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泄泻往往是由急性泄泻失治或迁延日久而致,临床往往伴见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或形体消瘦,浮肿气怯等脾虚症状。作者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分别采取益气健脾、温肾健脾、疏肝健脾等法,其效灵验,现叙述如下。1脾肾阳虚型症见形寒肢冷,便溏或滑脱不禁,完谷不化,或五更腹泻,肠鸣,泻后则安,苔白滑,脉细弱。治宜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相似文献   

2.
萎缩性胃炎的辨证与临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类胃病,特别是胃癌的家族人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将临床辨证与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辨证论治脾胃气虚型:胃脘疼痛或痞满,神疲乏力,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亏损型:胃脘隐痛,嘈杂易饥,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薄黄或光剥,舌质红,脉细数。治宜养阴和胃,柔肝生津。方剂:一贯煎加减。脾虚湿热型:胃脘痞满,泛泛欲吐,胃纳不佳,神疲乏力,晨起口苦,舌苔黄腻,舌质淡胖,脉弦细滑。治宜健脾和胃,清热化湿。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肝胃气滞型:胃脘…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  相似文献   

4.
老年痴呆症临床表现多样,辨症施治非常重要,现就以下几方面辨治探讨如下。 1.老年人各器官趋于老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聚而失痰,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发为本病。症见:表情呆钝,状若木鸡,脘腹胀痛,口泛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治宜健脾化痰,豁痰开窍。代表方:健脾豁痰汤,伴有头痛加五加、天麻、钧藤平肝熄风。若肢体麻木甚至震颤者加全蝎、蜈蚣、僵蚕熄风止痰。若偏瘫者加桃仁、红花、地尤、赤芍以通  相似文献   

5.
赵惠 《中国医药》2014,(6):889-889
患者女,51岁。胃痞恙延10载余,上消化道钡透提示中、重度胃下垂。患者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胃脘痞满,食后为甚,有下坠感,触诊胃脘如囊裹水,有振水音,按压不适,无包块,纳少,大便干结,1~2d1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此乃脾胃虚弱,寒饮内停,胃气郁滞,和降失司。治以温运中焦,理气化饮。仿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合方加减。  相似文献   

6.
“泄泻”是夏秋两季常见的病症,根据我在57年夏秋两季门诊人数的统计,患泄泻的人数占治疗总人的23%强。祖国医学对于泄泻施以先后、缓急、标本的治疗,其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及治本治标、五行生克、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例如:内经标本病传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后世诸医家又根据大便的颜色、腹疹和全身症状等来分别原因。如:泻下色黄腹痛者,属湿;泻下色白腹痛者,属寒;痛一阵,泻一阵,泻时濇滞者,属火;痛一阵,泻后痛减者,属食;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属  相似文献   

7.
肾小球肾炎为临床常见病、多见病。血尿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吾师张兆元基于经方中“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随其实而泻之”,热迫血溢,不循常道所致,以降火、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若病症迁延日久,气阴两虚,随证加减。治疗上用药平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肾炎血尿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恶阻即妊娠呕吐。是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心中烦闷、择食、恶闻食气等症,严重者呕吐剧烈,食入即吐,甚至呕吐胆汁或血性物,使人消瘦,影响正常生活。临床上常见的有:胃弱,胃热,胃寒,肝热,痰滞五种类型。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议胃弱型,患者多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择食,食入即吐,乏力,怠惰思睡,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滑。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法。如患者张某,女,26岁。1991年12月6日初诊。患者停经60天,反复恶心呕吐,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喜食苹果,食入即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感发热伴便秘在临床较多见,其外感发热多见六经辨证中的三阳证,即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与三阳并病证。三阳证引发便秘的病机为表邪犯里,扰乱气机与津液代谢,内结成实。太阳便秘为邪犯太阳,肺治节失司,宜宣通解表,选用银翘散等加减。少阳便秘为肝-肺气机循环障碍,三焦水、气代谢失常,宜和解清热,选用小柴胡汤等加减。阳明便秘为经热蒸腾,内结腑实。阳明经热便秘宜清经泻热,选用栀子汤等加减;阳明腑实便秘宜用下法,选用调胃承气汤等加减。少阳并病便秘宜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配伍,选用大柴胡汤等加减。由于小儿脾胃软脆,一融之气易伤,故健脾消食化滞应贯穿治疗的始终,且小儿气血未定,忌以误下。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0.
依据小儿体质辨治外感咳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小儿体质特点,辨证治疗外感咳嗽。正常质患儿风寒咳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化痰;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痰湿质患儿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气虚质患儿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佐以健脾益气。阴虚质患儿治宜在风寒或风热基本方的基础上,酌加养阴清热之品,慎用燥湿化痰之药。  相似文献   

