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防治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将96例应用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化疗的胃癌或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6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化疗前一天开始将参麦注射液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中静脉滴注,qd,连用14 d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加用参麦注射液,单纯化疗。4个化疗周期(每个化疗周期21 d)后评价疗效,观察神经毒性反应的变化,并测定周围神经功能。结果:试验组神经毒性发生率32.6%(15/46),对照组为72.0%(3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神经功能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分别为(40.5±3.2)m.s-1和(34.3±3.1)m.s-1,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9.0±3.8)μV和(7.2±3.3)μV,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的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对于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谷胱甘肽)和对照组(常规保肝疗法)各35例,比较两组神经毒性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胱甘肽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岩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9):143-144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采用奥沙利铂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传统疗法,不应用谷胱甘肽;研究组患者化疗前后应用谷胱甘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52.5%,研究组患者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胱甘肽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效果良好,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在防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毒性的作用。方法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空白对照组,化疗单用奥沙利铂100mg/m2;实验组,奥沙利铂100mg/m2化疗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80mL/d加入5%葡萄糖中静滴,每个患者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参加评价。结果合用参麦注射液患者化疗后较单纯使用奥沙利铂化疗者免疫功能增强,神经毒性降低。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减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毒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防治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广谱抗癌药,其疗效更好,毒性更低,已成为大肠癌辅助化疗的一线化疗药。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31-35
奥沙利铂是治疗大肠癌的基石药物,可用于大肠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姑息治疗,也可用于胃癌、卵巢癌的治疗。神经毒性是奥沙利铂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均可受损。神经毒性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于该种不良反应的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尚在探索中。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乙酰胆碱通道,钠离子通道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奥沙利铂神经毒性中具有重要介导作用,基因多样性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在探索奥沙利铂神经毒性防治药物时也开始应用黄芪根提取物,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以上药物在神经毒性防治当中具有显著作用。本文主要是对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防治含紫杉醇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将125例应用含紫杉醇化疗方案化疗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4例,对照组61例。试验组化疗前1d开始加用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qd,连用14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观察神经毒性反应的变化、测定周围神经功能。结果:试验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26.6%(17/64),对照组为57.4%(35/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神经功能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腓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分别为(41.9±2.2)m·s-1和(36.3±3.2)m·s-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分别为(42.5±4.2)m·s-1和(35.5±3.3)m·s-1;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分别为(4.1±1.5)ms和(4.7±1.1)ms;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9.1±4.2)μV和(7.3±3.3)μV,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含紫杉醇化疗方案所致的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 要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并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间隙连接通道、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等在介导奥沙利铂神经毒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因多态性也与其显著相关。此外,研究者们利用锰福地吡、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和黄芪根提取物等药物在防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中进行了探索,并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该文就近年来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将50例中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及CAT评分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EV1%、FVC%、CAT评分有所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EV1%、FVC%、CAT评分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中度COPD,能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赛格恩(国产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防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34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化疗前20分钟赛格恩5 mg,静脉推注;B组:化疗前20分钟,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化疗后4小时、8小时,胃复安20 mg,肌肉注射.结果:A组预防恶心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88.2%vs 67.6%,P<.05),预防呕吐有效率亦高于胃复安组(91.1%vs 70.6%,P<0.05).赛格恩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头痛等,病人均能耐受.结论:赛格恩能较好的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4.
华蟾素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华蟾素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毒性。方法 4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华蟾素联合CHOP方案组(A组)和CHOP方案组(B组),A组:24例患者接受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注射,第1d;阿霉素50mg.m2,静脉注射,第1d;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注射,第1d;强的松100mg.d2,口服,第1~5d;华蟾素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内静脉滴注,第1~14d。B组24名患者接受CHOP方案化疗同A组,不应用华蟾素,两组均为21d为1周期,化疗4个周期。结果 A组:CR10例(41.7%),PR12例(50.0%),SD1例(4.2%),PD1例(4.2%),有效率91.7%,疾病控制率为95.8%;B组:CR11例(45.8%),PR4例(16.7%),SD6例(25.0%),PD3例(12.5%),有效率62.5%,疾病控制率为87.5%。结论华蟾素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邓小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4):303-304
患者男,78岁。因反复胸闷心悸30余年,咳嗽咯痰5年,加重并气促1周,于2003年1月8日晚就诊,以“冠心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收入我科。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经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常在家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T36℃,P100次/m in,R20次/m in,BP140/70m m H g(1m m H g=0.133kPa),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双肺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电图示S-T段下移0.1m v,T波倒置,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加黄芪注射液50m l,以30滴/m in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11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钙剂治疗组(对照组)和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联合钙剂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5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临床疗效较为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药实践》2015,(4):263-26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门诊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每日1次)等基础性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日1次)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1%(31/43),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急性脑梗死2例,胃肠道反应3例,肝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4%(38/43),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急性脑梗死1例,胃肠道反应2例,肝功能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