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内经》十三方中就有“泽泻饮”可治湿浊中阻之眩晕的记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金匮》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以该方加中膝命名为泽泻合剂,通过20余年的临床验证治疗眩晕数十例,确有良效, 介绍如下: 1 药物组成泽泻30g,白术15g,牛膝10g。 2 病案举例案例1患者某,男,11岁。主诉30天内晕倒20多次, 每次发病时伴有眩晕耳鸣,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  相似文献   

2.
张孝巨 《光明中医》2011,26(4):705-706
目的探讨以中医经典方剂为依据,化载治疗顽固性真眩晕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金匮要略》阐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泽泻汤加味化裁"泽泻清晕汤"。结果自拟"泽泻清晕汤",治疗顽固性真眩晕症效果颇佳。结论真眩晕病因复杂,虚实相兼,急而重则为实,因风、火、痰饮上扰清窍,与肝、脾密切。经典阐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无痰则不作眩"又论"无虚不能作眩"。故论肝则风、火;论痰则标也;论虚则本也。急则治其标,治痰为先。故受医圣张仲景治眩冒启迪,自拟"泽泻清晕汤"治愈66例顽固性真眩晕症。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的功效是利水祛饮,健脾制水。本文总结了笔者在临床用泽泻汤对眩晕(痰浊中阻)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丹溪心法·头眩》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证之临床,因痰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痰在体内往往由于机体本身的阴阳盛衰而演变成寒痰或热痰,并可阻滞血流,而致痰瘀互结。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归纳为眩晕治痰四法,对治疗顽固难治之眩晕,每获良效。一、燥湿化痰法适用于湿痰内盛,滞于中面逆于上,干扰清阳之湿痰型眩晕。证见眩晕而头重如蒙,突然发病,如坐舟车,景物旋转,改变体位则眩晕加剧。常有胸闷不适,泛恶欲吐,甚或呕吐痰涎,多由于闻油腻厚味、腥臭而发病,口中粘腻,舌苔白腻,脉滑、弦或濡缓。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天麻、半夏、苡仁、泽泻、陈皮、车前子。《任应秋论医集》指出:“眩晕而  相似文献   

5.
朱崇华 《光明中医》2005,20(3):22-23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 ,眩晕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言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后河间提出风阳化火说 ;丹溪主张 :“无痰不作眩” ;景岳倡言 :“无虚不作眩”。综各家所说 ,考临床所见肝、痰、风、火、虚诸因兼而有之。肝之病 ,有肝阳、肝风、肝火、肝郁之别 ;虚之证 ,有气虚、精亏、血少、肾衰之异。笔者在临证中将辨病 ,辨证相结合 ,运用经方治疗眩晕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高血压病眩晕1 1 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治阳症高血压眩晕1 1 1 病例资料 :沈某 ,女 ,6 3岁 ,眩晕、头胀痛反复发作十余年 ,加重一月。头昏眼花…  相似文献   

6.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7.
姜春华老师治疗眩晕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仅就作者侍诊所得,初步整理如后:一、蠲除痰饮何某,女,42岁。患内耳眩晕,发作已三天,视物旋转,头目冒眩,呕吐痰涎,纳少胸闷,舌胖大,苔白腻而滑,脉沉弦。以泽泻汤  相似文献   

8.
眩晕从痰论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吉善 《山西中医》2003,19(4):39-39
《丹溪心法》指出 :“头眩 ,痰挟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 ,痰因火动 ,又有湿痰者”。行医 30余年来 ,笔者发现在临床中因痰而致眩晕者为多。痰在体内 ,随正气的强弱、阴阳的盛衰演变为寒痰、热痰、湿痰、痰瘀互结。故总结出眩晕从痰论治 4法 ,对治疗顽固难治性眩晕 ,每获良效。1 燥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内盛 ,滞于中而行于上 ,干扰清阳之湿痰型眩晕。症见突然发病 ,眩晕 ,头重如蒙 ,如坐舟车 ,景物旋转。伴见胸闷不适 ,泛恶欲吐 ,或吐痰涎 ,口中黏腻。舌苔白腻 ,脉滑或濡缓。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陈某 ,女 ,…  相似文献   

9.
诊余随记     
一、眩晕与泽泻汤:眩晕主症为头目昏晕,轻者闭目憩坐,即可改善,重者视物旋转,如坐舟中,不能起床。《素问》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早就指出眩与肝病的关系。目为肝窍,而应风木,故肝阳上亢,阳化内风,肝阴不足,均可出现眩晕。朱丹溪鉴于眩晕与痰浊有关,故创“无痰则不作眩”之说。他如气血亏虚,肾伤精衰,亦可导致眩晕。在临床上痰浊引起眩晕者甚为多见,常以头目昏晕,视物旋转,甚则恶心呕吐,吐出痰涎,舌苔薄白或腻等症为临床特征。在病理上多由痰浊中阻,上逆而蒙蔽清阳所致,并常兼肝阳,表现为肝阳夹痰浊上扰之证。  相似文献   

10.
泽泻的利水功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又多有阐发 ,笔者温习文献并结合临床 ,对其利水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现作如下辨析。1 泻有余之水湿《本草别录》言泽泻“逐膀胱、三焦停水”,《药品化义》也云 :泽泻“以此清润肺气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 ,令邪水去。”其中停水、邪水为有余之水湿。其实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就用其治支饮、蓄水等证。泽泻有健脾行水之功 ,故常与白术为伍以治水湿之病。此外 ,泽泻有化痰饮之功 ,以治痰饮眩晕之证 ,如仲景治痰饮之泽泻汤、茯苓泽泻汤 ,其实也是取泽泻利水以引痰…  相似文献   

