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斑块与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40例患有脑梗死患者进行CTA扫描并于无脑梗死病史的40例志愿者进行CTA对比。结果40例脑梗死组患者,检出动脉斑块并狭窄80处,其中颈动脉狭窄65血b40例对照组20例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颈动脉斑块并狭窄10处。结论颈动脉斑块并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CTA在显示动脉斑块并颈动脉狭窄方面较为直观,在早期预防颈动脉狭窄和脑梗死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闫树云 《首都医药》2014,(12):30-31
目的研究和探讨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高危人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2年552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我院做颈动脉彩超的检查资料,检查部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结果正常215人,单纯内中膜增厚83人,斑块形成的占256人,单侧狭窄率〈50%的占241人,狭窄率在50~69%的占10人,狭窄率在70~99%的占2人,闭塞2人。结论应用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能够使脑血管病患者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努力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大幅度降低了脑血管病给患者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及一切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查颈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广州本地社区高危人群的资料f共23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与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80岁以上患者溃疡斑明显增多(P=0.042);女性俨:0.000)及高血压俨=0.027)患者软斑的数量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ge)和收缩压(SBP)是影响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ORage=1.043,P=0.03QOR SBP,=1.026,P:0.024);女性及SBP是影响软斑形成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sex=0.321,P=0.000;OR SBP=0.970,P=0.006)。结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软斑生成相对较少,而80岁以上高龄患者溃疡斑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4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辖区45岁以上人群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为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市户籍400例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病灶位置、斑块类型及血流状况),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网上录入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增高;②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两种以上疾病者管腔狭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建立干预体系,对脑卒中的预防与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颈动脉斑块面积、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与观察组(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各45例。对比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不良反应发生率、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③随访6个月,观察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联合使用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缩小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厚度,有助于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1年至2009年150例在益阳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其中75例发生脑卒中(观察组),另75例未发生脑卒中(对照组),通过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现斑块49例(65.33%),对照组发现斑块12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以软斑及溃疡搬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血脂检查结果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性质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因素,以期制定脑卒中早期干预策略。方法 通过入户筛查方式收集2017 年5~10月合肥市四里河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相关资料,共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762例,其中618例完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IMT结果分为IMT正常组(213例)和IMT增厚组(405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记录两组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或心脏瓣膜病、吸烟、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明显超重或肥胖及脑卒中家族史等情况,采用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 IMT增厚组相对于IMT正常组男性占比较高且年龄相对较大(P<0.05), IMT增厚组糖尿病暴露率高于IMT正常组(P<0.05),IMT增厚组收缩压、FPG、HbA1c、Hcy水平高于IMT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99)、收缩压(OR=1.018)、HbA1c(OR=1.457)和Hcy(OR=1.027)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颈部IMT增厚的危险因素,女性为保护因素(OR=0.598)。IMT增厚组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数目高于IMT正常组(P<0.05)。结论 性别、年龄、收缩压、HbA1c和Hcy与脑卒中高危人群IMT增厚密切相关,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有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8.
列磊  谭青  林红  蒋文勇  刘玉俊  于黔 《贵州医药》2011,35(7):643-644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测CAS对于脑卒中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40例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探讨颈动脉超声作用于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60岁为界限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吸烟、高血压、冠心病及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年龄<60岁组的患者,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借助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筛查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时应用颈动脉超声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5月-2020年8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15例老年脑卒中高危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111例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斑块以及内膜增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及69例无症状脑动脉硬化患者(B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 A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62.6%)高于B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为主,B组以硬斑为主。A组hsCRP水平(6.5±2.8)mg/L显著高于B组(1.6±0.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有软斑者hsCRP增高最显著[(8.4±2.3)mg/L]。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hs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OCSP分型,并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9.1%,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为12.5%。部分及完全前循环梗死(PACI、TACI)组(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7.6%、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9.1%,高于后循环梗死(POCI)组(B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组(C组),P〈0.05。B组和C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PACI和TACI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CAS)斑块及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检测468例ICYD患者与45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及大小和性状,同时检测HCY和CRP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ICVD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5)。(2)HCY和CRP水平ICV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VD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3)ICVD组颈动脉IMT与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0.32、0.30,P〈0.05)。结论ICVD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CAS斑块和高HCY血症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CRP水平是临床评价ICVD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动脉闭塞型(SAO)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根据影像学以及临床表现,依据TOAST分型,将19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LAA组(63例)与SAO组(134例),2组患者均行颈部血管B型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IMT、C反应蛋白及血脂。结果LAA组IMT、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SAO组[IMT为(0.88±0.34)mm比(0.76±0.22)mm;C反应蛋白为4.63(2.29,11.99)mg/L比2.98(1.82,6.70)mg/L],LAA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SA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4±2.3)mmol/L比(2.0±0.8)mmol/L、(6.4±1.6)%比(6.1±1.2)%、(3.6±1.1)g/L比(3.3±0.9)g/L、(22±11)umol/L比(20±11)umol/L、(305±181)mg/L比(267±143)mg/L、(1.5±0.8)mmol/L比(1.8±1.5)mmol/L、(4.1±1.1)mmol/L比(4.1±1.1)mmol/L、(1.33±0.29)mmol/L比(1.46±0.64)mmol/L、(2.0±0.9)mmol/L比(2.0±0.8)mmol/L,P〉0.05]。结论LAA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IMT与C反应蛋白均高于SAO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示2种缺血性卒中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7,(7):243-245
目的分析血尿酸在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观察别嘌醇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探讨别嘌醇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月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三个时间点的血尿酸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第5、8天血清尿酸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尿酸相关。(2)别嘌醇对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尿肌酐及颈动脉斑块与心-踝血管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119例行心-踝血管指数(CAVI)检测并具有血脂、血糖、颈动脉斑块等指标的老年住院患者,根据是否高血压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是否升高,分为对照组(无高血压且尿白蛋白/尿肌酐30mg/g,n=16)、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且尿白蛋白/尿肌酐30mg/g,n=73)及早期高血压肾病组(高血压且尿白蛋白/尿肌酐≥30mg/g但≤300mg/g,n=30)。根据CAVI是否升高分为CAVI升高组(CAVI≥9.0m/s)及CAVI正常组(CAVI9.0m/s)。结果 (1)早期高血压肾病组24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CAVI高于对照组及单纯高血压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AVI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呈直线相关(P0.05)。(2)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对照组(37.50%)单纯高血压组(63.01%)早期高血压肾病组(80.00%)(P0.05)。CAVI升高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CAVI正常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CAVI升高的高血压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更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CAVI与尿白蛋白/尿肌酐及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