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应有疗效。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组与单纯血浆置换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似。其中35例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组患者共治疗81例次,平均每人治疗2.3次,27例单纯血浆置换组共治疗70例次,平均每人治疗2.6次。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血糖、PTA等的变化,观察血浆置换联合CVVH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CVVH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治愈率60%,对照组治愈好转率59%,治疗后对照组血糖明显升高与治疗组有差异性(P〈0.05)。血氨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功能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TA两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模式,可以弥补血浆置换的不足与副作用,减轻单纯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记录41例慢重肝患者(A组)在应用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并与40例行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的慢重肝患者(B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症状改善100%,肝性脑病清醒率55%;B组则相应为55%和20%。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P〈0.05),A组近期有效率、近期生存率分别为58.5%及46.3%,B组为50%及3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慢重肝患者的肝功能,从而提高其近期生存率和肝性脑病清醒室.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两种模式的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经过上述两种模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二种模式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肝功能衰竭或合并肾功能衰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血浆置换治疗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提高,出凝血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肝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DPMAS)联合持续肾脏替代(CRRT)的组合式血液净化模式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且合并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住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ICU的MODS且合并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CRRT对照组23例和DPMAS+CRRT治疗组22例。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血液生化、凝血指标、炎症因子及危重程度评分。结果①CRRT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氨(NH3)、肌酐(CRE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率(H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DPMAS+CRRT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除ALT、AST、NH3、CREA、IL-6、TNF-α、H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外,肝功能和凝血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两组间比较ALT、AST、TBIL、DBIL、TBA、PTA、INR、IL-6、TNF-α、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EA、NH3、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PMAS+CRRT治疗组由于联合了双重血浆吸附,除具有CRRT的优势外,同时很好地清除单纯CRRT无法清除的胆红素及胆汁酸,改善了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的清除效率也更高,危重程度评分降低更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缓慢性血浆置换同步并联血液滤过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2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作为观察组,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2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进行血液净化,观察组实施同步并联治疗,对照组行序贯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肝功能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多数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每次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缓慢性血浆置换同步并联血液滤过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确切,但必须加强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赤芍承气汤对重度肝病患者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重度肝病住院患者48例,并随机分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31例,两组均予以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赤芍承气汤,每日1剂,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住院治疗2周后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分别检测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治疗组TNF—α及生化指标(TB、ALB、PTA)等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降低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PTA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而TB、ALB等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对于改善生化指标(TB、ALB、PTA)等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生物型人工肝由血浆置换(PE)、血液吸附(灌流)及血液滤过(HF)3种血液净化方法组成,临床上根据肝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形式和严重程度不同,选用单一或组合方式进行辅助治疗,疗效较为肯定。我科利用PE治疗危重患者的急性肝功能障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CBPT)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4例烧伤造成的多脏器功能障碍,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每例平均治疗(3.5±1.5)d,均采用稀释法输入置换液,流速2~4L/h,监测患者CBPT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项目。结果CBPT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或〈0.05)。24例患者存活19例。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纠正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明显提高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血液净化管路在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上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58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的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但将其中的血液净化管路进行改良。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在同一时间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记录并对比在随访期间产生的不良症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种不良症状患者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中的血液净化管路改良后,提高了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后不良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8例CHB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指标、临床症状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液生化指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下降、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51.2%,观察组总有效率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能够迅速降低病毒含量,改善患者肝功能,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效价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进行了疗效与价格关系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将8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基础疗法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 血液吸附),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两组按患者的PTA不同(30%~40%、20%~29%、<20%)分为三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结果PTA在30%~40%和20%~29%的组中,人工肝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TA在20%以下的组中,人工肝治疗组在治愈好转率和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效价比关系,对该类患者应强调及时给予人工肝治疗,而对于晚期重型肝炎,人工肝支持系统与对照组在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及治疗费用方面比较其效价关系不合理,对晚期重型肝炎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支持系统这一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以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 5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诊断为急性重型(ALF)3例和亚急性重型(sALF)2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L)治疗。