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癌前病变分子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的结果,常经历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癌基因、抑癌基因等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微卫星不稳、凋亡异常、端粒酶激活,与癌前病变关系密切,促进癌前病变向胃癌的发展。不同类型组织中,其分子遗传学改变是不同的。若能及早识别这些改变,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胃癌癌前病变机理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胃癌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癌变的机理以及如何使其逆转,是预防和降低胃癌发病的重要课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发现是近22年来最重要的医学成就,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注入了新观念,  相似文献   

3.
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了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2例胃癌(GC)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及自然杀伤(NK)细胞,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CSG患者外周血CD3^ ,CD4^ 明显下降(P<0.05);CAG患者CD3^ ,CD4^ ,CD4^ /CD8^ 、NK细胞与正常对照和CSG患者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0.01);与CAG患者相比,胃癌患者CD3^ ,CD4^ ,CD4^ /CD8^ 、NK各值进一步下降(P<0.05-0.01),并与胃癌进展相关。结论: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参与调节机体细胞增殖与死亡间的平衡稳定。肿瘤不仅存在细胞异常增殖,同时存在细胞凋亡异常,且具有长期共存的特点 [1]。我们通过观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细胞凋亡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胃癌标本 33例,其中源自胃镜活检标本 27例,外科手术标本 6例,均行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待用,并行 Lauren分型:其中肠型 18例 (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 ),弥散型 15例 (包括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 );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33例胃癌标本中早期胃癌 12例…  相似文献   

5.
胃癌与癌前病变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hronicAtroph icGastritiswithintestinalmetaplasia,CAGIM)或异型增生(Dysplasia,DYS) ,腺瘤样息肉(adenomatouspolyps,AP) ,炎症性息肉(informatorypolyps,IP) ,胃癌(gastriccancer,GC)及正常人(normalsubjects,NS)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行研究 ,目的在于了解上述疾病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 ,进而探讨癌前病变及癌前疾病与胃癌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中国华东地区人群胃癌癌前病变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胃癌癌前病变的个体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华东地区胃癌癌前病变501例,浅表性胃炎523例;对两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结果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胃癌癌前病变组中的H.pylori感染、食管癌家族史、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个人史、胃溃疡个人史、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胃食管反流病、饮酒、亚硝基化合物饮食、不吃早餐三餐不定时、经常食用烟熏炙烤肉类食品、经常食用煎炸食品、经常食用辛辣食品、焦虑及抑郁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癌癌前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依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个人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胃癌家族史、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经常食用辛辣食品、H.pylori感染、家族食管癌史、饮酒、焦虑、胃溃疡个人史、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史。结论对于中国华东地区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个人史是胃癌癌前病变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次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胃癌家族史。  相似文献   

7.
胃癌癌前病变多基因改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综述了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关系,以有助于加对胃癌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癌癌前病变(PLG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及中药胃炎消的调控作用。方法:胃镜病理证实为PLGC病例共40例,分为胃炎消治疗(胃炎消)组25例,维酶素治疗(对照)组15例,治疗前、后胃粘膜固定部位活检标本,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分子杂交标记的方法作EGFR蛋白翻译和mRNA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胃炎消组症状总有效率为84.00%,病理疗效以中度异型增生为好,作用优于对照组;在PLGC组织中,EGFR蛋白翻译和mRNA转录水平均有过表达,且其表达随病变的进展而递增;胃炎消能使EGF-R蛋白及mRNA的表达下调。结论:胃炎消对PLG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治疗作用可能与本方下调PLGC组织中与细胞增殖相关EGFR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端粒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端粒状态及其与该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琼脂糖DNA直接杂交技术检测16例早期胃癌、52例进展期胃癌、26例胃粘膜肠化及67例异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限制性片段(TRF)的长度。发现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平均TRF长度均比相应正常胃组织缩短。其中胃癌有15例TRF缩短,6例TRF延长,癌前病变中有22例TRF缩短,12例TRF延长。且TRF的这种变化与胃癌的阶段及癌前病变的程度相一致。结果表明,端粒长度改变可能是反映胃粘膜细胞癌变及胃癌进展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一般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资料表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癌变率为13.0%,发生癌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5年,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率为18.1%,发生癌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5年,其中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53%,中度为4%~8%,重度为10%~83%。  相似文献   

