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饮食习惯不合理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及人口老龄化,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病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糖尿病治疗目的除控制高血糖外,应全面纠正产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减低胰岛素抵抗和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疾病.近年来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取得了新的进展,掌握这些药物的特性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现将这些药物的作用性质和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新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 磺脲类(Su)作用机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阻止肝糖输出;减少糖原异生和分解;并且能减少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降脂作用.临床特点:Su类现有2代药物,主要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易培训 《当代医学》2009,15(32):7-8
目的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OAA)有5类,每类药物在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有差异。本文通过回顾OAA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合理选择OAA进行评述。方法采用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与结论T2DM病人依据OAA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采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治疗,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而且还可以降低T2DM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穆曼娜 《医学综述》2011,17(10):1537-1539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不断取得成功,已经上市的有噻唑烷二酮类、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和胰淀素类似物等,正在进行研究的有葡萄糖激酶激活剂、钒复合物和生物活性铬等。原有的药物也在剂型上不断改进,控释剂、缓释剂和复方型逐渐出现。这些研究的成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DM)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其中少部分(约15%)在早期阶段通过饮食、运动和减轻体重等疗法可以控制病情,随着病程的进展,为使血糖控制达标,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 (70 %~ 85 % )在就诊初期即需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 ,并且随着病程的逐步进展 ,胰岛素抵抗的加重及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减退 ,多数患者需要 2种或以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获得满意控制。本文将简单介绍临床常用的几种口服降糖药 ,并重点阐述几种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案。一、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1 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磺脲类 :作用机制主要是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磺脲类受体结合 ,关闭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通道 ,使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减少 ,细胞膜去极化 ,钙离子内流 ,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主要适用于非肥胖而又有一…  相似文献   

8.
吴杏梅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30-1030
糖尿病是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对于其治疗,必须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进行正规综合性治疗,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大多数患者为2型糖尿病,以口服降血糖药为主要治疗手段。为此笔者对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用药隋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口服降糖药的合理应用——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邢小燕 《中国医刊》2007,42(10):12-14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充分掌握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科学、合理地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降糖疗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最大限度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以迅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成人的发病率以由1982年的1%上升至1996年的3.21%[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8年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超过11%,并有继续增高的趋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对社会医疗保健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T2DM)胰岛素联合治疗 (胰岛素加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72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予胰岛素 (A组 )、胰岛素加磺尿类药物 (B组 )、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治疗 (C组 ) ,治疗前后 3个月分别对比BMI、FBG、PBG、HBA1C、TC、TG、HDL -C、FINS等指标变化 ;比较各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及各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①A ,B ,C 3组在胰岛素治疗后FBG、PBG、HBA1C均得到满意控制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1;②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 (C组 )降低TC、TG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均优于单独使用胰岛素 (A组 )和胰岛素联合磺脲类药组 (B组 ) ;③B组、C组在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A组 ,P <0 0 1。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能满意控制血糖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TC、TG水平 ,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胰岛素和联合磺脲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疾病,以高血糖为主,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在临床上多以Ⅱ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最基本的措施,对早期和轻症糖尿病往往有效;但对病程在1年以上者,绝大多数患者还需要加用口服降糖药才能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现结合临床工作体会谈一下合理应用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5.
口服制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现在有多种药物可供医生选择。然而,更多的选择意味着要做的决定更复杂。许多糖尿病患伴有相关的合并症,且大部分糖尿病患需要1种以上药物以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本通过应用循证医学原则的4个案例阐明了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案例突出了为个体患选择最佳治疗药物的困难。医生应当认识到2型糖尿病是一个多系统疾病,需要多方面的治疗,包括医学教育和患持续不断的咨询,以便有效地自我控制本南。最终,患的选择是决定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和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波  胡瑞钺 《中外医疗》2009,28(11):20-21
对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常用药物及特点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的内分泌疾病,以高血糖为主,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15%的患者在发病开始通过单纯的饮食和运动疗法可使血糖达到满意控制,但这部分病人一半以上1年后必须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多以Ⅱ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以口服降糖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基于PPAR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 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控制脂肪的贮藏和分解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PPARγ参与调节脂质的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脂肪细胞的分化。基于PPARγ的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开发了噻唑烷二酮(TZD)类抗糖尿病药物,该类药物中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均已上市,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多种具有PPARα/PPARγ双重激动作用的化合物也合成出来,其中如TZD类的KRP-297,非TZD类的muraglitazar和naveglitazar等均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降糖作用并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但此类化合物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另外,还开发了一些PPARγ部分激动剂和部分拮抗剂,但对此类化合物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它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及体重指数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血糖,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