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后近期和远期的心律失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行RFCA治疗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对其术后的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5例患儿术后1d-3d内有2例房性心动过速复发,发生率1.9%(2/105),其他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有:传导阻滞15例,发生率14.3%(15/105),包括9例(Ⅰ度5例、Ⅱ度4例)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窦房传导阻滞;6例游走心律,3例间歇预激,3例心肌缺血。21例患儿于术后近期和远期共行47例次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12例大致正常,2例复发的房性心动过速于远期消失,4例窦房或AVB消失,1例频发AVB变为偶发,2例新发Ⅰ度或Ⅱ度AVB。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术后注意可能发生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多数传导阻滞于术后远期会有改善,但也需注意迟发性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房室阻滞(AVB)特别是三度AVB为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严重并发症,易出现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径改良术中及术后,如何避免出现AVB是消融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在慢径改良过程中,术中出现一过性AVB特别是三度AVB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迟发性房室阻滞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射频消融术(RFCA)后发生迟发性房室阻滞(AVB)发生的时间、心电图特征及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体会。9例迟发性AVB者中7例于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Ⅲ度AVB。每日氢化考的松用量平均为500(300~800)mg,用药时间最短5天、最长15天。9例中8例完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为8.3(5~15)天;1例遗留Ⅰ度AVB。平均随访5.6(0.5~9)年,1例出院时有Ⅰ度AVB的患者,于3年后复查显示Ⅱ度Ⅰ型及Ⅱ度Ⅱ型AVB,并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结论:RFCA后发生的迟发性AVB与放电时发生的一过性Ⅲ度AVB有关;经大剂量激素治疗后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体表心电图的大体定位及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寻找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RFCA.结果 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10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2例(1例起源于左后分支、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手术即刻成功25例.术中1例在放置ABL导管时机械性的压迫希氏束出现一过性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处理,2 h后恢复正常的房室传导;2例放置希氏束电极时,出现Ⅰ度AVB,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正常的房室传导;22例平均随访(2.8±1.3)年未复发,3例半年后复发,其中AVNRT 2例,AVRT 1例,再次消融均获得成功.结论 RFCA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技术成熟、安全、疗效好.术后复发可能与消融点准确性、消融能量及消融时间趋于保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选择我科年龄小于12岁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高度AVB的患儿,共计9(男4,女5)例,连续观察所有患儿封堵术前以及发生高度AVB后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①术中发生高度AVB5例,分别在AVB后10min~46h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其中3例为持续Ⅲ度AVB,经处理后2例转为持续Ⅱ度Ⅱ型,1例仍为持续Ⅲ度AVB;间歇性Ⅱ度Ⅱ型和Ⅲ度AVB各1例。②4例在术后12h~10d出现AVB,3例在AVB后1~12d恢复;1例未恢复,给予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3例为间歇性高度或Ⅲ度AVB,1例为持续性Ⅲ度AVB。③术后AVB恢复的3例,在高度AVB时,ECG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AVB后3~5d,ECG电轴左偏进一步加重,以后电轴左偏逐渐减轻,左前分支阻滞逐渐消失,至恢复时ECG仅遗留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小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有发生高度AVB的危险。对于高危患者,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对缓慢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分析临床症状与缓慢心律失常是否有关,评价DCG在永久起搏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时的心电学指标。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常见的缓慢心律失常且有DCG资料者86例,以治疗适应证分为3组:①组:窦房结功能障碍(SSS)34例;②组:获得性房室阻滞(AVB)33例;③组:双分支及三分支阻滞19例。对3组24h总心搏,最大、最小及平均心率,长R-R间距,逸搏心律,心脏变时功能(24h最大心率〈120次/分为变时性功能不全)等进行分析。通过随访分析安装及未安装起搏器的原因。结果 3组相比最大心率及长R-R间距差异无显著性,①组和③组相比总心跳、平均及最小心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最小心率:①组和②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②组和③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①组中,发生晕厥4例,〉3.00s的长R-R间距11例,最长R-R间距为5.45s;休息时心率〈40次/分8例;慢快综合征11例;变时性功能不全26例,多为IC类和ⅡaC类适应证患者。在②组中,三度及高度AVB者8例,发生〉5s的长R-R间距5例;2:1AVB者7例,双结病变2例,二度Ⅰ型AVB者16例,多为IC及Ⅱa、bC类适应证患者;在③组中间歇性三度AVB者7例,双分支伴2:1AVB者4例,交替性左右束支阻滞5例;三分支阻滞3例,最长R-R间距为13.00s,多为IB类和IC类适应证患者。