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护及护理。方法通过观察14例高致敏受者尿量、体温、血压等,来监测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0例高致敏患者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经OKT3及时抗排斥反应治疗逆转。结论良好的护理及术后监测,对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选择2006-01/2008-01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收治的肾移植高致敏受者12例.对1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 5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4~6次,平均每周1次,术前1 d行蛋白A免疫吸附1次,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则立即给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12例高致敏患者移植后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有2例患者均在移植后数日内突发少尿,血肌酐迅速上升.经病理提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水肿,肾小管周围淋巴细胞积聚,毛细血管有单核细胞浸润及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坏死,诊为急性排斥反应,再次查群体反应性抗体,此2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均再度明显升高,Ⅰ类平均3.8%,Ⅱ类平均19.2%,立即行蛋白A免疫吸附结合大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成功逆转排斥反应,肾功恢复正常,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Ⅰ类平均降至8.3%,Ⅱ类降至5.2%.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移植肾功能良好.提示蛋白A免疫吸附能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降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我科共为14例高致敏受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除严格按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选择供受者外,术前均采用血浆置换取得了满意的移植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4例高致敏受者均为首次行尸肾移植,供受者ABO血型相同,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及交叉反应组配型(CREGs)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传统HLA配型以及淋巴毒试验的基础上,对21例高致敏受者(PRA>40%)进行严格的HLA特异性抗体分析以及交叉反应组配型分析.在有限肾源的情况下,优化供受者组合,手术方式为经典髂窝移植.结果21例高致敏受者中无一例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AR),4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经治疗均在1个月内恢复,随访至今仅1例死于肺部感染,与同期40例对照组(PRA阴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传统HLA配型的基础上进行严格HLA特异性抗体分析及CREGs配型,为临床发现潜在供者,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舒适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舒适状况,为舒适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肾移植受者舒适量表于2005年11月-2006年8月对2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逆转后的患者进行调查。量表根据。肾移植受者特点,在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研制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基础上修订而成。结果。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整体舒适感不高[分(56.91±6.74)分,总分100分,62.5分以下为舒适感差]。在精神心理领域主要存在对疾病康复担心引起的沮丧、焦虑、不确定感以及缺乏信心等不适;生理不适主要是疲乏、疼痛、口渴、入睡困难及胃肠不适等;社会领域的不适主要体现为缺乏康复相关知识及他人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对经济的担忧。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其舒适的主要人口学因素是性别(X1)和住院费用来源(X7),回归方程为:y^^=63.44—8.07X1+2.66X7。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生理领域舒适感差,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舒适感相对较好。从缓解精神心理不适、促进生理舒适及社会支持、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健康教育、按麾、缓解疼痛、满足睡眠习惯、促进社会支持等舒适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容  刘玲  谷波 《华西医学》2006,21(4):831-83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观察、护理及其作用。方法:对我院82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的有56例,不明显者26例。74例急排逆转。伴有并发症者46人次,其中8例移植肾破裂,修复成功5例,3例摘除移植肾;1例并发高血压脑病患者死亡;其余各例均好转。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密切观察和仔细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急排及其并发症。对不典型的急排患者更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回顾性统计3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尿量减少及体温增高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的首要和集中表现,其次为血压升高和体重增加,另外也可表现为移植。肾胀痛等。结论 肾移植术后,护士应加强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了解患者的主诉,采取预见性护理,以有效判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抗排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发展,肾移植术后存活率有所改善,但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早期移植肾功能的主要因素。鼠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体(Wut3)是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我科应用Wut3治疗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共33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勤 《现代临床护理》2007,6(5):29-30,25
目的探讨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应用OKT3进行治疗,治疗前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使其很好地配合治疗;治疗期间重点做好不良反应的护理,预防及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感染、肺水肿等不良反应。结论精心的护理可预防和减轻OKT3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
  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是新近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研究较多,在肾移植领域缺少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纳入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移植后肾功能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20例,移植肾功能稳定组3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对象血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水平。 结果与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0.0081,P=0.0000)。肾功能稳定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肾功能稳定组(P=0.000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8656,P=0.1617)。提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血清中表达减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下称高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对81例高敏肾移植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受者共行肾移植术85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例(7.1%);急性排斥反应(AR)17例(21.0%),其中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9例(11.1%)。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血浆分离(PP)和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后均逆转。AR组术前峰值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8.6±12.4)%,抗原错配(2.9±1.3)个;未发生AR组术前峰值PRA(60.5±14.5)%,抗原错配(1.9±0.8)个。两组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原错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HLA错配数小于或等于2个)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高敏受者术后AHR的发生率高,采用ATG、PP、IVIG联合治疗能有效逆转AH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体内的HLA致敏状态以及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供者的HLA特异抗原,用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结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结果及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肾移植前血清DSA阳性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3.2%)远高于DSA阴性的受者(14.7%)(P〈0.01);术后DSA阳性的受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升高;DSA随着PRA水平的升高阳性率也增加(P〈0.01)。结论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临床筛选供体、预测术后排斥反应及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在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35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 -1。结果 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1个月,只有5例(14 . 3% )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消失,其中1例(2 0 %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0例(85 . 7% )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7例(2 3 .3% )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9例患者,7例(77 .8% )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 ,抗排斥治疗结束后1个月,71 4 %转为阴性;9例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受者,仅1例(11. 1% )的受者尿液中DYZ -1基因阳性。结论 长期存活的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动态监测52例患者移植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进行了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作全面分析.结果 肾移植术前患者IL-6、IFN-α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者血清IL-6、TNF-α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结论 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IL-6、TNF-α进行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肾侈植术后急性排斥受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95定量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集肾移植受者不同时间段的抗凝静脉血与相应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反应,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T淋巴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同时分析健康对照组CD95的定量表达。结果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为(6226.5±2162.3)分子/细咆,无性别及年龄差异(P〉0.05);肾移植术后稳定组受者CD95的表达量为(7323.4±1769.8)分子/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在术后出现急性排斥时CD9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3107.4±10517.7)分子/细胞],免疫冲击治疗后呈下降趋势.至治疗2个月后CD95的表达水平与稳定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95参与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过程,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肾移植术后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诊断指标,且在评估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满青 《护理学报》2004,11(9):23-24
笔者总结3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护理。监测临床症状和体征、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外周血T淋巴细胞、X线影像.心内膜心肌活枪(EMB)等指标,发现1a级排斥反应3次.2级排斥反应1次。认为EMB是目前诊断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可靠的敏感指标:超声心动图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手段,可及时无创地监测排斥反应,为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适时合理地行EMB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它指标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仔细观察、综合分析病情,能有效地减少有创性心肌活检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李玉凤  张胜利  姚家琳  范彦令 《临床荟萃》2010,25(13):1134-1137
目的 比较国产吗替麦考酚酯(MMF)分散片与进口胶囊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针对一项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为期3个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根据其126例受试患者的统计学结果,对国产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进口胶囊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分散片组意向治疗(ITT)人群和符合方案(PP)人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和6.7%,胶囊组ITT人群和PP人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和5.9%,无论是ITT人群还是PP人群两组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移植物存活和患者生存良好,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分散片组和胶囊组全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19.5%(P>0.05),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异常和血液系统异常.试验期间,两组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4%和24.4%(P>0.05).结论 国产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进口胶囊在预防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