11.
理中汤治疗小儿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 ,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小儿脏腑娇嫩因禀赋不同 ,风寒外袭、营养得失、调护失当等均可引起小儿泄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清稀或呈稀米汤、蛋花汤样或夹乳片、食物残渣。便中无脓血 ,每日3~ 5次或更多。可伴发热、咳嗽、呕吐、形寒肢冷、尿少或无尿及轻中度脱水。笔者随老师在临床直用仲景理中汤加减治疗 6 0余例 ,起病急骤或久泻不愈的小儿泄泻病情好转后改服白术散 ,效果明显 ,现总结如下。1 方法  理中汤方药组成 :党参 15 g、白术 15 g、干姜 15g、灸甘草10g。若手足厥逆可加附子 5 g ;若泻下清…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应用抗生素后胃肠道反应,常分以下三型进行辨证论治。1 脾胃阳气虚临床以应用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林可霉素等药物为常见,这些药物类似中药清热解毒类药,其性偏阴,久服常损及脾胃阳气,表现为脾胃阳气虚,运化失常,水谷不运,气化不利。临床常见症状为:腹泻水样便,甚则完谷不化,食少纳差,食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治以:温阳健脾,利水除湿。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 20 g、白术 15 g、茯苓20 g、山药20 g、薏苡仁30 g、扁豆15 g、砂仁5 g、陈皮 10 g、桔梗10 g、甘草 6 g。加减:伴腹痛,临床特点为腹中隐痛…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医对胃溃疡的辩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溃疡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临床常见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民间多称为“心口痛“、“胃气痛“、“胃痛“、“饥饱痨“等。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五型:1分型论治1.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攻撑胁肋,痛无定处,每与情志因素有关,苔白微腻,脉弦细。肝郁气滞,肝胃不和。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1.2血瘀阻络型胃脘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或见呕血黑便,舌质多见瘀斑点,苔薄黄,脉细涩。气滞血瘀,胃络受损。活血通络,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1.3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痛,痛势较急,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常伴发热,面色发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胃火炽热,肠腑滞阻。疏肝泄热,和胃止痛。丹栀逍遥散加减。1.4脾胃虚寒型胃痛日久,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畏寒、吐清纳呆,便溏,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缓无力。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黄芪健中汤加减。1.5胃阴不足胃脘隐痛,时剧痛,口干唇燥,易泛酸水,食甘甜之品后更甚,纳差,食后作胀,便干,舌质红,苔净,脉细数。胃阴不足,虚火灼络。养阴和胃,生津润燥。养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2典...  相似文献   

14.
闫永彬教授认为儿童腺样体肥大多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素体内热等因素导致热毒、痰浊、瘀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临证时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由感受外邪引起,临床以风热外侵、肺经郁热证最为多见,治宜祛风散热、宣肺通窍,方予苍耳子散加减;慢性期由于病久入络,痰瘀互结,临床常见痰瘀互结证,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予鼻窒丸加减。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5.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其发病总因不外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所致。 1 肾阴虚型:阴道下血,淋漓不断,时多时止,色鲜红,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宜滋补肾阴固冲任。方用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芋、丝子、鹿角胶、枸杞、龟板胶、去牛膝。 2 肾阳虚型:出血量多,血色清稀,肢冷畏寒,浮肿,腰痛如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宜温补肾阳固冲任。方用右归饮加减。熟地、山药、山芋、枸杞、杜仲、丝子、附子、阿胶、龙骨、牡蛎、艾炭。  相似文献   

16.
年老之人,脾胃脏腑功能渐衰,常因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而致饮食积滞,水湿内停,更伤脾胃运化功能。总之,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或虚中夹实之证。故其临床用药不可盲目过用寒热,也不可攻补偏废,而用药宜平补平泻,刚柔相济,寒热相宜,以扶脾化湿,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本文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指出了在"健脾利湿"、"利湿燥脾"的治疗大法中始终应注重对其"脾胃虚弱"的治疗。分型辨治又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暴泻、久泻,具体分型分述其中,从而使临床辨证更加直观、明了。并对各种证型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17.
<正>1病案举例病例1:患者女性,48岁。患糖尿病10年,类风湿性关节炎30余年,左臂骨折40余天,因腹泻半年,于2010年3月入院。现症见:腹泻数十余次,水样便,甚则不能离厕。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大便无脓血黏液。神疲乏力,舌淡苔白厚,脉细滑。之前一直服用健脾补肾止泻中药,初服药时腹泻减为每天67次,27次,23 d后复如故,换药治之,亦时轻时重。每天强的松3片以治疗类风湿,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3 d后复如故,换药治之,亦时轻时重。每天强的松3片以治疗类风湿,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9 mmol/L,餐后2 h血糖119 mmol/L,餐后2 h血糖1116 mmol/L。入院后调整胰岛素用量,以控制血糖,同时予中药治疗。辨证为中气下陷,脾阳不足。治以补中益气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为主证,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婴幼儿更为多见。本病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见,以脾虚泄泻为主。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采用中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6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632例,其中男396例,女236例,年龄36d~3岁。病程7d~0.5年。12 诊断标准 大便稀薄,水样便,淡黄色,多见食后作泻,时轻时重;病程7d以上者;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者;肠鸣音活跃;末梢血象白细胞<20.0×109L,中性粒细胞<0.90;大便常规检…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多见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乏力,舌质淡白或有齿印、苔薄白等与脾虚有关的消化功能紊乱症候。自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用健脾益气法辨证加减治疗,并与单用西药组对照,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5例均经AFP定量检测、肝脏CT或肝脏B超检查,或组织学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随机将75例分为中药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中药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7~71岁,平均48岁。西药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  相似文献   

20.
例1:某女,8岁。1996年1月7日就诊。患者近日短暂失神,四肢抽搐,目睛凝视。神疲体倦,懒言少气,纳差,大便时溏时泄,睡时露睛,曾服驱风散寒之剂未验。查:患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缓。此属脾胃虚弱,土虚木亢,治以健脾和胃,扶土抑木,方用异功散加味治疗。太子参12g,白术8g,陈皮8g,茯苓8g,淮山12g,二芽各10g,防风8g,牡蛎10g(先熬),甘草3g。服药两剂后。诸症大减,停药后偶有发作便来求治,如法治之,每每获效,后续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调补脾胃,健脾固本而获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