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4,(2):124-128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国人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发生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集1994-201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0篇,其中OSCC组1 206例,对照组1 150例。Meta分析结果:P53蛋白在国人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平均为60%,OR值及95%CI为5.49(3.89,7.76),而P53蛋白的表达与OSCC组织分化程度(P=0.07)、淋巴结转移(P=0.15)、临床分期T(P=0.15)均无相关性。结论基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结果,P53蛋白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有关,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口腔鳞癌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OSCC 108例、口腔癌前病变95例、正常受试者100例,测量所有患者空腹血常规,通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T)、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PH)、单核细胞(monocytes,MONO)、血小板(platelets,PLT)数值计算出NLR、PLR、LM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OSCC患者NLR、PLR、LMR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OSCC、口腔癌前病变、正常受试者在性别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CC好发于男性(P=0.003),癌前病变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NLR、PLR、LM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CC患者NLR、PLR、LMR在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PLR、LMR在OSCC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无显著作用,在疾病鉴别诊断中作用有限,临床医师应关注其他诊断方法,对口腔癌行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颈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CL)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2001-2011年国内外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榆确定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淋巴转移的文献共42篇.筛选出文献12篇,记录数据,用Meta分析的相关软件Metadisc 1.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项研究的患者共793例,最后合并的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95%可信区间:0.81 ~0.90)和0.99(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对于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准确率高,可以判定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需要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差异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62例,随访至2014年12月。计算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的均值,将患者分为大于等于均值组及小于均值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并将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值分组,两组患者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16)。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分组,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3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计数对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而年龄及复发与否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早期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减少提示该病复发的可能性大;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改变将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舌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e-to-monocyte ratio,L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外周血炎症指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OSCC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行OSCC根治术的160例原发性OSCC患者,收集其术前最后一次和术后1个月血常规,根据是否术前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T分期以及是否术后复发转移分组,分析OSCC患者NLR、PLR、LMR、SII、SIRI等外周血炎症指标与以上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 16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与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对103例接受原发肿瘤根治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2~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及术后1、7 d时抽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分析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影响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术前1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相对于异常组,总生存时间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及术后7 d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与异常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对于预测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颈部阴性淋巴结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及总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O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终点事件为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生存分析法探讨不同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失访10例。90例患者中,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复发11例(12.2%)、死亡28例(31.1%),阴性淋巴结出现窦组织细胞增生(sinus histiocytosis, SH)27例(30%),3年无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为89.4%,3年总生存率为67.3%。90例患者的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N分期、临床分期对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5);吸烟、初次颈淋巴结转移(N≠0)、SH、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对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且吸烟、初次颈淋巴结转移、SH、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概率较高。结论: SH、初次颈淋巴结转移是导致O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分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列,通过免疫组化HRP间接法,对1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SCC)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识别观察和计数分析。结果提示:OKT3,OKT4,OKT8阳性细胞在SCC患者体内不同临床分期细胞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两类不同功能的T亚群细胞数量与比值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特定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 TS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O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TSR以50%为界限,将其分为高间质比组(≥50%)及低间质比组(<50%)。分析TSR和OSC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及临床资料完整的98例患者中,高间质比患者42例,低间质比患者56例。高间质比组O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1.0%(13/42)、26.2%(11/42);低间质比组O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3.2%(41/56)、67.9%(38/56)。肿瘤发病部位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χ2=1.327,P=0.932)及5年无病生存率(χ2=3.113,P=0.683)无关;肿瘤临床分期、TSR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P<...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采集对首次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的78例OS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计数、计量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生存分析的患者共计68例,中位随访时间为63(6~87)个月,5年总体存活率为55.9%,随访期间因OSCC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0.5(6~52)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原发灶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及复发转移是影响生存时间的暴露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理分化、复发转移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78例OSCC患者中合并发生食道鳞状细胞癌(ESCC)者有4例(5.1%)。结论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TNM分期)、原发灶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及复发转移可对患者的生存预后作出一定的预测,其中病理分化及复发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史的OSCC患者应常规进行ESCC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leukoplakia (OL) an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and to evaluate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carcinomas with and without associated leukoplakia. MATERIAL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38 patients were studied at the Stomatology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Valencia, Spain.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1, patients with oral cancer and leukoplakia, and group 2, patients with OSCC but with no associated premalignant les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precancerous lesion and the OSCC was evaluated,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umour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Leukoplakia was detected in 27 (19.56%) patients with OSCC.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garding age and tumour location. Howev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with respect to the form, tumour stage and the presence of adenopathies in the cancers with and without leukoplakia; in that the tumours associated with leukoplakia were diagnosed as being at a more initial stage. CONCLUSIONS: Those patients with OL associated with oral cancer presented with tumours at a less advanced stage than those where no associated leukoplakia exis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表达.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90例维吾尔族OSCC患者(OSCC组)和90例维吾尔族其他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口腔非OSCC恶性肿瘤组)、101例维吾尔族口腔良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组)和120例维吾尔族正常对照者(正常组)的血清SCC-Ag水平,并对其中60例OSCC和60例口腔非OSCC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SCC-Ag水平进行检测,分析SCC-Ag在OSCC诊断、治疗疗效中的意义.结果 OSCC组的SCC-Ag水平明显高于口腔非OSCC恶性肿瘤组(P=0.002),良性肿瘤组(P=0.001)和正常组(P=0.001).OSCC患者血清SCC-Ag阳性率为43.3%(39/90),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00 1).OSCC患者TNM晚期的术前SCC-Ag水平的表达高于早期水平(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术前、术后、放化疗后SCC-Ag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及放化疗前后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SCC-Ag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然而,在口腔非OSCC恶性肿瘤组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CC-Ag对维吾尔族OSCC患者的早期诊断敏感性不高,但在评价治疗疗效,预测肿瘤复发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汤辉  杜月明  陈奇峰  张宇 《口腔医学》2019,39(8):679-684
[摘要]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分析途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关键基因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初步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基因标志物。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相关芯片数据(GSE3524和GSE6631),筛选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对照组织表达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并对其功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2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45个,下调84个,对其进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分泌型焦磷酸蛋白(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 SPP1)、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urokinase,PLAU)处于基因核心节点位置。同时,根据这些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分组,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均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PP1=0.045、PMMP1=0.046、PSERPINE1=0.0024和PPLAU=0.00049)。结论 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有助于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也进一步为治疗靶点及预后分子标志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吸烟饮酒对不同年龄O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215例OSC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年龄≤45岁的患者定义为青年组患者,将年龄>45岁的患者定义为中老年组,根据是否有吸烟饮酒史进一步分组,通过分析无瘤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OSCC所有纳入病例中,青年组舌或其他位置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患者(P<0.05),且OSCC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与预后指标均显著相关(P<0.05);预后分析发现青年组患者吸烟饮酒史和临床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中老年组患者单因素分析发现OSCC临床分期(P<0.05)与预后相关而多因素分析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发现青年组患者中吸烟饮酒是造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中老年组中无相关性。结论 吸烟饮酒史对青年患者预后有较大影响,临床上应对具有吸烟饮酒史的青年OSCC患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支持慢性感染性炎症与癌症的形成有关,慢性牙周炎可能促进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口腔中引发慢性感染性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牙周致病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牙周病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及可能致病机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