11.
眩晕在汉唐时的治法是着重治风治痰治火 ;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 ,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如《薛氏医案》载 :“头目眩晕 ,血虚者 ,四物汤加人参、茯苓、白术 ;气虚者 ,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 ;脾虚有痰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景岳全书》载 :“无虚不能作眩” ,“治头眩 ,上虚者 ,当以补气血为最 ,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 ,及诸补阴阳等剂 ,俱酌宜用之。”虚是眩晕的一种基本病机。许多眩晕 ,表现的症象是风是痰或是火 ,但往往愈治风治痰治火而风愈盛 ,痰愈壅 ,火愈炽 ,原因就是由于人身体虚损 ,各脏器的机能衰…  相似文献   

12.
“上虚则眩”出自《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上虚指头目失养,眩为目眩,为眼前发黑或眼花。该篇同时指出:“虚者引而起之”,头目失养之证可通过调补而治之。大致分为肝血不足、阴虚阳亢、肾精亏虚、中气不足、中阳虚衰、肾阴不足、心脾两虚等七型: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之眩晕,症见:眩  相似文献   

13.
试论肝肾阴虚痰瘀阻肾是高血压病肾损害病机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主要根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相关疾病记载中。高血压病病因病机散见于有关这些疾病的论述当中。《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也”。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他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隋代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专设“风头眩候”。提出了“风头眩候者,由气血虚,风邪入脑”的病源…  相似文献   

14.
前贤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并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美尼尔氏病系膜迷路积水所致的内耳眩晕症,是发作性旋转性眩晕,大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观其症,多脉滑苔腻,呕吐痰涎,确系痰水证无疑。笔者从痰水论治探索该病多年,自拟一方,名曰治眩方。并配合东莨菪碱肌注治疗美尼尔氏病,用之临床,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36 例,均系在急性发作期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男 20 例,女 16 例;年龄 28~65 岁,平均39 岁;单纯性眩晕 15 例,伴恶心呕吐 17 例,伴耳鸣耳聋、听力减退 4 例;初发者 10 例,反复发作者 26例;病程最短 1 天,最长 20 余年。以上患者均经耳鼻喉科明确诊断,排除颅脑占位病变、脑血管病变及颈椎病变的可能。 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治眩方:陈皮 10g、半夏10g、白术 10g、茯苓 20g、竹茹 10g、枳实 10g、泽泻20g、甘草 10g、天麻 10g、刺蒺藜 12g、仙鹤草 50g。 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 10g,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 10g,眼颤属风寒者加天南星 10g,久病气虚者加黄芪 30g,舌苔黄有热者加黄连 10g,舌苔白滑有寒...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一个自觉症状。眩即眼目昏花,晕即头脑运转。《伤寒明理论》谓:“眩为眼黑。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谓之眩运者,有谓之眩晕者。”此症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坐舟车,常伴有恶心、呕吐等。其发病原因,历代医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河间六书则》认为此乃风火所致,“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把它归之于痰,所谓“无痰则不作眩”;景岳认为“无虚则不作眩”,本病乃由虚而来。总之,眩晕一证,病机变化多端,历代诸医家有风、火、痰、虚等各种论点。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等等,临床表现,每每以眩晕为主。殷师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立法用药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结合临床实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之美尼尔氏病。以突发性剧烈眩晕为临床主症,属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由于绝大多数患者伴有呕吐之症,故中医辨证属风痰眩晕者为多。笔者遵仲景《金匮》治饮之法。集“小半夏加茯苓汤”、“译泻汤”等经方于一炉,并加入益阴潜阳之牡蛎,熄风定眩之钩藤。组成“钩藤七味饮”,施治于临床。收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笔者自81年4月至83年3月,共治疗美尼尔氏病(风痰眩晕)患者18例。其中女性13人,男性5人。年龄在20—70岁之间。患者发病时均有典型突发性眩晕表现,其中  相似文献   

17.
李霞  徐娟 《陕西中医》2010,31(12):F0003-F0003
眩晕一症,多源于内伤,究其病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上气不足”及“髓海不足”诸论,《金匮》多以水饮立论,河问主张以风火论治,丹溪倡痰,有“无痰不成眩”之说,景岳主虚,提出“无虚不作眩”之论。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因,不离虚证,实证二端,临床所见之眩晕每多症情繁杂,病情各异,本人在跟汪师临证的过程中注意到,汪师强调抓住眩晕之”天旋地转“临床特征,因此侧重从痰论治多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温中定眩汤     
组成:干姜9g,白术20g,茯苓30g,党参15g,炙甘草9g,桂枝10g,法半夏15g,陈皮10g,泽泻15g,天麻10g,砂仁(后下)6g,泽兰10g。功能:温中健脾,燥湿蠲饮,化痰息风。主治:眩晕。用法:每日1剂,煎服2次。方解:眩晕为水饮、痰、湿所致,多伴见呕恶,舌苔白腻或滑,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多津,脉弦、滑等。病机为脾胃虚寒、运  相似文献   

19.
泽泻汤治疗眩晕7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多属慢性疾病,不易根治。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如《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目之为眩”,《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张景岳则认为“无虚则不作眩”,  相似文献   

20.
泽泻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方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证。笔者运用该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所致的眩晕证,疗效尚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