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病理改变对颈脊髓产生压迫而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好发于40~60岁人群。患者常诉手足无力,行走不稳,四肢麻木,胸腰部有柬带感或负重感,重症者可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甚至瘫痪。当已经出现肌张力高等阳性体征时,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前路颈椎管减压加椎骨融合术。我科2001年1月-2004年6月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积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辅导患者术前食管、气管推移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重切口引流、呼吸、四肢活动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时做好术后在颈围保护下颈部及四肢的康复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结果61例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324例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心理护理.呼吸功能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呼吸的变化;注意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变;及时发现颈部血肿;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结果403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711例得到缓解.210例病情得到控制。1324例患者无1例因护理不当而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使患者顺利进行手术.及时发现术后潜在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正确的处理.能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变、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行走不稳、颈肩臂疼痛、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睡眠。脊髓型颈椎病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自从Robinson和Cloward于1958年首先提出该术以来,以其减压彻底、效果可靠而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我院从1999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给予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8.
黄瑾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8例患者采取做好各种术前准备,重视心理护理,做好气管食管牵拉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术后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1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其主要表现有颈肩痛、上肢麻木、乏力、持物不牢、胸腹束带感和踏棉感,查体以颈髓受压为主。颈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自2002年10月~2005年12月在C型臂X线监测下开展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47例65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安全护理、合并症护理、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结果住院跌倒高危人数为41例(87.23%),实际发生率为0;3例(6.38%)发生呛咳,均好转;3例(6.38%)出现脑脊液漏,均治愈;未出现窒息及给药安全隐患。随访10~60个月,平均(23.8±7.5)个月,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由术前的(9.3±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5±1.4)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由术前的(19.2±3.2)%降低到(7.7±2.2)%,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由术前(65.5±4.8)分提高到(85.6±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可有效预防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患者跌倒、呛咳、窒息等的发生,杜绝给药安全隐患及交叉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不仅有助于确保手术疗效,而且提高了患者的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9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并给予完善的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护理,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加强饮食指导、体位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结论:重视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定中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3)
目的:比较单纯前入路与后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CSM)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0例 MCS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70例和后路组70例。前路组给予单纯前入路手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后路组,其治疗后 JOA 评分显著高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 VAS 评分及 NDI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后路组 NDI 显著低于前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后路组在活力、情绪角色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前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单纯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 MCSM 各有优势,临床上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以达到较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比较传统cage-钛板与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结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33例。根据使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cage-钛板组(69例)和ROI-C组(6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进行24个月的随访。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和NDI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颈椎X射线摄片测量患者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采用Bazaz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情况,采用kellgren标准评定邻近节段退变,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1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4个月随访。ROI-C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cage-钛板组[(60.9±18.2)min vs(75.4±20.6)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12个月、24个月2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VAS评分、JOA评分和NDI均优于术前(P<0.05),但2组间比较,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35% vs 3.13%,P>0.05)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5.80% vs 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言,应用传统cage-钛板和ROI-C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用ROI-C融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但不能显著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7.
角度牵引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椎角度牵引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坐式颌枕带牵引。治疗组按发病症状、体征及颈椎病变部位不同进行0°~30°角度牵引,对照组行垂直牵引。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角度牵引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做好颈椎牵引护理,严格掌握牵引角度、牵引力和牵引时间。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1例M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4例)和B组(17例).A组行多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B组行颈前路混合式减压融合术(ACH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信号改变能否预测脊髓型颈椎病(CSM)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87例轻型CSM病人保守治疗随访结果与颈脊髓T2加权信号增强(ISI)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功能评分28.5±2.5(26~35),最后随访32.5±2.5(28~37),评分增加4.6±1.7(-4~10);多节段ISI、局限性ISI及无ISI3组病人年龄、发病时间、治疗前后评分及治疗改善率、满意率均无明显差异;ISI减弱、无变化或无ISI均不影响保守治疗效果。结论对轻型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脊髓信号增强病人通过保守治疗也能有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