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保华 《当代医学》2010,16(22):97-9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
张宏宇 《中外医疗》2008,27(13):103-10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缓慢型心房颤动(Af)伴发长R-R间期在静态心电图(ECG)中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静态ECG表现为缓慢型Af的患者,根据有无伴随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37例,无相关症状组B组29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42例,非高龄组(〈80岁)24例。观察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30例,占81.08%,B组发生6例,占20.69%。A组发生率高于B组(χ2=10.87,P〈0.05);高龄组发生29例,占69.05%,非高龄组发生7例,占29.17%,高龄组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χ2=11.63,P〈0.05)。结论静态ECG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对伴发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患者和高龄患者应高度重视,适当延长ECG描记时间,详细描述长R-R的长度,慎重Af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临床医生尽早干预和处理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问期≥2.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 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 长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地探讨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60例患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286次,其中夜间966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时,应检测长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275份动态心电图资料,其中41例长期住院的永久性房颤的病历资料分析。结果非睡眠时间长间歇1034阵次,睡眠时间20244阵次,夜间明显多于白天,对出现黑矇/晕厥及心绞痛者共16例,头昏、乏力6例,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无症状者19例,长期追踪观察。结论对房颤伴长R-R有症状者要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无症状者可长期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针对动态心电图中出现≥2000ms的长R-R 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评价动态心电图对长R-R 间期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其对各类病因诊断的正确性.②方法 选取3000 例动态心电图中检出100例长R-R间期≥2000ms者,分析其导致长间期的各类原因和心电图改变情况.③结果 长R-R间期发生率3%(100/3000),50岁以上患者占80%,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常见.引起长R-R间期心电图改变原因从上至下依次是房性早搏未下传27 %(27/100).二度Ι型房室传导阻滞15%(15/100).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13%(13/100).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2%(12/100).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7/100).④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长R-R间期的检测安全且有效,通过对能引起长R-R间期的病因分析、各类心电图改变的正确诊断,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和治疗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8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38例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分及〉160次/分,长R—R间期〈2.5秒及/〉2.5秒,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38例中长R—R间期476次,白天88次(18.4%)、夜间388次(81.6%);平均心室率〈60次/分26例、≥60次/分12例;长R—R间期〈2.5秒14例、≥2.5秒24例;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22例、不相关16例。38例中12例有头晕、黑曚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分,最长的R—R间期均1〉2.5秒,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期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当代心脏病学的两大流行病学之一.随着动态心电图等心电监护技术的普及,长R-R间期房颤情况愈加多见.发病时常导致患者心慌、心悸、晕厥、黑朦、心力衰竭,脏器供血不足,血栓形成及栓塞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致死、致残.本文从长R-R间期房颤的病因、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防止此类患者发生意外伤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间期大于1.5秒或逸搏及逸搏心律较常见。本文对38例房颤复律前后动态心电图(Holter)和监测心电图进行分析,评价房颤合并长R—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意义,并且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庞伦祥  何劲松  王强 《广西医学》2005,27(3):436-437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1.5s)曾被诊断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但近年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笔者对房颤合并睡眠时出现(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观察复律后有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在诊治心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165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资料。结果长R-R间期在动态心电图中的检出率为3.81%。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为临床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继宏 《吉林医学》2013,(34):7151-7152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中房颤伴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检出房颤伴长R-R间距65例,对平均心室率、长R-R间距以及其与睡眠是否相关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长R-R间距815次,白天105次(约占12.88%)、夜晚710次(约占87.12%);平均心室率<60次/min 40例,≥60次/min 20例,长R-R间距<2.5 s 20例,≥2.5 s 45例;长R-R间距与睡眠不相关30例,与睡眠相关35例。结论:房颤伴长R-R间距多在夜晚睡眠时出现,R-R间距越长,平均心室率越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50例房颤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房颤时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因此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是Ⅲ房室传导阻滞。现对我院2005~2009年共收治的260例房颤患者中的5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其治疗后的改变.方法测量8例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首诊时心电图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分析其治疗后的变化;检测15例健康小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做对照.结果8例患儿首诊时QTmax、QTd、QTcd分别是(0.58±0.06)s、(136.12±16.14)ms和(142.38±18.67)ms,其中6例经普萘洛尔治疗2~4年后QTd为(112.13±12.82)ms(P>0.05),2例未用药物治疗QTd自动缩至72ms和63ms,1例发现发生尖端扭转室速时QTd增大为172 ms,经利多长因治疗后缩小至106ms.15例健康儿童心电图QTmax、QTd、QTcd分别是(0.35±0.03)s、(28.32±8.52)ms和(35.66±11.45)ms,与长QT综合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明显延长.β受体阻滞剂治疗QTd无明显缩短.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长QT间期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评价指标,并可预测其危险性发生.  相似文献   

18.
黄东 《中外医疗》2009,28(4):20-2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分为夜间和/或睡眠组,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或活动时分为白天和/或活动组,将2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对比研究。结果70倒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2.0s)夜间和/或睡眠组5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8例(16%);白天和/或活动组2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i8例(90%),2组间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多由速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在白天和/或活动时房室传导阻滞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88-158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病因及心电图改变。方法:收集43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对其中长R-R间期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2例患者中检测24h内出现长R-R间期42例,发生率9.7%;明确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4例,占81.0%;心电图表现以心房颤动所占百分比最高;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长R-R间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主要为心房纤颤。主要病因为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高血压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0.
张园园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29-30,69,13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对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特征作重点分析。结果 83例患者有69例(83.1%)发生了1.5 s以上的R-R间隔,其中诊断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68.1%)。Ⅱ度传导阻滞患者的R-R间隔时间高(<0.05),心室率低(<0.05);然而R-R间隔时间低于2.47 s或心室率高于82.1次/min的患者中依然有Ⅱ度阻滞患者。通过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后,R-R间隔间期恢复正常者71例(85.5%),Ⅰ度阻滞9例(10.8%),Ⅱ度阻滞者3例(3.61%)。散点图方面,Ⅱ度传导阻滞患者具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分布均衡的宽条带,上界明显,无明显下界,但条带宽度均一。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信息量的反应较常规心电图更加细致、便捷,结合动态散点图,能够为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