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一个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且发病率逐渐上升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NSSI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和移动治疗等,但目前对NSSI干预理论尤其基于循证治疗基础上的相关证据不足。该文主要就近5年来青少年NSSI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NSSI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状腺激素(TH)水平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以及TH水平与HAMD-24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NSSI诊断的青少年患者82例(NSSI组);同期体检健康的青少年8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H水平,并分析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外周血TH水平与HAMD-24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NSSI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促甲状腺激素(TSH)、T3、T4、FT3、FT3/FT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外周血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症患者外周血TSH水平与HAMD-24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01)。双相抑郁症患者外周血T4水平与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335,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组中,TSH进入以HAMD-24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TSH可以解释HAMD-24变异的14.2%。结论 青少年NSSI患者外周血TH水平比健康对照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在青少年人群中非常普遍,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病机制、家庭影响因素及其对父母的影响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针对父母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对策.为更好地预防...  相似文献   

4.
朱颖之  舒京平  陈刚  何俊 《大医生》2022,(24):59-61
目的 观察双侧序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剔除脱落病例6例后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为30例。均给予两组患者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与碳酸锂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增加双侧序贯r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自伤功能量表评分(FASM)、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D-17评分、FASM两个维度评分及BIS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双侧序贯rTMS治疗,不仅能促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的改善,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冲动水平,对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NSSI)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NSSI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青少年NSSI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抑郁障碍或是NSSI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该文就目前青少年NSSI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NSSI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2021年1月—2021年6月接收的13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NSSI行为问卷调查表调查NSSI行为,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中文版自尊量表(SE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国家庭功能量表(CFFS)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AMA-14量表得分、HAMD-24量表得分、SES得分、CFFS亲密性维度得分及CFFS适应性维度得分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NS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焦虑程度越严重、抑郁程度越严重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越高,且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NSSI行为;自尊水平越高、CFFS的亲密性维度得分越高、CFFS的适应性维度得分越高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抑郁发作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检出特征及其与幻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纳入473例抑郁发作患者,使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渥太华自伤量表和精神症状评定量表中文版(Psychotic Symptom Rating Scales,PSYRATS)进行调查,分析NSSI与幻听症状的关系。结果:抑郁发作患者NSSI检出率为40.6%,NSSI在年龄、性别、病程、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族史、诊断分类、吸烟史、饮酒史和有无幻听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幻听症状的男性和女性抑郁发作患者NSSI检出率分别为42.9%和67.6%,无幻听症状分别为19.8%和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诊断分类上,单相抑郁发作组中有无幻听症状的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和女性NSSI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相抑郁发作中有无幻听症状的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仅在女性中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听与NSSI最常自伤部位有一定关联性(P<0.05)。幻听与NSSI行为特征值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后,幻听与NSSI行为呈显著正相关(OR=1.04,95%CI 1.01~1.08,P<0.05)。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幻听症状与NSSI行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行为疗法的心理维度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2021年3月—2012年6月接收的96例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给予心理维度认知行为疗法,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功能状况、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无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得分、有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维度得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的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情绪表达维度得分及非自杀性自伤功能状况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维度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减轻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动机,缓解焦虑与抑郁。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患者是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但目前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仍不确定。结构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与额叶和前扣带回体积减少有关,海马及颞叶体积减少与自杀相关,岛叶体积减少与非自杀性自伤有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均显示默认网络和显著网络之间正向连接减少,而非自杀性自伤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的改变,以杏仁核为种子点的连接差异可能是区分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神经影像学标记;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与自我意识、奖赏环路、情绪处理环路异常有关,而非自杀性自伤还与执行功能、疼痛环路异常有关。本综述从脑结构和脑功能的角度分析抑郁患者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异同,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6例抑郁症与焦虑症青少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迫切渴望得到帮助应对急性负性情绪;需要处于安静、安全的环境。非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渴求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希望建立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希望获得情绪支持;希望全面认知自身疾病。结论:护士应积极满足发生NSSI的青少年的护理需求,帮助其有效应对急性负性情绪,减少及停止NSSI。  相似文献   

11.
本文汇总了近五年国内外有关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研究文献,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概念及分类,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特点、动机与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以及医院内、外的防范策略做一综述.以期引起社会的认识,最终达到减轻中学生身心伤害,减少自杀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陈琳  李云雁  李素萍 《护理研究》2023,(15):2794-2799
目的:分析分阶段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收治的90例青少年抑郁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分阶段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BIS-Ⅱ)、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Piei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抑郁、冲动行为、自我伤害及自我意识评分改变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实施分阶段干预有助于缓解其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意识水平,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父母温暖和拒绝对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方法:选取454例高中生,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NSAQ)、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自我概念与同一性量表(SCIM)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施测。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检出率为22.7%,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在是否独生子女(χ2=21.19,P<0.001)和家庭居住地(χ2=13.04,P<0.001)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同伴依恋和同一性形成在父母温暖和拒绝与非自杀性自伤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结论:父母温暖和拒绝既能直接影响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又能通过同伴依恋和同一性形成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非自杀性自伤前存在负性情绪,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②非自杀性自伤后出现获益感,希望得到关注与爱护;③父母及家庭给予的压力较大,得到的心理支持不足;④缺乏负性情绪的应对策略,渴望专业人员的帮助。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的动态评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干预系统,重视培养患者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16.
张苑  艾宪英  王淑娜  张帮峰 《循证护理》2023,(23):4274-4277
主要从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3个方面进行概述,旨在提高人们对非自杀性自伤的认识,为更好地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深入了解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父母经历子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探讨针对父母进行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对策,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父母14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①多重负性情绪体验②照顾负担重③疾病照护能力匮乏④个人及家庭成长⑤渴望专业帮助。结论 医护人员需关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的负性情绪及心理负担,通过专业干预提高其疾病认知、改善其家庭功能,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危害逐渐受到关注.但NSSI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治疗方式经济、便利,是治疗NSSI的重要选择之一.因此,为更好地NSSI进行有效治疗,本文综述了精神类药物治疗NSSI的相关试验研究,发现抗抑郁剂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校园伤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其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提示校园欺凌是非自杀性自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理韧性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均存在关联。心理韧性不仅可以减少个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也可以在个体被欺凌后减少发生NSSI的风险,但心理韧性在被欺凌和NSSI之间是否具有其他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拟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校园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总结128例非自杀性自伤患儿的心理干预情况。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治疗3种方式的心理干预,增强了患儿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理性思考,正视目前的处境,积极应对,杜绝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