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大多于儿童期起病,以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1976年由Segawa等[1]首次描述,其临床特点:有明显昼间波动的肌张力障碍,小剂量左旋多巴有显著的疗效.现将误诊的2例DR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和国内文献报道的71例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女性,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或合并帕金森综合征,呈昼间波动,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有明显疗效。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CSF、头颅CT/MRI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正常。结论DRD为少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大部分在儿童期起病,典型者诊断不难,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久疗效,早期用安坦治疗有效。对幼年起病的肌张力障碍或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首先使用左旋多巴治疗,使患者能够保持正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为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分类中的DYT5。该病由于对小剂量左旋多巴具有显著疗效,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避免患者发生残疾。为提高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特将我科收治的1例误诊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8例误诊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症状晨轻暮重,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后症状可迅速改善。结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较明显,对儿童期起病的疑似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3L称为明显昼夜波动的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也有称为肌张力不全综合征。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变异型。我院门诊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sive dystonia,DRD)又称Segawa病,1976年由日本Segawa等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缺陷造成纹状体多巴胺合成不足导致的慢性运动障碍性疾病^[1]。DRD患病率约为0.5/100万^[2],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明显,症状有晨轻幕重的波动特点^[3],科学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2011年5月收治1例DRD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收治并误诊为脑性瘫痪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僵硬、步态异常及足内翻跖屈,症状晨轻暮重,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病初均误诊为脑性瘫痪.后依据病史、临床特点及医技检查并试验性治疗明确诊断.结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有较明显的临床特点,对疑似患者可予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少见的对小剂量多巴制剂疗效显著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是锥体外系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避免误诊,早期诊治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现将我院2000/2008年临床确诊的11例DRD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sive dystonia,DRD)又称Segawa病,1976年由日本Segawa等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缺陷造成纹状体多巴胺合成不足导致的慢性运动障碍性疾病[1].DRD患病率约为0.5/100万[2],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明显,症状有晨轻幕重的波动特点[3],科学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2011年5月收治1例DRD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RD患者的临床和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男2例,女4例,家族史4例,散发2例。发病年龄4~10岁,除1例外,5例患者均有不同的长时间误诊,治疗前平均病程为12.5年。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双下肢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为首发,2例患者伴有震颤、肢体僵硬,3例患者病理征阳性,1例患者伴有自动症状,6例患者均有症状明显的昼间波动及小剂量多巴胺快速明显的疗效。结论DRD是锥体外系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早期诊治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左旋多巴近50余年一直是帕金森病最重要的基础用药。如今左旋多巴的适应证包括抗非药源性震颤麻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肝性脑病、弱视。临床医生还发现左旋多巴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不安腿综合征、垂体功能低下、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等方面的治疗作用。本文对左旋多巴在帕金森病以外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基本病因为遗传的缺陷,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关本病的临床报道已有40余例,但相关的分子遗传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国人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典型调查.地点和对象来自3个家庭的5例于2000-10/2001-07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个成员.方法经静脉采血2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1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主要观察指标三个家系中是否有基因突变.结果在A家系,先证者母亲为正常个体,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替换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已故父系一方.在B家庭,先证者第一个外显子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转换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C家庭无GCH-1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基因-48 A/G[DRD1(-48 A/G)]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21例脑出血患者及1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检人群,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测定DRD1(-48 A/G)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DRD1(-48 A/G)基因型分布为AA 63.2%,AG 31.3%和GG 5.5%,等位基因A和G频率分别为78.9%和21.1%。DRD1(-48 A/G)三种基因型频率及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出血组中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两亚组间DRD1(-48 A/G)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它们分别和对照组比较DRD1(-48A/G)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 istic回归调整了脑出血环境因素的影响后,DRD1(-48 A/G)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D1(-48 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疑似成骨不全IV型或其他类型的患儿实施基因诊断,以揭示患儿发病及频繁骨折的内在原因,为今后实施对症治疗和产前基因诊断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方法对经症状、体征观察和x线检查初诊为成骨不全Iv型或其他类型的患儿,在抽取外周血制备DNA模板后,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对患儿的COLlAl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然后对所发现的突变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在COLlAl基因的编码区内发现一典型的错义突变(c.823G〉C1/p.G275R),经查HGMD数据库证实为成骨不全Iv型的致病性突变。结论先证者为一罕见的成骨不全IV型患儿,所发现的p.G275R突变为中国人群首次报道的病理性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方法 将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患者组,117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患者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抽取静脉血标本,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对照组于入组次日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分析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 mRNA表达量的差异性以及患者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 mRNA表达量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067,P<0.05);患者组治疗前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呈有统计学意义正相关(R=0.350,P<0.01),与攻击因子分呈有统计学意义负相关(R=-0.334,P<0.01);与总分、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因子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127、0.043、-0.029;P均>0.05). 结论 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其表达量增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但抑制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6.
