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方法,以实现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对130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综合措施:制定保守的输血指征;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机器剩余血全部回输;术中仔细止血.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的,其中41例未输血,占30%.术中平均出血量312ml,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200ml以下,均于术后第2d上午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结论:采用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不仅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用血量,而且在部分病人中能达到不输异体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节约用血的方法.方法 5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在麻醉、体外循环、术后护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措施,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结果 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过无创通气支持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胸骨松动,行二期缝合.无1例住院病例死亡.56例围手术期均没有输血.结论 正确树立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采取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措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不输血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用库血,避免输血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方法①术前经腔静脉放血,按10-18 mL/kg,同时经动脉供血管输注无血预充液,维持体液平衡,中度稀释血液(Hct 0.20-0.25)体外循环结束,根据动静脉压及尿量全部回输剩余机血,术后加强利尿,浓缩血液;②在预充液中均加入抑肽酶,剂量6×10^6K IU/kg;③外科手术认真止血.结果80例直视心脏手术患者,均未达到输血标准,围术期未输库血.术后48 h总引流量平均(296±58.21)mL,患者出院前3 d复查Hb均大于115 g/L,Hct大于0.40,全组病例顺利康复.结论直视心脏手术,采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不输库血,避免输血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文斌 《医学综述》2013,19(10):1784-1787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5.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压积比≥0.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血钾的监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36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低血钾的监护及补钾经过。结果:低血钾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24h内发生率达18%。结论:做好围术期患者血钾的监护及时纠治低血钾,维持血钾在正常范围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龙建平  熊卫民  盛斌  汪更胜  黄标通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4):392-393,39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少输或不输异体血的方法.方法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应用术前自体储血,血液回收机回收术中失血以及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综合血液保护方法.结果 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输异体血量为0~2 400mL,平均185 mL/例,对照组输异体血量为300~3 600mL,平均520mL/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中41.3%不输异体血,对照组为1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多种血液保护方法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8.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 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 g/L、红细胞压积比≥0. 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后无死亡,23例患者术后杂音基本消失,术后并发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3例,心内残余分流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病情危重,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115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观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护理与疗效。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细致的心理护理,术前术后病情密切观察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方法。结果 115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治愈114例(99.1%),其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和出血各2例,经积极处理痊愈;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0.9%)。结论 加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安全、减少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心内直视手术术前采自体血(PAD)组、转机前放血组与常规用血组对比。方法 心内直视术100例,60例于术前采自体血(PAD)200~1200ml,40例于转机前放血300~1000ml,与常规用血组:100例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PAD60例有32例未使用库血,占术前PAD53.3%,转前放血40例有10例未用库血,占转前放血25%。常规用血组100例均使用库血,术前PAD与转前放血均优于常规用血组,术前PAD组优于转前放血组。结论 PAD组与常规用血组比,其优点:(1)节省血源。(2)减少输异体血引起的并发症。(3)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心内直视术理想的用血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374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结果 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15ml/kg者共45例,占12 .03%。异常失血的原因以术前心功能不全及继发的多脏器功能失调、术中止血不彻底、鱼精蛋白中和不足、深静脉穿刺不当、转机时间过久等多见。结论 术前调整脏器功能,术中细致操作、彻底止血、加强血液保护,术后严密监护、妥善处理、必要时及时开胸止血,是防治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机器人二尖瓣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机器人二尖瓣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治疗组(TG组)和对照组(CG组),每组各20例。TG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成后用时10min给予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5 mg/kg,然后以10 mg/(kg·h)持续静滴至体外循环结束;CG组患者术中不使用该药。记录患者基本资料、输液量、尿量、出血量、体外循环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带管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15.4±42.2)ml和(226±127)ml均明显少于CG组的(285.6±51.6)ml和(361±237)ml,(P<0.05);TG组术后24 h的PT和APTT分别为(15.23±1.58)s和(40.98±7.00)s,较CG组的(16.98±2.26)s和(54.50±26.53)s也明显缩短(P<0.05);术前和术后24 h相比,两组患者的Cr和BUN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机器人二尖瓣手术中出血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We have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routin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causes platelet count reduced and platelet function h....dlil. Modificationsto routine CPB should be made in order to reduce theharmful non--physiological low temperatUre of CPB tothe blood system and reduce postoperative non--surgical bleeding and blood transfusion needed. The present clinical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intra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and tepidtemperature CPB and compared with rout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内皮素(ET)、房钠利尿多肽(ANP)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术前及CPB期间血浆内皮素、房钠利尿多肽水平。结果 诱导前血浆ET为(2.68±1.8)pg/ml,与对照组[(2.22±0.7)pg/m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浆ANP为(738±55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72.7±14.5)pg/ml,P<0.001]。CPB期间血浆ET无明显变化,而血浆ANP在体外循环初期明显下降,停CPB时恢复至CPB前水平。CPB期间及停CPB时SVRI明显降低,血球压积(Hct)与血管阻力指数(SVRI)关系密切。结论 CPB期间血浆ET无明显变化,而血浆ANP下降为血液稀释所致,SVRI降低主要在于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根据体外循环温度及流量控制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浅低温(鼻温30—32℃),降低流量2.0—2.2L/(min·m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鼻温(33~35℃),流量2.6~3.2L/(min·m2)]。抽取颈静脉血检测转机前及转机后20、40、60min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结果实验组转机20、40、60min FHb数值(mg/L)分别为(243.73±104.52)、(342.33±115.78)和(386.13±122.79),而对照组数值分别为(513.60±213.47)、(607.53±291.93)和(742.80±282.74)。两组各时间点对照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破坏较传统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小,具有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不同胸主动脉瘤手术所采用的体外循环(ECC)策略,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的重要器官保护方法。方法2005年7月-2011年7月共完成胸主动脉瘤手术共104例,其中,采用中低温ECC完成10例,采用DHCA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技术完成92例,采用常温半身ECC完成手术2例。疾病种类包括DeBakey(Ⅰ、Ⅱ、Ⅲ)型夹层、真性胸主动脉瘤和假性胸主动脉瘤。结果ECC时间75-371(198±51.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5-299(125.87±67.88)min,停循环时间29-136(54.87±22.51)min,DHCA时最低鼻咽温度11.6-20(17.08±0.73)℃,常规超滤81例,超滤液量1000-4500ml,常规超滤+平衡超滤11例,超滤液量5000-7200ml,术中出现“假腔灌注”一例。104例患者手术顺利,安返监护室,术后12-72h清醒,术后早期清醒前出现躁动9例,早期低氧血症18例,肾功能不全13例。99例治愈出院,死亡5例。1例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1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脑出血及气管食管瘘,1例死于吻合口大出血床旁开胸止血后感染。结论根据胸主动脉瘤发病部位和手术方法不同,应采用不同的ECC方法。灌注师与术者的紧密配合和高水平的ECC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重要器官的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延迟撤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入住重症外科(SICU)患者共15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迟撤机组(机械通气≥24h)和早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 h),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共31项指标作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及非体外循环(ON/OFFPUMP)、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瓣膜置换、搭桥数目、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总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出入量平衡、术后血白蛋白及肌酐、术后8h胸液量、术后8h输血量等14项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YHA分级(P=0.035,OR=1.5)、体外循环时间(P =0.000,OR=4.53)、搭桥数目(P=0.041,OR=0.683)、术中出血量(P =0.001,OR=2.25)及术后8h胸液量(P =0.005,OR=1.75)5项指标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心功能水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搭桥数目、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出血量是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早期撤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