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诊断为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例):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其中高频组给予患侧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给予健侧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不接受rTMS。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通过比较患侧屈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组治疗前相关指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显著升高,而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和低频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以高频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患侧高频和健侧低频rTMS均可安全、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患侧高频rTMS治疗效果优于健侧低频rTMS。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中枢组、外周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组增加非受累侧M1区低频rTMS和患侧上肢Erb点的rPMS治疗,中枢组增加低频rTMS和安慰性rPMS,外周组增加rPMS治疗和安慰性rTMS,对照组给予安慰性rTMS和安慰性rPMS。rPMS和低频rTM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4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MA-UE、WMFT及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枢和外周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分别为(37.10±1.99)分、(28.10±3.15)分、(28.21±2.96)分]、WMFT评分[分别为(34.90±2.81)分、(26.87±2.79)分、(26.72±2.63)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9.55±3.67)分、(59.07±3.45)分、(58.90±3.79)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的FMA-UE、WMFT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中枢组和外周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和rPMS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两种刺激方式联合使用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电热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在脑卒中伴屈肘肌痉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LF-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电热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偏侧屈肘肌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级(MAS)、上肢Fugl-Meyer评分(U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AS评级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U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EP潜伏期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波幅变化不明显,但观察组治疗后波幅增加,且明显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热针联合低频rTMS对脑卒中屈肘肌痉挛疗效更佳,可明显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干预脑卒中患者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患侧屈肘肌痉挛的治疗效果。 方法:40例脑卒中伴肘部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额外给予健侧M1区低频rTMS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测量患侧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及主动伸展时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运动诱发电位(MEPs)、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评定(U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治疗4周后,rTMS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RMS、肱三头肌的RMS、MAS、UFMA和MBI 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别(P>0.05),rTMS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前显著提高(P<0.05)。 结论:低频rTM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例,以期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给予该PSCI患者基础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量表评分。结果16次规范治疗后,患者的MMSE评分由13分提升到26分;ADL评定量表评分从25分提升到60分。结论本病例研究发现,rTMS治疗PSCI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但起效缓慢,早期疗效不明显,最佳治疗周期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假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高频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10 Hz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患者则针对健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0.5 Hz低频rTMS治疗,假刺激组则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CMCT及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高频组、低频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假刺激组水平(P<0.05),同时低频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高频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组与高频组FMA、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及高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且低频rTMS刺激健侧M1区较高频rTMS刺激病灶侧M1区能更显著改善病灶侧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7.
钟立达  刘惠宇  鲍晓  李芳 《中国康复》2021,36(2):106-108
目的:观察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小脑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小脑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治疗3周后,2组均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对患者吞咽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治疗作用。 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rTMS组给予高频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10 d。于磁刺激治疗前、治疗结束当日及治疗结束30 d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 结果治疗结束当日,rTMS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TMS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30 d后,对照组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结束当日(P<0.01),2组HAMD评分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高频rTMS辅助治疗PS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  相似文献   

10.
单侧空间忽略(USN)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之一,以右侧大脑半球病变常见,预示着功能恢复的不良结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尚未有标准化治疗USN的方法,临床常采用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康复训练、棱镜适应、虚拟现实等进行治疗。随着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发展,其作为一种无创、无痛、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USN的治疗中。本文对国内外有关rTMS治疗USN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USN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以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高频(10Hz)rTMS刺激,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符号数字模式测试(SDMT)、数字广度测试(DST)、字母删除试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oCA、SDMT、DST、正确删除数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0.05),观察组MoCA、SDMT、DST、字母正确删除数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P300潜伏期、波幅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高频rTMS可改善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P300可作为反映其注意功能受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调控技术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结合外周干预途径舌三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5例)和对照组(n=15例)。两组均予常规吞咽障碍治疗,另试验组采用r 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伪r 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治疗频次均为1次/天,5次/周,治疗2周。治疗前后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采用渗漏误吸评分(penetration aspiration scale,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AS和FOIS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PAS和FOIS中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但结合中枢神经调控技术r TMS治疗,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低频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表面肌电信号最大波幅。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面肌电信号最大波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rTMS治疗PSD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5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同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版统计学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4篇RCT论文(共有患者16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 rTMS治疗组可有效地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总效应值为-1.36[95% CI,(-1.6,-1.12),P<0.05],抗抑郁的有效率为85%。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rTMS组更有利于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总效应值为-0.82[95%CI,(-1.2, -0.44),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按刺激频率和部位分为高频左侧额叶背外侧区(10Hz)、低频右侧额叶背外侧(1Hz)和低频双侧前额叶(0.5Hz和1Hz)3组,其平均效应值分别为-1.44[95%CI,(-1.68, -1.2), P<0.05],-1.08[95%CI,(-1.82, -0.34), P<0.05],-1.39[95%CI,(-1.91, -0.87), P<0.05],但组间异质性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脑卒中不同时间段分组分析,脑卒中急性和亚急性期出现抑郁的效应量为-1.45[95%CI,(-1.84, -1.06), P<0.05],慢性期出现抑郁的效应量为-1.40[95%CI,(-1.69,-1.1), P<0.05],组间异质性分析显示,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均未报道rTMS刺激期间出现任何明显副反应。 结论 rTMS对PSD患者的情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有赖于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收集有关高频rTMS治疗PSCI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估其风险,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 5.3版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4篇,其中脑卒中患者10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高频rTMS治疗后,rTMS组的MMSE、MoCA、MBI评分和P300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SE评分为SMD=1.85, 95%CI(0.36, 3.53), P<0.00001;MoCA评分:SMD=0.80, 95%CI(0.64, 0.95), P<0.00001;P300潜伏期为SMD=-1.42, 95%CI(-2.08,-0.76), P<0.0001;P300波幅为SMD=0.95, 95%CI(0.66,1.24), P<0.00001;MBI评分为SMD=0.74, 95%CI(0.53, 0.96), P<0.00001]。 结论 高频rTMS可显著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频r TMS治疗对于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同时观察脑出血患者低频r TMS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7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n=39),治疗组(n=36)。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予健侧M1区低频r TMS治疗,每日1次,共2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包括上肢及下肢评分)、FIM、Berg评分。结果:(1)Fugl-Meyer评分: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评分(特别是上肢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2)Berg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Berg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FIM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是2组未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4)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所有观察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健侧M1区低频r TMS能明显提高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上肢功能作用更显著,且治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不同部位对不同分期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疗效,以及rTMS对改善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采用rTMS治疗PSD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手册5.1.0版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629例样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脑卒中恢复期,rTMS较常规吞咽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PSD患者的吞咽功能(P0.05);高频双侧、高频健侧和低频健侧rTMS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脑PSD患者的吞咽功能(P0.05);rTMS对改善PSD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的高频双侧、高频健侧和低频健侧的rTMS治疗PSD的疗效较好,但对吞咽相关功能障碍的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 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刺激方案。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8月17日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人员筛选文献、整理资料并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1篇,20项研究结果显示rTMS治疗有益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1项研究结果为阴性。所有研究结果均提示rTMS治疗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纳入研究中受试者情况、研究设计方案、刺激疗程、线圈类型及刺激部位、运动诱发电位的测定等均存在异质性。结论 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需要结合脑卒中的病程和损伤的程度来制定刺激方案。同时,需要更多同类型设计及刺激方案信息完整的真刺激对照假刺激的rTMS研究来提高其应用的证据水平。  相似文献   

20.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已成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多达250万。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0%和41%[1]。用于治疗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疗法较多,主要有强制性运动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等,但疗效均不十分理想[2]。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