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颈椎外伤后小关节脱位常合并有颈髓损伤,也可不合并或只有轻度脊髓损伤,及早正确的复位,直接关系到其预后。因此,了解下颈椎小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和脱位机理,选择正确的复位治疗方法十分重要。1 应用解剖 下颈椎,又称低位颈椎,是指第3~7颈椎。颈椎小关节也叫关节突关节,是由上位颈椎下关节突和下位颈椎上关节突组成,外覆关节囊。颈椎的关节突短粗呈柱状,起于椎弓根和椎板的连结处,位于横突之后,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呈前高后低倾斜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2.
五种颈椎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Wang D  Tang T  Huang S  Yang H  Zhu Q  O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301-303
目的 比较不同颈椎内固定器械的稳定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的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 8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用钛制带锁螺钉钢板,钛制带锁螺钉钢板加棘突间钢丝,棘突间钢丝,Roy-Camille钢板和椎弓根螺钉钢板5种方法固定,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能。结果 单纯钛制带锁钢板和棘突钢丝固定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尚不及椎完整模型的稳定性;钛制带锁  相似文献   

3.
齿状突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齿状突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袁文1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14%。由于齿状突在解剖形态及结构上的特殊性,损伤后不仅可导致寰枢椎不稳形成高位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的压迫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而且其不愈合率发生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颈椎闭合性创伤继发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相似文献   

5.
四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四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两种颈椎失稳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新鲜人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值后,制成三柱损伤和前柱损伤模型。按顺序依次测四种内固定技术下的稳定性并进行比较: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AP),②前路自锁钢板 后路侧块钢板(OP AP),③前路自锁钢板(OP),④椎弓根螺钉钢板(TP)。结果三柱损伤模型中OP及AP在侧弯及旋转上达不到正常的稳定度。OP AP及TP在各向运动上达到稳定。前柱损伤模型则四种技术在各向运动均能达到稳定。两种模型中,AP稳定性强于OP,而弱于OP AP及TP,后两者间相似。结论OP可以稳定前柱缺损模型但不能稳定三柱损伤,不支持单纯前路钢板在临床颈椎三柱损伤中的应用;AP稳定性较高,但仍不能稳定三柱损伤模型;OP AP稳定性最强;TP固定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稳定性更强,基本上达到OP AP固定后稳定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除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普遍应用外,经关节螺钉和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此介绍下颈椎后路4种螺钉固定方式,并对各自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包括三维稳定性、抗拔出力、置钉技术和螺钉特点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优越的三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拔出力,已经作为下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经关节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具有广范的手术适应证,并且该技术相对安全、简易,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不多,但通过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成为临床上可行的补救技术。上述4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有助于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
陈强  侯铁胜 《颈腰痛杂志》2006,27(4):329-331
目的挥鞭样损伤较为常见,但它的发生机制及最佳治疗方案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生物力学模型是研究颈椎伤病的基础,本文按物理学模型、体外模型、体内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的分类对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预防颈部挥鞭伤的发生及减轻碰撞后果方面介绍了目前在车辆设计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结论生物力学模型是研究颈椎伤病的基础,随着对挥鞭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定能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下颈椎损伤并发急性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急性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损伤模式(高能量、低能量)、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损伤节段、损伤类型(骨折/脱位类型)、合并损伤、椎管侵占率、伤后8h内是否使用激素、院前转运是否使用颈托保护、术前是否行颅骨牵引以及手术方式对手术治疗此类损伤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男98例,女17例;年龄16~80岁,平均40.1岁。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A级)54例(47.0%),不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B、C、D级)61例(53.0%)。高能量损伤包括交通伤65例(56.5%)、高处坠落伤25例(21.7%)、重物砸伤8例(7.0%);低能量损伤摔伤17例(14.8%)。颈椎外伤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28例(24.3%)。随访12~69个月,平均25.3个月,失访28例,随访率75.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椎管侵占率、是否颈托保护、是否牵引和是否使用激素与急性脊髓损伤的预后相关(P<0.1);而与年龄、合并损伤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0.1)。再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椎管侵占率和伤后8h内使用激素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椎管侵占率和伤后8h内是否使用激素是影响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神功功能预后的主要因素。安全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充分的脊髓减压和伤后8h内激素冲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的脊髓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0.
颈椎终板结构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颈椎终板不同位点生物力学特性的分布规律。方法 运用人体新鲜颈椎标本66椎,对终板平面上的20个特定测试点进行压缩试验,用直径2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mm/s的速度垂直终板平面下压2mm,由所得的压缩力-位移线计算最大压缩力及刚度,采用析因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颈椎各节段之间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由上而下呈逐渐减小趋势。终板矢状方向中各点之间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椎体后部是最大压缩力及刚度较大的区域;终板冠状方向上各点之间最大的压缩力及刚度(除下终板最大压缩力外)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下颈椎相邻终板之间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终板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比上终板大。矢状方向上相邻板的最大压缩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颈椎上终板后都、下终板后外侧区是椎体力学强度最大的区域。在进行颈前路融合术时下颈椎较易发生塌陷,且塌陷多发生于颈椎上终板平面。  相似文献   

11.
Imaging diagnosis of cervical spine and spinal cord injuries in childre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epartmentofOrthopedicSurgery ,XinhuaHospital,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 ,Shanghai 2 0 0 0 92 ,China(DaiLY)ervicalspineandspinalcordinjuriesinchildrenarerare .Theclinicalspectrumvariesdependingonthelevelandseverityoftheinjury .Thepatientswithmildinjurymayo…  相似文献   

