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煌  李由 《眼科新进展》1997,17(3):155-158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医院引进了晶体超声乳化仪及其辅助设备和器械,使老年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在中国呈逐步发展扩大的趋势.而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率已达70%左右.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比较,超声乳化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和激光发生程度与比率均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实际上晶体超声乳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手术,对医生的技术和病人的选择均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即可导致种种不良后果[1].例如对眼球轴长小于等于22mm之小眼球的白内障患眼,在实施常规现代卖外摘除手术时已有一定有难度,而对这类患者实…  相似文献   

2.
赵星星  崔巍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161-1164
目的::观察2.2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60眼眼轴为17.68~21.32(平均20.35±0.61) mm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微小切口组,植入 Akreos MI60 IOL )和3.0 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小切口组,植入 Akreos Adapt IOL),平均眼轴分别为:20.57±0.39,20.21±0.52mm。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超声乳化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EPT)和平均超声能量(AVE)。术后随访1,7,30,90d,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和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所用 EPT 和 AVE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7,30 d微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低于小切口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90d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在7d 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术后30 d和90 d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30,90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微小切口组均高于小切口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无切口热烧伤。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于传统的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白内障手术相比,术中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且2.2mm同轴微切口手术手术源性散光小、组织损伤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早期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切口对短眼轴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眼轴长度在20.10~22.12mm的短眼轴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54例(68眼),随机分成A组(透明角膜切口)26例(34眼),B组(巩膜隧道切口)28例(34眼),比较两种不同切口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A组矫正视力≥0.5者26眼,占76.47%;B组矫正视力≥0.5者27眼,占79.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囊破裂、一过性眼压升高及反应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眼轴眼白内障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复明效果。  相似文献   

4.
短眼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ang W  Jia L  Yang G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40-442
目的 分析短眼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难点,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眼轴长度为20.21~22.10mm的白内障患者122例(143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1.0~1.2者占16.8%,0.5~0.8者占67.1%;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7.7%;术后炎性反应明显,角膜可逆性水肿发生率为29.4%,明显高于长眼轴白内障患者(6.7%),高于正常眼轴硬核性白内障患者(12.5%)。结论 短眼轴性白内障患者前房浅、眼前段组织空间狭小、玻璃体压力高,手术难度大;强调切口规范,应用手法碎核技术和低能量、高吸引力超声乳化技术,提高超声乳化操作的有效性,使用高质量黏弹剂,保持前房深度,均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26只眼)眼轴长度17.5~22 mm的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周至3个月,观察其术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 d角膜水肿6只眼;术后3个月视力≥0.5者21只眼,占80.77%;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3.51±2.63)mm Hg,较术前明显下降;轻微脉络膜脱离1只眼,无后囊破裂及虹膜损伤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麻醉方法对短眼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眼轴长在20.01-22.10mm共80例106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对短眼轴白内障患者,术中组织损伤、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表面麻醉比球周麻醉低,结论:表面麻醉比球周麻醉更适合于短眼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8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的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84例84眼平均眼轴长20.26±1.59mm(眼轴范围17.68 ~ 21.32mm)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两组患者超声乳化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EPT)和平均超声能量(AVE),术后随访1d,1wk,1、3mo,观察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术中EPT分别为6.88±3.05、7.04±3.57s,术中AVE分别为(14.54±7.26)%和(15.08±3.67)%.术后1d,1wk,1、3mo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加深.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无切口热烧伤.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与传统的同轴3..mm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可显著改善早期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短眼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手术难点和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51例(77眼)眼轴18.6 ~ 22mm,平均(21.65±0.57) mm的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手术难点和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2年.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 术后眼压(13.49 ±2.31) mm Hg较术前(15.26 ±3.44) mm Hg明显下降,P<0.001;术后前房深度(4.07 ±0.22) mm较术前(2.80±0.34) mm明显加深,P<0.001.术后视力均提高,除眼底病变和弱视者外,63眼视力≥0.5(81.82%).后囊破裂2眼,核坠入玻璃体1眼,悬韧带断裂1眼,均经正确处理后获较好视力.长期观察全部病例无青光眼发生.结论 短眼轴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加深、眼压下降.因前房浅,手术有一定难度,采取正确措施后是安全有效的.此类患者宜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眼轴长度眼的晶状体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不同眼轴长度189例200眼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1)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在眼轴26.01~35.00mm组中占50%,在眼轴20.00~22.00mm组中占57.10%,在眼轴22.01~26.00mm组中占89.9%。(2)眼轴长26.01~30.00mm组中与眼轴长>30mm组中矫正视力≥0.5分别是77.8%、17.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8.12,P<0.01)。(3)眼轴<21mm组中矫正视力≥0.5者无,21.01~22.00mm组中≥0.5者占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术中后囊破裂2眼(1%),角膜水肿14眼(7%)。结论 不同眼轴长度的眼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不同,眼轴极长者(>30mm)和极短者(<21mm)视力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105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少。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安全、经济、简单、并发症少,在基层医院可以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可行性。方法:对28例独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例。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0.1者(0.04)1例(4%),0.1~0.25者7例(25%),0.3~0.5者16例(57%),0.6~1.0者4例(14%)。脱残率71%,脱盲率96%。结论:只要对独眼白内障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态度认真稳妥,手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和白内障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干眼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01/05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3例63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1例31眼,B组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32例32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 mo的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Sehirmer Ⅰ试验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 mo干眼症状较术前明显增加、BUT缩短,SⅠt降低,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干眼症状仍然存在,但SⅠt及BUT程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引起干眼的程度相对较轻,在泪液功能的改变上前者轻于后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04/12对53例74眼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与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虹膜损伤、瞳孔变形、黄斑囊样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倍镜补偿景深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9例1258眼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情况,其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者共计247例432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者共计622例826眼,对患者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水肿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1d 角膜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角膜内皮计数损失,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组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组略好(P<0.05)。
  结论: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景深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低倍镜补偿景深开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相似文献   

15.
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5):847-849
目的:探索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40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施行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慎重处理小瞳孔和虹膜后粘连,尽量避免刺激虹膜,术后回顾性分析术后患者视力、并发症。结果:随访1~13(平均7.6)mo,40眼术后瞳孔基本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中3眼后囊膜破裂,2眼虹膜渗血。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瞳孔后粘连、葡萄膜炎复发,经相应处理后均已消失。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使角巩膜切口更小,术中损伤小,不伤及虹膜,术后前段反应轻,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独眼青光眼患者选择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独眼青光眼实施手术治疗,46例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28例术中加用丝裂霉素),3例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12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7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三联手术。观察术后3mo的视力、眼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24mo。结果:术后3mo,视力较术前下降者6眼,不变者40眼,提高者22眼。平均眼压14.2mmHg。术后观察期内发生3例眼压升高需使用降眼压药物者,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6%。术后并发症:发生浅前房3眼,3~8d内恢复。脉络膜脱离1眼,3~7d内恢复。前房少量出血5眼,1~3d内全部吸收。无眼内炎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独眼青光眼患者,只要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充分做好各种准备,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但对术者的技术及心理素质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第三代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预测非正常眼轴眼IOL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对130例(17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应用SRK-T公式,28例(36眼)短眼轴白内障患者应用Hoffer-Q公式计算IOL度数,术后3~36个月随访屈光状态。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其眼轴长度的增加,术后绝对屈光误差值也逐渐增大(-0.21~1.49D),两者具有相关性(r=0.39,P〈0.05);短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力与预计值相差很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IOL计算公式能较准确地测定非正常眼轴眼的IOL度数。可使非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取得与预期屈光度更接近的屈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