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中医诊断学》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西医专业毕业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学习《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学的多,临床技能会的少:西医理论知道多,中医知识了解少;死记硬背多,融会贯通少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教学中应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注重专业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利用现代媒体和实际操作等应对措施及体会。建议应加强中医基础实验课、加强中医临床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该类研究生的教材等。 相似文献
2.
3.
《中医诊断学》教材,从四版(《中基》)到七版,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阐述,不太明确、准确,从中选择出四诊的顺序、相兼脉与复合脉、里证、实证、虚证的临床表现、实证的病机、虚证转实等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针对西医专业毕业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学习<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学的多,临床技能会的少;西医理论知道多,中医知识了解少;死记硬背多,融会贯通少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教学中应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注重专业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利用现代媒体和实际操作等应对措施及体会.建议应加强中医基础实验课、加强中医临床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该类研究生的教材等. 相似文献
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医诊断学》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出版了多版教材,可以说称得上教材的市面就达数十种,教材之多,浩如烟海,可见在《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揣摩起来。又确实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材的发展也不应只放在量上,而更应看重的就是质的提高,即教材的建设也应从粗放型实现向集约型的转变,今笔者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中医诊断学》教材(以下简称七版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特别是笔者认为的疑点、误点,希望与同道交流,目的是完善《中医诊断学》教材。 相似文献
6.
庄泽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F003-F004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并结合临床对戴阳证、鸡胸、瞳孔的变化与喷射性呕吐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及霉酱苔与紫暗舌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道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1提出问题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第1版)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此说法不妥,应该为“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或畏寒症”。如寒邪客胃就不见恶寒症。这里有几个概念“恶寒”与“畏寒”、“恶热”与“畏热”必须弄清,如果从中国文字学角度应当是无太大差别,但是被中医学所运用。“恶寒”与“畏寒”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应当说“恶寒”被中医学所说的表证所专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而畏寒自应属于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的范畴。所以但寒不热内容里面有“新病恶寒”,应为“新病畏寒”方妥,因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再者说但寒不热里面用“新病恶寒”,恶寒是发热的前奏,起初可以但恶寒不恶热,但最终必恶寒与发热并见,只有恶寒而无发热不符合教材中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多所高校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校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主要存在学位课程不统一、自编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大纲和课程管理制度不统一、部分教材认知偏移等难以适应教学需要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通过积极组织编写中医研究生教材、成立研究生教材管理委员会、评定教材使用效果等措施,推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医诊断学>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出版了多版教材,可以说称得上教材的市面就达数十种,教材之多,浩如烟海,可见在<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揣摩起来,又确实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材的发展也不应只放在量上,而更应看重的就是质的提高,即教材的建设也应从粗放型实现向集约型的转变,今笔者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中医诊断学>教材(以下简称七版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特别是笔者认为的疑点、误点,希望与同道交流,目的是完善<中医诊断学>教材. 相似文献
11.
形成性评价通过及时反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动态、多次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的改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临床思维路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改革理念指导下,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进行了形成性评价的改革,以期以考促学。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涉及四诊实训重点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阐述了在中医诊断学四诊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促进课程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阶段考核的侧重为切入点,突出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的重点,引导中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构建中医思维,以便提高中医执业医师两阶段考试的通过率,培养高素质的临床中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疾病、辨证诊断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是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质量。近年来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学习兴趣、信心、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显示早见习、结合案例和文献阅读可以明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媛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5):25-26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理论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本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职学生更加要侧重技能的培养。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课后总结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承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紧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将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技能;有利于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新世纪中医教材建设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建国以来,中医教材一版再版,至今,六版之后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已经出台.但是,该教材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或概念错误,或定义不严谨,或含义不确切,或疏漏失误等,有些甚至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如何科学地进行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专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根据评估中的课程教学要素,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提出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效果、课程特色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孙占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171-175
皮肤病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皮肤科需要临床实践技能、科研能力、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医生。针对中医皮肤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医皮肤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因时因地优选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多媒体技术联合CBL、LBL组合PBL、助手式门诊教学联合督导式门诊教学等教学模式,提出研究生未来培养中的思考以及展望。最终期望通过选用恰当的中医皮肤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医院皮肤科输送真正的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中医皮肤病学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