起搏器安装情况:86例共安装起搏器48例(55%),主要为IB、C类适应证患者。结论 DCG能记录缓慢心律失常的详细情况,尤其是能提供导致发生症状的缓慢心律失常类别,对安装起搏器适应证的分类做出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射频消融术 (RFCA)术中、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靶点选择的关系 ,以探讨选择消融靶点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 AVNRT患者 97(男 34,女 6 3)例 ,在窦性心律下行RFCA,每次放电前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靶点图 ,放电时观察并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体表心电图及腔内电生理图 ,分析靶点选择与 AVB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靠近冠状窦口电极的 C区消融时 ,AVB发生率低 ,而在靠近希氏束电极的 A区消融时 ,AVB发生率高 ;靶电图中出现 His时 AVB发生率高 ;靶电图中 His波振幅高者 ,AVB发生率高 ;A/ V比值 <1时 AVB发生率低。结论 :尽量避免在 A区消融 ,RFCA中靶点图呈小 A大 V,不出现 His波均是避免发生 AVB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方法 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 ± 4.70)年。结果显示:①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②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③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④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结论 ①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②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靶点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结果。方法16例房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射频消融功率设置20—30W,或预设温度50-60℃放电消融。结果经电生理确诊为房速16例,RFCA即刻成功15例(93.75%),15例房速共有17个起源病灶,分布在右房侧壁5个,房间隔5个,希氏束(HIS)旁2个,上腔静脉(SVC)1个,左上肺静脉(LSPV)2个,右上肺静脉(RSPV)2个。合并左前侧壁旁道(AVRT)1例,消融旁道后诱发不出房速,合并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1例,房速的起源灶就在间隔中下部,消融靶点相当于HIS与冠状动脉窦(CS)口间中下1/3处,消融效果如改良房室结,结果房速及AVNRT均不能再诱发。1例LSPV房速,2个月后复发,并诱发出AF及Af,做LSPV电隔离消融获得成功。有1例HIS旁房速,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结论局灶性房速RFCA成功率高,病灶起源部位以右心房侧壁及房间隔多见,HIS旁房速作消融要谨慎,应尽量避免出现三度AVB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86岁。因头晕伴胸闷、气促来院就诊。急诊查心电图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收入监护病房。入院诊断:①心律失常(二度AVB);②慢性心动能不全,心功能Ⅱ-Ⅲ级。图1为V1导联示:2:1AVB;第4、5心搏为逸搏夺获二联律,非3:2阻滞。P1-R1、P8-R5为0.26s,P3-R2、P5—R3、P10—R6为0.24s;推测较长的P—R间期系其前的心室冲动隐匿逆传抑制房室结所致;房室结双径路或较长心动周期后造成房室结传导的Ashman现象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方法2005年3月至12月,共行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中及术后发生Ⅱ度及以上AVB8例。其中术中发生Ⅲ度AVB2例,术后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发生Ⅱ度AVB3例,Ⅲ度AVB3例,发生时间为术后4h至术后第8天,其中2例伴阿-斯综合征,1例给予临时起搏治疗,其余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利尿、脱水等治疗。结果2例术中发生Ⅲ度AVB的患者术后未再出现AVB;3例术后发生Ⅲ度AVB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8、18天恢复窦性心律,但有2例出院后再次出现Ⅲ度AVB,1例经转回我院积极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另外1例因院外治疗不及时,未能恢复;3例Ⅱ度AVB分别于术后第5、7、8天完全恢复,期间均出现Ⅱ度Ⅰ型和Ⅱ度Ⅱ型交替现象。结论AVB是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AVB应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转为永久性AVB。改进和提高导管技术及操作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孙凯  韩瑞娟  赵瑞平 《心脏杂志》2008,20(6):760-763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并发传导阻滞心电图PJ间期的变化。方法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并发传导阻滞者10例,分为3组,即旁路(AP)位于束支阻滞(BBB)同侧组,旁路位于BBB异侧组及并发Ⅰ°房室阻滞(AVB)组。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的PJ间期并比较PJ间期变化。结果①6例旁路与BBB位于同侧的患者,术前PJ间期明显短于术后[(230±27)ms比(285±27)ms,P<0.01],但其中1例术前PJ间期为270ms(>260ms);②2例AP与BBB位于异侧的患者,术前PJ间期短于术后(P<0.01);③2例并发Ⅰ°AVB的患者,术前PJ间期明显短于术后PJ间期(P<0.01)。结论①预激综合征并发BBB时,PJ间期的变化取决于AP与正路的时差,AP与BBB的位置及AP距离心室最晚激动部位的远近,不能仅从AP的位置与BBB部位的关系来反映PJ的长短;②PJ间期的延长有可能为并发室内阻滞或AVB,宜进一步作食管心房调搏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术(RFC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0例PSVT者,根据不同类型PSVT分别选择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或旁路消融,观察RFCA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130例PSVT均消融成功,有1例出现一过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发生心包填塞。结论RFCA是PSVT的有效根治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与腰长2 mm封堵器相比较,分析腰长(3~4)mm室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方法 2008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中心确诊的450例pmV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TTE)等检查具有介入封堵指征。