12.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6,19(11):700-702
对颈椎前路钢板在下颈椎损伤国外应用进展进行综述。颈椎前路钢板在设计上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两种类型,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前者的固定强度明显优于后者,但易于在固定阶段对植骨块产生应力阻挡。手术指征主要为颈椎前柱损伤或颈椎后部骨与韧带复合体的损伤。但颈椎损伤存在高度不稳定时,前路钢板固定应联合颈椎后路稳定性手术。否则,术后须应用头环背心支具固定。对撑开屈曲型损伤,应警惕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免在牵引复位过程中发生严重的神经损伤。操作时应彻底解除脊髓前方压迫,植入三面皮质骨块,恢复前柱正常前凸,再行前路钢板固定。该方法的优点是达到了固定阶段即时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有利于康复。但加重了手术创伤,有发生与钢板或螺钉有关并发症的可能,晚期在临近融合区相邻椎间盘有退行性改变发生。因而在确定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3.
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Yu ZS  Liu ZJ  Dang GT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9):1182-1184
目的 探讨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8~2001年43例(男38例,女5例)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连续多节段损伤为36例,其中32例损伤位于下颈椎;不连续多节段损伤为7例,其中有5例为上颈椎伴下颈椎损伤;损伤部位为椎体31例,椎板25例,棘突9例,椎弓4例,横突5例,关节突5例;多见的受累节段为C4、C5、C6和C7;屈曲压缩型占60.5%。行颈前路椎体大块切除脊柱稳定重建21例,后路椎板减压加关节突钢板内固定10例,前、后路联合减压颈椎稳定重建2例;保守治疗10例。结论 颈椎多节段损伤多为屈曲压缩型,连续型损伤多见,不连续型损伤少见;连续型多节段损伤多为下颈椎损伤;不连续型多节段损伤多数为寰、枢椎损伤合并下颈椎损伤;多节段颈椎损伤中不稳定节段及脊髓受损平面均位于下颈椎;手术应在减压的同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颈前路钛制网状接骨板固定系统(ACSRP)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1)稳定测试 14例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模拟颈椎前路手术制作颈椎双间隙并部分椎体摘除的模型.分别以网状接骨板(ACSRP)和进口Caspar钢板固定,依次测量两类颈椎模型的三维运动数据;(2)植骨块的应力测试选择压力敏感胶片,分别置于A、B两组C4~C6与植入髂骨块之间,计算出其所受应力大小.结果:(1)损伤颈椎在两种钢板固定后的ROM均明显减少,稳定程度增加,但提高颈椎的稳定程度不同;(2)压敏片测量ACSRP固定后的植骨块与Caspar组间应力分布有差异.结论:ACSRP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ACSRP固定的植骨块较Caspar组固定的植骨块有较好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瞬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ICR)及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122例采用颈前路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ICR、ROM以及颈椎整体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3~21个月,平均6个月。无论是融合上方还是下方相邻节段的ICR,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颈椎整体和屈、伸位ROM,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其上下方相邻节段手术前后的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对邻近节段的ICR和ROM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颈椎椎间盘切除前后颈椎各种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 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C1~C7)先后制成正常颈椎和C5~ 6椎间盘部分切除模型 ,观察颈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C4 、C5、C6的应变、轴向位移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变化。结果 :正常颈椎C4 、C5、C6的应变依次减少 ,侧弯状态下颈椎总体位移最大 ;椎间盘部分切除后 ,C4 、C5、C6的应变和轴向位移均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下颈椎的稳定性依椎体序列越往下越好 ,椎间盘部分切除后颈椎稳定性下降。不同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颈椎失稳最易发生在侧弯状态。颈椎病患者应避免长期使颈椎处于侧弯姿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下位颈椎多发伤的治疗策略.方法 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9例上下位颈椎多发伤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18~67岁,平均39.3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 h~7d,平均3.2 d.有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症状者5例,只表现为颈部局部疼痛、运动功能受限者3例.采用牵引及Dick夹板或头颈胸石膏固定治疗2例;于术治疗7例:单独上颈椎固定1例,单独下颈椎固定3例,上下位颈椎联合固定3例,术后给予Dick夹板或颈托固定.结果 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外,其余8例患者获6~32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无牵引及手术并发症,5例神经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或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及颈椎不稳.结论 上下位颈椎多发伤需要根据稳定性和神经损伤程度确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应先稳定下位颈椎.  相似文献   

18.
中,下颈椎纵向撞击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人体中、下颈椎承受纵向撞击力作用时的损伤机制、损伤阈值,为颈椎撞击性损伤的防护、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应用成人男性新鲜尸体标本在CZZ-Ⅱ人体撞击试验机上行撞击实验。对C2~C4标本进行30J和50J能量的撞击,对C5~T1标本进行50和100J能量的撞击,由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得到撞击力峰值、冲量、撞击速度和撞击力作用时间等参数,以放射学诊断和解剖学观察为损伤判断依据。C2~C4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112~4890N或30.2~34.2N·s,C5~T1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824~6362N或33.6~43.0N·s。结果表明,轴向压缩载荷引起的颈椎损伤类型与其撞击能量的大小有关,较高撞击能量会产生颈椎的整体结构破坏,较低的撞击能量仅损伤颈椎的前、中柱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