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化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对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临床上,当患者正在服用一种或者多种药物时,进行化验检查,由药物引起的化验异常则会干扰医生对患者所患疾病的诊断.因此,为正确地做出诊断,也为有效地利用化验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医生需对哪些药物会影响化验结果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6):274-274
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与化验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化验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糖尿病病人多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维生素C又是糖尿病病人的常用药物。为了不影响糖尿病病人的正常治疗,在化验血糖、尿糖前2~3天停用常规剂量的维生素C就可以消除其对血糖、尿糖化验结果的影响。同样道理,在化验前1~2天,最好也不要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柿子椒等深色蔬菜和花菜,以及柑橘、苹果、柚子等。野生的苋菜、苜蓿、刺梨、沙棘、猕猴桃、酸枣等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也应停止食用。待化验做…  相似文献   

3.
4.
苦芪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及对血糖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宏春 《新中医》2006,38(2):36-38
目的:观察苦芪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及对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以苦芪方(处方:黄芪、山药、益母草、苦瓜干、玄参、番石榴、牛蒡子、天花粉、甘草)治疗;对照组25俐,以科素亚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6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备期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餐后2小时血糖(P2BG)、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仅UAER及血压有所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苦芪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减少24h尿蛋白定量、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改善餐后血糖和脂质代谢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血常规检测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末梢血组和静脉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的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等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7.
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对照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 I)、载脂蛋白B(APOB)、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INS)、进食及体重的影响。结果:给予黄连解毒汤干预的2型糖尿病大鼠,其TC、TG、APOB、FBG水平均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而HDL-C、APOA I水平显著升高,OGTT改善,大鼠体重减轻。结论:黄连解毒汤具有降糖、降脂等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及促进胰岛素释放等环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观察其血清肌酶改变与血钾降低程度的关系。结果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患者血清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其中以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最多且最显著,CK升高程度与血钾改变程度呈负相关(r=-0.672)。结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作期血清肌酶是反映低钾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血钾与血清肌酶的检测有助于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诊断。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4 月在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 62 例,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将其分为静脉血检验的观察组 (32 例)和末梢血检验的对照组(30 例),对所有人员均实施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中间细胞(MXD)、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结果:两组受检者的 RBC、MCV、MXD、PLT、MCH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检者的 WBC、HCT、Hb 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末梢血和采静脉血均可进行检验,但是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相比较而言, 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更高,其检验结果与正常范围参考值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脂症患者21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 2组患者的WBC、Plt、MPV、Hb、MCH和MCHC均有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的RBC、HCT和MC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的各项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临床检验中,应避免乳糜血对血常规产生的干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的180例住院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数据。结果: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更好,临床更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阳和汤对急性乳腺炎患者血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及血沉、血常规的影响。方法急性乳腺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5例,中药组以阳和汤治疗,西药组以青霉素静滴,疗程7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进行血浆C反应蛋白及血沉、血常规检测,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中药组C反应蛋白、血沉下降幅度更明显;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结论阳和汤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青霉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临床检验的不断发展更新,临床与检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临床检验报告结果不仅是医学诊断的重要依据,还是记录医疗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资料。对于血液标本而言,它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与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水平,自动化分析仪的使用有关,还与标本的采集过程密切相关,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检验的质量。血常规标本的采集过程包括标本采集、送检时间,止血带使用、抗凝剂的选择、采集和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等。笔者通过观察分析120例病人的血常规标本,总结了影响血常规标本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脂(TG)水平的测定结果,并对血清APO~(AI)、APO.B、APO~(AI)/APO.B与血脂血糖分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NIDDM患者严重代谢紊乱与血浆脂蛋白AI及B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繁峙县第一人民医院接诊治疗的血液采集检测标本不合格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找出包括采集血样时间、受检者服用药物、采血部位以及抗凝剂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通过对100例患者的临床检验得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为标本采集量不足或采集过多、患者出现溶血情况、采集时间不当、血液标本中有凝块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血液凝固,占总体的一半以上。结论:医护人员操作时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在工作中严谨细心,按照工作流程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血液静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用BC-1800血液分析仪,采用全血模式测定法检测室温中静置不同时间的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标本室温中静置10min与7h,WBC总数和M直接计数比较,结果有差异,静置10min与立即检测,WBC与PLT的结果比较,结果有差异.结论:室温中血液静置时间不能超过7小时,也不能立即检测.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钾的影响。方法:将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80例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在透析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缬沙坦分散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钾水平分别为(6.5±2.3)和(6.9±2.2)mmol/L,经过治疗后,两组血钾值都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血钾含量,从而提高保护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休克是人体遭受强烈刺激引起的一种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由于严重外伤、腰麻意外引起血管扩张,血循环外周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休克,称为神经性休克。发生神经性休克时,临床医生往往立即要求化验室进行血常规的测定。但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神经性休克采血时间对血常规测量有很大影响。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采血与经抢救苏醒后1小时采血有很大差异。将患者休克中和苏醒后1小时、苏醒后2小时采集的血样,分别进行血细胞计数,即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I。T)、血红蛋白(HGB)、血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