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薛生自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本文试对其立论依据、治疗法则及具体运用等加以剖析,从而探讨湿热病的治疗规律。芳香苦温以宣湿此法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类型。因湿浊困阻,脾失健运,故以芳香苦温互伍,辛开宣化湿邪,湿去则热退。一、湿在上焦(卫分),芳香宣化: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由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  相似文献   

2.
薛生白《湿热病篇》遣方用药规律探析唐建军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214001)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名雪,号一瓢,江苏长洲(吴县)人,与叶桂同代名医,所著《湿热病篇》是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其论精辟,言简意赅。笔者多次学习《湿热病篇》每有...  相似文献   

3.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相似文献   

4.
薛雪(1681~1770),清代医学家.字生白.江苏苏州人.精于医术,与叶天士齐名,堪称温病学大家.其所著《湿热病篇》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的病因、病机、治疗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而且其遣方用药章法分明,风格独具,自成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其用药思路可为后世吾辈之医镜.现就其中之一二略述于下,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文中分析《湿热病篇》中在湿热病背景下痛证发生、发展的规律,阐释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规律:湿热所致痛证以“气钝血滞”为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发病机制,当从“层次”辨证角度论治。“层次”辨证是根据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和传变规律,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阳明、太阴经为界,痛在表者,治以宣化分消;痛在阳明、太阴者,健运脾胃为关键;痛在里者,厥阴少阴分而论治,由此划分表里深浅,对指导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湿热病篇》乃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为一部辨治湿热病的专著,系统总结了湿热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为历代温病学家所推崇。湿热痉证在湿温病过程中常见,多由于湿热病邪引起,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湿热病篇》对湿热痉证的群治论述全面而细致,条分缕析,制方精巧,变化灵活,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笔者现对其辨治湿热痉证分析如下。1 湿侵经络,胜湿通络“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湿热病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刘炳凯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中医师@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医药学文献辨证论治《湿热病篇》为清·薛生白所著,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该书所论湿热病以湿温为主,兼及温热夹湿、暑湿等...  相似文献   

9.
试探《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周茂福(江西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湿热病篇》,学术特点《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全文46条(据《温热经纬》载),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主证、变证、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进...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其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尤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的学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代医学典籍的语法现象全面系统的研究 ,认为汉代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 ,从上古语言向中古语言过渡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的语法在稳中有变。提出了《神农本草经》撰写时代的佐证及汉代医经阐述形式的特点 ,指出医籍语法现象“断代”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沈澍农教授的新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是一部中医古籍用字跨学科研究的力作,该书的特色主要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正位字"、"异位字"理论;对异位字之考论,例证精彩,周密翔实;对异位字进行集群式研究,为辞书之新范例。  相似文献   

14.
调肝治百病探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肝为气化之发始,肝握气血之枢机,肝乃升降之根本,肝兼阴阳之体用,肝合刚柔之德性。故调肝可以宣气化,调肝可以畅气血,调肝可以理升降,调肝可以和阴阳,调肝可以调脏腑。因而调肝可以治百病。  相似文献   

15.
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中医温病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基础研究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研制湿热证动物模型;二是进行清热祛湿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中医温病经典理论为指导,在五种因素,六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造模方法,所复制成的湿热证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重复性好及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复制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客观指标评价体系.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造成湿热体质,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乙醇混合液灌肠诱发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观察大鼠证候、结肠病理学改变及血清白介素-6(IL-6).结果:模型大鼠出现粘液便、懒动、食欲减退等湿热证候,病理切片可见结肠粘膜出现明显溃疡、病理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IL-6明显升高(P《0.01).结论:采用饮食加化学刺激法首次成功复制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并拟定证候、病理及免疫三大指标体系,可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 ,除了用方药治疗疾病外 ,还有多处旁及针灸医术 ,特别是用灸法治疗疾病的内容。仲景依证立法 ,依法施灸 ,既疗常疾 ,又治危候。或逆者正治 ,寒则热之 ;或从者反治 ,以热治热。既权衡揆度 ,治病求本 ;亦明辨寒热 ,慎防变证。挽狂澜于即倒 ,扑火势于燎原 ,疗效极佳。重温仲景的精湛灸术 ,对于研究艾灸以及纠正当今重药物而轻针灸 ,重针刺而轻艾灸的不良偏向 ,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活血通痹液治疗风湿类疾病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提高风湿病的疗效,探讨养血活血药对风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具有祛风除湿、养血活血作用的活血通痹液治疗观察,并与风湿圣药治疗的患者对照。结果:治疗组无论是对风湿病还是对甲襞微循环异常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显示了养血活血药的治疗作用及优越性。结论:在祛风湿药中适当加入养血活血药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能改善甲襞微循环,对风湿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