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38.4±2.9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6.3±2.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短波、脉冲磁疗治疗,康复治疗组同时按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8周、12周和16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研究针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特点,设计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的康复计划,并依照康复计划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4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以及全关节镜手术,术后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训练,对比相关指标。结果随访时间8~14(12±1)个月;治疗组肩关节被动活动开展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主动ROM、肩关节体侧外旋主动ROM、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疗效均较好,全关节镜手术更有助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训练在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阶段式康复训练。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躯体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变化。通过康复训练6个月后随访发现,两组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训练应用于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可减少躯体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下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因运动性肩袖损伤就诊于本院且行关节镜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和乙组,每组各30例。甲组实施常规护理,乙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21周的治疗优良率、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乙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甲组(P0.05);术后,乙组前屈上举角度优于术前和甲组(P0.05);乙组术后肌力评分高于术前和甲组(P0.05);术后21周后,乙组的VAS评分为(1.43±0.21)分,低于甲组的(4.39±1.62)分(P0.05);乙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甲组(P0.05)。结论将康复护理应用于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中,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好,疼痛程度大大改善,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 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 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微创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确诊为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患者4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左肩18例,右肩28例。运动损伤32例,交通伤8例,牵拉伤6例。受伤时间平均6个月(1.8~12个月)。年龄18~45岁,平均(38.6±2.4)岁。术前均行肩关节X线检查和MRI检查,并经关节镜探查明确肩关节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采用关节镜下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修补术42例,关节镜下肩Bankart损伤修补术与小切口辅助下肩袖缝合固定术4例。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训练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5.6±2.3)岁;对照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6.2±2.6)岁。对照组采用短波、脉冲磁疗、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冷疗和基础康复训练以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康复训练组在短波、脉冲磁疗及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冷疗以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基础上,进行内容包括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灵活性、协调性和运动能力的训练。分别在术后4周、8周、12周、1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训练组术后4周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康复训练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16周康复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针对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安全、有效的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微创术后康复计划,并依照康复计划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术前及术后护理与康复经验进行探讨.方法 对10例肩袖损伤患者进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分别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术后康复训练、并发症的观察.比较术前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优于术前,术前后比较,x2=7.8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肩关节镜手术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肩关节镜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力保证.系统的整体护理是肩关节镜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肩袖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肩袖损伤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是造成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1-4]。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成为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5-6]。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不仅有赖于良好的关节镜手术技术,也取决于细致的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肩关节康复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行关节镜下缝合锚肩袖修补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s,UCLA)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6~19个月,术前、术后UCLA评分分别为(14.3±3.6)和(33.4±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优65例、良25例、可20例。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及时进行个性化康复护理是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对功能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开始早期康复锻炼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相关原因,为统一康复训练实施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2006年9月—2008年11月收治的59例创伤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抗炎、消肿、银杏叶针活血及短波、低频脉冲治疗;均于术后0~6周采用肩关节制动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于术后第1天始按创伤性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计划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对照组按传统保守方法于术后第6周开始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肩的功能状况。结果除术后第4周两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第8周、第12周、第16周、第20周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在无痛原则下,肩关节的功能锻炼越早进行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及8周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CMS)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中的"自理能力"评估其独立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均P0.05);治疗4周后,2组CMS评分中疼痛、外展和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日常活动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前屈、外旋、内旋)及CMS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系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患者60例。选择术后能够坚持来我院进行系统锻炼的患者为康复组,仅进行出院或门诊指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国际认可康复流程进行指导。使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的主动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ASES及UCLA评分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变(P<0.05),且两项评分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以有效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Combined traumatic lesions of the rotator cuff, the glenoid rim and the capsulolabral complex are less common. Generally, single-staged complete repair of all injured structures is recommended for early restoration of job-related and sport activities as well as for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lesions. A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is recommended to reduce surgical morbidity. In patients at the age of 60 with high physical demands, such a concept may provide good clinical results. The following case of a highly active 60-year-old man with sportive demands and lack of a relevant glenohumeral osteoarthritis is reported who underwent an extensive single-staged arthroscopic treatment for a combined shoulder injury following acute trauma. In detail, fixation of the bony Bankart lesion including anterior-inferior stabilization, repair of a full thickness supraspinatus and a cranial subscapularis tear as well as addressing a partial rupture of the long biceps tendon were performed arthroscopically. Increasing health awareness as well as sport and job-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elderly may increas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in the future with special regard to attractiveness and frequency.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临床效果。方法:此项研究选取肩袖损伤诊断明确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共计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术后0~12周分3个阶段行制动康复训练、保护康复训练、增强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采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增加体外冲击波辅助治疗。分别于患者术前、术后3周、6周及12周采用UCLASS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和ROM评分评估患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周、6周及12周,2组分别与组内术前比较,UCLASS、constant及RO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3周、6周及12周,2组各评分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肩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提供规律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另外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肩袖损伤与关节镜手术后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的多发病。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而成为目前治疗肩袖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后肩关节康复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监测各级别肩袖损伤康复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声像图改变,评价康复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收集68例肩袖损伤的患者。按肩袖损伤程度进行超声分级为轻度32例、中度21例、重度15例。结果:三级损伤程度不同的患者,最终的康复疗效明显不同。轻度损伤组的患者明显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度损伤患者疗效尚可。重度肩袖损伤患者症状及超声表现都未明显改善。结论:超声可进行肩袖损伤无创诊断,同时能够实时动态的监测肩袖损伤康复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及康复治疗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subacromial shoulder irrig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ific rotator cuff tendinosis. DESIGN: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SETTING: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clinic. PARTICIPANTS: Twenty-eight tennis players (16 women, 12 men; mean age, 44.3y) with calcific rotator cuff tendinosis, who failed conservative measures. INTERVENTION: Subjects underwent fluoroscopically guided subacromial shoulder irrigation (50-75 mL of normal saline in 10 mL aliquots) followed by a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5 mL solution of 1 mL triamcinolone [40 mg/mL] and 4 mL of 0.5% bupivacaine). After the procedure, all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ame exercise regimen. MAIN OUTCOME MEASURES: LInsalata Shoulder Rating Questionnaire (LSRQ) score, visual numeric pain sco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ESULTS: At 1-year follow-up, 85.7% reported a successful outcome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LSQR and numeric pain scores. CONCLUSIONS: Our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was safe, well tolerated, and effective, which should make it useful in providing relief for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tendi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