升,三组患者中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每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B、C两组治疗之后NT-proBNP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半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治疗之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半径和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比B组治疗之后的NT-proBNP浓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与左室舒张半径呈正相关关系(r=0.625,0.417;P>0.01),和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361,P>0.01)。结论 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培哚普利能够使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培哚普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虽不能进一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却能够使NT-proBNP水平降低,并且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β2微球蛋白(β2-MG)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每组40例,测定3组患者血NT-proBNP、β2-MG、尿素氮(BUN)、肌酐(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增加;心功能Ⅳ级组β2-MG水平高于心功能Ⅱ、Ⅲ级组(P<0.01),心功能Ⅱ、Ⅲ级组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β2-MG呈高度正相关(r=0.855,P<0.01)。各组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能准确评估心功能,且心衰越重早期肾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3):22-25
目的分析检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高敏肌钙蛋白T(hs-cTnI)、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表达水平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89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CHF组,并以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受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全部入选者的H-FABP、hs-cTnI、NT-proBNP的表达水平,根据研究分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CHF组H-FABP、hs-cTnI、NT-proBNP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组H-FABP、hs-cTnI、NT-proBNP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CHF组不良预后发生率为31.46%,预后理想组H-FABP、hs-cTnI、NT-proBNP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H-FABP、hs-cTnI、NT-proBNP与NYHA分级、预后情况间均呈显著高度正相关,P<0.05;hscTnI、NT-proBNP、H-FABP对于预后评估具有诊断价值,P<0.05。结论 H-FABP、hs-cTnI和NT-proBNP检测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数据化参考,从而提高了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卞琴  杨鹏  张秋芳 《天津医药》2021,49(12):1328-1332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 模型,指导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以确诊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脑 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 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在该基础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218例患 者纳入分析,其中模型组 153 例,验证组 65 例;模型组预后良好 90 例(58.8%),预后不良 63 例(41.2%)。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356,95%CI:1.101~1.639)、中度脑积水(OR=2.859,95%CI:2.325~3.212)、发 病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 9~12 分(OR=2.421,95%CI:2.056~2.857)和发病至分流术的间隔≥3 个月(OR=1.639, 95%CI:1.325~2.12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因素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组和验证组临 床预后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42~0.933)和0.875(95%CI:0.825~0.916)。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 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模型组χ2=0.896,验证组χ2=0.567,均P>0.05)。根据列线图模型进行风险分层后,模型组和验 证组高、中风险患者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患者。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评估创伤后脑积水合 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预后有较好的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