根据室间隔缺损左室造影形态、大小,结合术前TTE检查,个体化选用封堵器。术后监测ECG,复查TTE,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450例患者造影后均尝试封堵术。444例患者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99.2%。所有患者依据选用封堵器的不同,分为短腰组(腰长2 mm)和长腰组[腰长(3~4)mm]。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新发心律失常149例,长腰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短腰组(P<0.05);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短腰组发生率显著高于长腰组。短腰组出现3例III°AVB,1例Ⅰ°AVB,长腰组1例Ⅰ°AVB,无III°AVB发生。 结论 pmVSD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长腰封堵器可使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转位患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类型、特征及其他心律失常合并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45例合并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大动脉转位类型、超声Van Praagh分型、外科术前/术后发生AVB情况,其他心律失常的分布、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45例患者平均入院年龄(30.6±18.7)岁,发现AVB时的年龄为(26.3±17.9)岁。发生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占75.6%(34例),24.4%(11例)为右位心;超声Van Praagh分型多为SLL型占75.6%(34例),13.3%(6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1.1%(5例)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者均占6.7%(各3例),2.2%(1例)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外科术前/术后出现AVB者为24/21例。35例植入起搏器患者中随访30例,平均随访时间(5.8±6.5)年,死亡7例,其中6例(6/30,20.0%)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1例患者在起搏器导线断裂后猝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Brugada综合征伴发的多种室上性心律失常。方法:对符合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的46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律失常发作类型,部分行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男性39例,女性7例。21例有家族史,23例有晕厥史,其中3例经心肺复苏。46例中5例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4例为显性预激综合征);3例室上速与心房扑动(房扑)并存;2例室上速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存;1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2例房速伴三度房室阻滞;1例房速与室速并存;11例多形室速;5例单形室速;1例室颤电风暴并三度房室阻滞;1例室速与三度房室阻滞并存;1例室速与三度房室阻滞、房颤并存。39例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32例,4例并发三度房室阻滞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4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结论:除室速、室颤外,Brugada综合征可发生房颤、房扑、室上速、三度房室阻滞等多种心律失常,且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可以共存。Brugada综合征心脏钠通道基因变异引起细胞膜钠通道功能异常不仅存在于希氏一浦肯野系统和心室肌,亦可存在于心房肌及房室结,引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3674例心脏瓣膜术后9例发生持续性Ⅲ°AVB并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其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例,先天性房室管畸形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史),二尖瓣脱垂及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1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Ⅲ°AVB 7例,术后24~48 h出现Ⅲ°AVB 1例,术后4年出现Ⅲ°AVB 1例.出现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不能恢复者,均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其中采用DDD起搏器4例、VVI起搏器5例.无晚期死亡患者.结论 心脏瓣膜术后出现Ⅲ°AVB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出现Ⅲ°AVB的关键.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  相似文献   

20.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体表心电图的大体定位及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寻找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RFCA.结果 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10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2例(1例起源于左后分支、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手术即刻成功25例.术中1例在放置ABL导管时机械性的压迫希氏束出现一过性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处理,2 h后恢复正常的房室传导;2例放置希氏束电极时,出现Ⅰ度AVB,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正常的房室传导;22例平均随访(2.8±1.3)年未复发,3例半年后复发,其中AVNRT 2例,AVRT 1例,再次消融均获得成功.结论 RFCA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技术成熟、安全、疗效好.术后复发可能与消融点准确性、消融能量及消融时间趋于保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