吴若豪  邱坤银  唐文婷  何展文 《新医学》2021,52(12):941-946
目的 报道1例由COL6A1基因嵌合突变所致的Bethlem肌病,并分析该突变的致病性。 方法 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trio-WES)对1例Bethlem肌病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测序,对检出突变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并以“Bethlem肌病”“COL6A1”(包括中英文)为检索词在PubMed、CNKI、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MedBook)检索相关病例,在千人基因组数据库、ExAC数据库及ClinVar数据库检索患儿的基因突变。 结果 经trio-WES检测发现,患儿COL6A1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1个c.868G > A (p.G290R)错义突变(突变频率为48.13%),该突变同时在其父亲外周血中检出,但突变频率仅7.89%,考虑为嵌合突变(突变频率<10%),属于新发突变(PS2);该突变导致的蛋白水平改变发生在甘氨酸位置,属于COL6A1基因热点区域突变(PM1);同时该突变在正常人群突变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经多种有害突变预测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c.868G > A (p.G290R)为有害突变(PP2+PP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该新发错义突变为致病性突变(PS2+PM1+PM2+PP2+PP3)。在数据库检索到6例COL6A1基因突变所致Bethlem肌病先证者,无存在嵌合突变者。 结论 COL6A1基因c.868G >A (p.G290R)为该患儿罹患Bethlem肌病的致病原因,该突变未曾被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COL6A1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痛,是由创伤或疾病致外周或中枢神经受损所引起的异常的疼痛状态。GCH1基因目前被公认为与神经痛相关的基因。本文就GCH1基因和神经源性疼痛以及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一个双侧纹状体坏死家系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学改变特点。方法于中国西北偏远地区收集一个双侧纹状体坏死家系,家系分析显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性大。该家系3例患者5~7岁发病,隐袭起病,症状缓慢进展,表现全身肌张力障碍,至20岁左右几乎不能下地,呈扭转痉挛状态。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双侧壳核病变。对该家系进行了NUP62、SLC19A3、SLC25A19、PANK2基因测序以及线粒体基因全长测序。结果该家系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与目前已知基因的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差异。PANK2、SLC25A19、SLC19A3基因序列分析均未发现基因突变;NUP62基因发现cDNA337G-A杂合突变(pG113S突变),3个患者以及其正常的妹妹和患者父亲、奶奶携带该突变。线粒体基因全长测序发现43个已经报道的变异。结论该家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个杂合突变不能解释其表现,且正常个体也携带该突变。因此该家系从临床表型和基因学检查提示有可能为一种新的疾病类型。  相似文献   

19.
The genetics and symptoms of Segawa's disease are described. The latter can show considerable variation, especially if the onset of the condition is delayed. It is usually of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but a recessive form can occu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forms are caused by a gene mapped to chromosome 14. The fluctuating dystonia is typical, but is not essential for the diagnosis. Affected children can suffer from sleep disorders, such as excessive sleepiness and nightmares. In some children with this condition mutations in the GCH-1 gene coding for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1 have been found. The enzyme catalyses the first step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etrahydrobiopterin. A point mutation in the tyrosine hydrolase gene has been found in some of the recessive forms, and the gene mapped to chromosome 11, but this cannot be called Segawa's disease. The deficiency of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1 causes a defect in serotonin metabolism an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etrabiopterin and a disturbance of dopamine metabolism. This leads to a deficiency of dopamine in the striatum, and to the motor dysfunction of the syndrome. The diagnosis can be established by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and confirmed in some patients by genetic studies. Treatment is with levodopa, and the results are drama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