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PTA及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 5例患者4例乏力、腹胀明显减轻,3例伴肝性脑病患者意识状态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患者TBIL明显降低(P<0.01),PTA及CHE显著升高(P<0.05),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治疗中未发生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升高PTA,降低内毒素水平。患者耐受较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秦华  魏丽 《临床荟萃》2019,34(7):633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69例,其中DPMAS联合PE组32例,单纯PE组3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LT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联合PE治疗ACLF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 -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 对4 9例重型肝炎中6例采用HA灌流器进行血浆吸附;余4 3例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2 2例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组2 1例,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3组重型肝炎患者经ALSS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3 改善明显(P <0 .0 1)。治愈好转率:血浆置换组6 3.6 4 %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组76 .19%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血浆吸附无不良反应,血浆置换不良反应发生率2 9.13%(37/ 12 7)。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尤其早期患者疗效显著好于晚期患者,对于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功能损害孕妇生化指标与血小板 4项参数的关系。方法 分析对比门诊随访正常孕妇 (2 8例 )、单纯ALT升高组患者 (3 0例 )及黄疸伴ALT升高组患者 (2 7例 )的血生化和血小板 4项参数。结果 单纯ALT升高组ALT、AST、DB、TBA、GGT均高于正常孕妇组 (P <0 .0 1)、TB、MPV均高于正常孕妇组 (P <0 .0 5 )、PCT、PLT低于正常孕妇组 (P <0 .0 5 ) ,而两组间ALP、PDW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黄疸伴ALT升高组ALT、AST、TB、DB、TBA、ALP均高于单纯ALT升高组 (P <0 .0 1)、MPV高于单纯ALT升高组 (P <0 .0 5 )、PCT、PLT低于单纯ALT升高组 (P <0 .0 5 ) ,而两组间GGT、PDW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所有 5 7例肝损害孕妇生化指标和PLT4项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其中MPV与ALT、AST、GGT均存在正相关 (P <0 .0 5 ) ;PLT与TB、DB存在负相关 (P <0 .0 1) ;PCT与TB、DB存在负相关 (P <0 .0 5 ) ;其余生化指标和PLT4项参数不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GGT、ALP可能不是判断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黄疸引起妊娠肝损害孕妇PLT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新型人工肝单纯白蛋白透析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目的 以人体白蛋白作为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其对肝衰竭的疗效,并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比较。方法 18例肝衰竭患者中12例行单纯白蛋白透析(SAD),6例行MARS,每次均为6h,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2~6次。SAD以4000ml白蛋白溶液(质量浓度45g/L)作为透析液,置于袋中封闭循环使用,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10L/h。分别于治疗前后取血样,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氨、内毒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另于治疗1、3和6h时分别测定血清与白蛋白透析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结果 SAD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上升,并发症部分缓解,特别是肝性脑病明显改善,并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有效率高;PTA显著提高(P〈0.05),血中尿素氮、肌酐、胆红素、胆汁酸、血氨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胆红素清除速率随着时间延长也逐渐减缓;SAD(质量分数为4.5%的白蛋白)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与MARS组基本相同(P〉0.05),但前者操作更简便,成本更低。结论 SAD能清除蛋白结合毒素,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肯定,简单方便,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161例经人工肝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的转归,探讨人工肝治疗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161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各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胆红素特异性吸附(bilirubin specific adsorption,BSA)、活性炭灌流(hemoperfusion,HP)、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组合型生物人工肝(hybrid bioartificial liver,HBL)、人工肝治疗,平均治疗2.7次。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乎,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20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O1和P<0.05)。92例患者痊愈,33例成功的实施肝移植,其余36例分别死于严重感染者、消化道大出血和肝肾综合征,存活率为77.64%。结论 人工肝可能作为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人体新鲜冰冻血浆作透析液行血液透析(PHD)后继续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观察其对肝移植术前高胆红素血症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4例拟行肝移植手术的肝功能衰竭患者行PHD治疗6 h后,应用同一滤器(AV600)继续行CVVH治疗24 h。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TB、DB、IB)、总胆汁酸(TBA)、血氨(BA)及细胞因子TNF-a,IL-6和IL-8的水平。结果PHD治疗6 h后患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和总胆汁酸(TBA)分别下降(24.38±4.89)%(、26.23±2.67)%(、25.02±0.01)%、(27.38±8.59)%(P<0.05);PHD后继续行CVVH治疗24 h,总胆红素(TB)仍有所下降(10.61±0.32)%;CVVH在清除血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方面比PHD更有效(P<0.05);PHD及CVVH治疗后TNF-aI、L 6、IL-8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肝功能衰竭患者,PHD联合CVVH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19.
血浆置换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HF)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7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E组(39例)以及PE并联或串联HF组(PE+HF组,38例),并与同期住院未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1例)进行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和PE+HF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性(PTA)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或P<0.01),提示生化指标均改善明显.PE组存活率为48.7%(19/39),PE+HF组为68.4%(26/38),对照组为29.3%(12/41),其中PE+H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1).且PE+HF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PE组(42.8%比0,P<0.05).PE+HF组内环境紊乱纠正比例(19/23)较PE组(0/21)高(P<0.05).结论 PE并联或串联HF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PE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与总胆汁酸及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例,健康对照30例,均检测血清CHE、TBA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以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肝硬化患者CHE、TBA、PT、APTT、Fbg和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测定CHE、TBA和凝血功能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