11.
胃祺饮阻断胃癌前病变组织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之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PLGC)的抗增殖作用。方法:甲基亚硝基胍溶液诱发Wistar大鼠癌前病变状态,用胃祺饮(中药组)与叶酸(对照组)预防和治疗,观察对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对病变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 H-ras基因蛋白、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性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中药组合治疗后PCNA指数、P21 H-ras基因蛋白阳性指数分别为12.78%、10.34%,并能增强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的胃祺饮通过改善PLGC患者气虚血瘀的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调邙,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和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261例,给予化痰消瘀方治疗,2次/d,早晚分服,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261例患者经化痰消瘀方治疗后,痊愈104例(39.85%),显效69例(26.44%),有效60例(22.99%),无效28例(10.73%),总有效率89.27%;胃黏膜萎缩共好转218例,好转率83.52%,治疗前后进行自身病理组织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上皮化生共好转177例,好转率67.82%,治疗后进行自身病理组织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黏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痰消瘀方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这一胃癌癌前病变疗效确切,且对胃黏膜萎缩的疗效优于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3.
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的粘液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粘液组织化学方法对168例肠化生、96例异型增生和89例胃癌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发现87.6%的胃癌和40.6%的异型增生组织有异常粘液分泌;不全结肠型肠化生和硫酸粘液阳性肠化生在癌旁和异型增生的检出率显著地高于萎缩性胃炎组(P<0.05);伴不全结肠型肠化生和伴其它型肠化生的胃癌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9.5岁和54.4岁、男女比为6∶1和2.25∶1.结果提示有异常粘液分泌的异型增生、伴不全结肠型化生的异型增生、不全结肠型化生的高龄男性、伴不全结肠型化生的胃良性疾病和硫酸粘液阳性肠化生宜被看作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其中前三组的癌变趋向性更大.  相似文献   

14.
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作用及抑癌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 ,应用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治疗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许多研究表明 ,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有逆转作用 ,而对其抑癌机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就叶酸、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治疗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1 叶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和细胞凋亡的影响1.1 叶酸对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逆转作用近年来 ,肿瘤与维生素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叶酸 (Folicacid ,FA)是水溶性维生素 ,研究证实它可以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而阻断胃癌的发生。叶酸与异型增生和癌变…  相似文献   

15.
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防控胃癌的重要手段.在PLGC的形成过程中,DNA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p53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等占有重要位置.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本文就目前PLGC发病机制、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总结,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胃癌前病变进行密切的监测及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肝癌前病变是病理学上介于肝硬化和肝癌之间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肝组织非典型增生,是肝硬化发展到肝癌的必经过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肝癌前病变的治疗做了一些研究,笔者就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1 实验研究 1.1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 1.1.1 草苁蓉及其提取物 草苁蓉为列当科草本植物,具有补肾壮阳、润肠止血等功效。有文献报道,草苁蓉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沈明花等观察了草苁蓉提取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563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我院做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和HP感染的结果,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肠腺化生、萎缩和不典型增生这3种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12563例均系1994年1月~1996年3月因上腹部不适在我院顺序做胃镜检查患者。其中男1680例,女883例,年龄17~76岁,平均42.3±11.2岁。除外条件:(1)检查前已接受抗HP治疗,(2)胃癌,(3)手术后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癌前病变(PLGC)及胃癌(GC)患者的血清尿酸(SUA)水平变化,探讨SUA对PLGC及GC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的326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镜病理诊断将受检者分为对照组(146例)、PLGC组(123例,其中...  相似文献   

19.
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学标记物、胃黏膜镜下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被认为有助于评估发生风险,许多学者亦是以此建立了一系列用于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评估体系。文中归纳了目前已有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现有体系对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风险的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认为癌的形成过程是多阶段、多过程的,包括多个连续的独立的事件,是多个遗传物质即基因积累改变的结果.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有3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程序死亡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可使细胞增生,程序死亡基因的失活可能使细胞永生化,在胃癌的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至少有两种以上的基因突变,他们各自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胃癌相关基因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总结基因改变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分子水平揭开胃黏膜癌变的本质,进而明确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