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程序控制电刺激(programmedelectrical stimulation,简称PES)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1972年,Wellens等使用心室电刺激在5例心律失常病人身上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1976年Wellens等又报导TPES的刺激部位和刺激数目。80年代初,PES已广泛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机理研究以及严重危急心律失常的治疗。近年来,PES主要用于对危及生命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管理。本文介绍PES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食管调搏电刺激治疗杨回珍,杨晓明(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研室洛阳47100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病人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及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其发作,但对少数病人无效。近年来由于食管电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很导8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例并介绍其中4例行心电极导管电灼治疗。2例治疗后室速未再出现,1例治疗后电生理检查诱发与原室速心电图型态不同的亚临床室速,1例因标测困难未能作电灼治疗。精确标测异位激动点是关键,即使电灼电量小亦能成功。经心脏电极导管电灼术可作为治疗难治性室速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6.
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心内电灼是治疗难治性心动过速的新技术,国内业已开展。本文就其方法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略作介绍。一.方法心内电灼是在不开胸条件下,经导管选择性损毁心脏某个部位,达到治疗心动过速的目的。常用方法是在X线和电生理指引下作导管电极定位,根据不同要求电灼不同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腺苷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及抑制心房及普肯野纤维的自律性,能有效地减慢心率,巳用于成人心动过速的诊断及治疗。本文主要报告该药在婴儿及儿童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3):176-178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记录心腔内心电图和程控电刺激两种基本方法,心脏对电刺激后形成的激动反应是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心脏各部位在电刺激反应后形成的一系列波形和间期的特征性变化,了解心脏激动的正常或异常起源以及不同的激动顺序。掌握心脏对电刺激后所形成的不同反应形式及其特征,有助于分析体表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理解其电生理机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报告使用DS92H心脏射频治疗仪,对阵发性心劝过速患者进行18例次(15例)射频消融术的结果。前7例次采用美国USCl公司标准电极导管,无一例次成功,其中3例以后改用大头导管。11例次(11例)采用美国Mansfield公司大头导管,其中AVNA4例,APA6例,VTA1例。除首例APA与VTA1例均获成功,其中第17例次隐匿性左侧壁APA,标测定位后开始消融仅3秒AP逆传就被阻断,50分钟结束整个操作。文中并就提高本机的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报告用我们与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共同研制的DS92H心脏射频治疗仪,对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47例进行50次射频消融术的结果.前7例次采用美国USCI公司标准电极导管(标准组),无1例成功,其中3例以后改用大头导管.46例采用美国Mansfield公司大头导管(大头组),其中房室结快道消融术(AAVN)10例,房室旁道消融术(AAP)32例(4例左侧游离壁旁道用单大头导管法),室速起源点消融术(AVT)4例.除4例AVT与2例AAP外,均获成功.大头组AAVN与AAP总成功率为95%.成功病例的操作总时间为0.7~5.2(平均2.0)h,且随经验积累,时间缩短.除AAVN1例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水入起搏器,AAP1例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外,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9月(平均5.3月).AAP组3例复发,复发率9.4%;AAVN组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CA)在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唐都院近 5年接受 RFCA治疗的 4 9例患儿的疗效。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38例 ,占 77.6 % ;其中左侧房室旁路2 9例 ,右侧房室旁路 9例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11例 ,占 2 2 .4 %。全部消融成功。术后无 1例复发 ,亦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VRT和 AVNRT是儿童 SVT中最常见类型 ;RFCA是治疗儿童 S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一组起源于房室瓣环或其邻近心房肌(瓣周)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16例患者经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为瓣周房速,并对电生理机制、靶点图特征、分布区域等进行分析。结果瓣周房速占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速的23.2%,起源点在左、右侧房室瓣环的分布比为3∶16;体表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与其他房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成功靶点均有A、V两种成分,A、V电位幅度之比为2∶3~6∶1,靶点局部A波电位提前于体表心电图P′波20~46(38.6±6.7)ms;瓣环标测和消融成功率87.5%,复发率7.1%。结论瓣周房速在全部房速中占有相当比例,起源点分布右侧显著多于左侧。其电生理机制与其他房速无明显区别,瓣环标测和消融在房速射频消融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动过速的电消蚀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10例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PSUVT)患者电消蚀治疗的结果。10例中,8例采用导管心内膜直流电消蚀(DCCA),其中4例先用射频导管消蚀(RFCA)未成功,而立即改用DCCA;1例采用直视心外膜直流电消蚀(DEA);1例仅采用RFCA。8例DCCA成功7例,不成功的1例与DEA1例术后仍发PSUVT,分别服用维拉帕米与美西律有效。RFCA共治疗5例,1例成功,4例不成功即刻改用DCCA而成功。DCCA成功的7例,术后随访3~26(13.3±6.7)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6例无PSUVT发作,1例术后15个月复发而行第二次DCCA,其后再次随访10个月无PSUVT。DCCA与DEA未成功而服药的2例,分别随访7个月与15个月,1例发作减少;1例无PSUVT。仅用RFCA的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PSUVT。  相似文献   

14.
心脏程序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程序刺激是心脏电生理技术的核心,并与心腔内电图共同构成心脏电生理技术的两大基石。近年来,射频消融术的出现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得到根治,这也充分证实,心脏电生理技术在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一.心脏程序刺激技术发展简史70年代,荷兰  相似文献   

15.
16.
一.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原理 心脏电生理刺激仪是由RC振荡电路或高频振荡(石英晶体振荡)器产生正弦波,通过升压变压器或电路得到符合最大幅值要求的正弦波,通过整流、滤波把正弦波变成高压直流信号,最后通过一个可调节频率和脉宽的控制信号控制开关输出刺激脉冲,又称脉冲发生器。  相似文献   

17.
新近有报告采用体外超速起搏治疗折返性心律失常。本文报告采用非侵入性的可感知心搏而在舒张期给予同步扫描刺激的临时起搏器,治疗22例223次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和病人的耐受性。病人和方法在未诱发心律失常前先测定体外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深中脑电刺激机制及病理改变,丘脑微电极刺激、苍白球微电极刺激、丘脑底核微电极刺激治疗帕金林病的近况。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52年应用胸外起搏治疗心脏停搏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来,起搏技术已逐渐扩展到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用起搏增快心率以治疗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用心房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本文将近几年来用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射频消融(RFCA)治疗成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把此项技术应用于儿童患者,其安全性及疗效尚在进一步研究和观察中。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段,其适应证、心脏解剖、对X线的耐受性等有其自身特点,现反我院自1995年开展RFCA以来成功消融的12例儿童(年龄≤14岁)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