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中心质量管理中,以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方法:对60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确定透析护理方案,再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检查执行情况,效果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结果:通过2个月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配合有效的健康教育,再进行1个月的效果观察发现,除其中2例次高龄、3例次营养不良患者干预效果不佳而不能完成透析,提早收机外,其余患者顺利完成透析治疗。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2.
持续质量改进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运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114例营养不良患者的治疗流程和措施,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实施的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12个月后,1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由56.1%降至25.4%,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由51.8%降至23.7%,重度营养不良由4.4%降至1.8%。反映营养状态的生化指标如:ALB、HB、PA、CHOL与持续质量改进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血液透析患者入室、透析时间安排、饮食、健康教育、感染的预防等进行合理管理。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由1.62%下降到0.04%,高钾血症发生率由0.51%下降到0.02%;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可自理患者由79%上升到92%,可参加工作的患者由41%上升到57%;维持性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达70%以上;患者满意度由85%上升到96%。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减少了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e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MHD)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的作用及方法。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数据完整的患者共299例,以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指南(NKF-K/DOQI及KDIGO指南)中关于肾性贫血的处理指南为原则,应用CQI的PDCA四步法,对患者的Hb进行质量管理,观察比较每年所有MHD患者平均Hb水平、Hb达标率及达标次数比率情况变化。结果 2006年96人平均Hb水平为(105.0±18.6)g/L,Hb达标率为37.5%;204次Hb检查中达标次数比率为41.7%。通过CQI,2011年109人平均Hb水平达(111.1±10.3)g/L(P=0.000);2011年1147次Hb检查中达标次数比率达59.9%(P=0.000);2013年152人Hb达标率达61.8%(P=0.000)。结论采用CQI方法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的管理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纠正腹膜透析患者的贫血状态。方法运用PDCA四步法,即设计(plan)—实施(do)—检验(check)—应用(act),设计并实施改善患者贫血的治疗流程。结果141例腹膜透析患者参与了此项研究。Hb达到目标值的患者由59.5%增加到75.2%。口服铁元素的人均服用剂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应用静脉铁剂的人数由1例增加到8例,EPO的人均每周用量由79.33±39.37U/kg增长至95.55±40.28U/kg(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改善了CAPD患者的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的作用。方法:对67例血液透析患者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运用PDCA四步法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优于持续质量改进前(P0.05)。结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有助于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例2011年1~12月行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8例2012年1~12月行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导管感染率、导管功能不良率及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认可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方丽 《当代护士》2018,(2):144-147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CQI)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护理管理中,对于低血压发生的影响。方法选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透析区域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透析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CQI进行管理,比较两组干预期间低血压发生率、焦虑抑郁情况、自护能力、护理满意度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对照组透析次数合计952次,低血压发生75次,发生率为7.88%,研究组共计透析950次,低血压发生36次,发生率为3.79%,研究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ESCA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25%/83.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质量改进是医院管理者研究的永恒主题。为了保证和提高血液透析质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8年来一直注重和探索着质量的改进。于2004年底,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改进方法,对血液透析中心全面持续整改,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减少血液透析中失血的应用。[方法]对血液透析治疗中造成失血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讨论,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评价CQI的效果。[结果]通过CQI,一些失血量大、对病人生命造成威胁的失血原因发生率降为0,其他失血发生率由CQI前的24.57%下降到CQI后的8.84%。[结论]将CQI运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管理中,减少了病人失血的发生和失血量,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血液透析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方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QI前维持性透析患者(68例)分析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措施,与CQI后次年同期76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无论是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的CRBSI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总体CRBSI发生率降低68%(8.1例次/1000导管日VS2.6例次/1000导管日,其中股静脉置管的CRBSI发生率由14.8例次/1000导管日降至4.1例次/1000导管日,颈内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2.6例次/1000导管日降至0.7例次/1000导管日。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降低了77%(5.2例/1000导管日VS0.7例/1000导管日),其中颈内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由CQI前的2.6例次/1000导管日下降至0.7例次/1000导管日。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12.
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素平  王兰  杨立红 《现代护理》2007,13(5):412-414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纠正腹膜透析病人的腹膜炎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对象为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治疗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根据持续质量改进理念,设计并实施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教育路径。结果腹膜炎的发生率由原来的1/30病人月下降到1/63病人月。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有助于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护士积极参与持续质量改进,探讨陪检方法,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详细介绍了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陪检中的应用,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目标,制定相应质量改进方案,统一陪检流程,对实施质量改进前后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改进后比改进前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在实施结果的过程中,须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持续改正,而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N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修订护理质量各项检查考核标准,督促检查和评价环节管理,对存在的护理问题不断总结整改。结果:护理质量稳步上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NICU护理质量管理中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地控制了不良因素的发生,确保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水负荷过多方面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43例CAPD患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水盐控制的重要性及学会如何控制水盐的摄入,通过监测血钠、体重、饮食、尿量及超滤量,总结数据,制定整改措施,比较CQI前后水肿的发生率与水肿程度变化。结果CQI后CAPD患者的水肿发生率由86.05%下降到34.88%,中重度水肿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93,P〈0.01)。结论通过CQI,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水盐摄入,有效减少水负荷过多发生,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使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文件书写质控中的应用效果,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实施全程监控,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法各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护理部成立护理文件质控组,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进行全程有效监督和指导。将2013年8-12月1251份归档病历作为观察组,2012年9月-2013年1月1162份归档病历作为对照组进行缺陷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体温单、医嘱单、出入院评估单、护理记录单缺陷率分别为4.40%,2.80%,4.16%,13.1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53%,9.03%,15.49%,35.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87,42.898,84.873,160.424;P<0.01)。体温单、出入院评估单、医嘱单在观察组中每项缺陷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护理记录单中绝大部分问题的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个别问题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室护理文件质控管理小组及护理部质控组对护理文件书写的全程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持续质量改进健康教育模式对骨折患者疼痛认知情况的影响,探寻更有效、更方便、更实用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持续质量改进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知识的认知度、疼痛程度、镇痛药物需求、疼痛控制满意度等.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疼痛知识的认知度明显提高、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物需求提高,疼痛控制满意度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从而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解决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按照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定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效果调查表,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对10个病区的术后康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调查,并对病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进行检查。结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各病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均有提高,其中神经外科从(78.7&#177;3.25)分提高至(96.3&#177;1.29)分,心胸外科从(70.1&#177;4.31)分提高至(98.2&#177;1.09)分,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86,18.87;P<0.01)。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围手术期护理存在问题下降,手术室护士术前未访视从25.4%下降至3.6%,术后腕带保存不当从10.6%下降至3.6%,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72,9.13;P<0.01)。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产前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前后孕产妇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护理质量、护理缺陷率、孕产妇满意度。结果:2011年孕产妇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明显高于2010年(P0.05);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2010年(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能够降低护理缺陷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